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脑出血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害是导致神经功能恶化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研究发现凝血在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近年来有关脑出血后凝血的毒性作用及抗凝血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脑出血 凝血酶 凝血酶抑制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凝血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又称血栓调节蛋白,是维持血管内膜完整的内皮细胞表面分子,也是由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的凝血(thrombin)受体之一.通过与凝血结合形成凝血-TM复合物,激活蛋白C(proteinCPC),发挥抗凝、促纤溶作用;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被水解、脱落,游离于血浆中,使血浆TM浓度升高.文章就TM的结构功能、表达调控及脑缺血后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凝血酶调节蛋白 脑缺血 凝血酶 蛋白C
  • 简介:正常人体内凝血与抗凝血两大系统保持着血液的动态平衡,抗凝血物质能够抑制凝血物质的活性。在临床上对脑检塞、心肌梗塞等疾病,多用肝素钠、蝮蛇抗栓、尿激酶等药物进行治疗。为了确切了解其作用机制,指导临床用药,我们用凝血抑制法对三种药物的作用进行了观察分析。

  • 标签: 药物作用 酶抑制法 蝮蛇抗栓酶 抗凝血系统 尿激酶 肝素钠
  • 简介:本文介绍一种从血浆中提取高纯度浓缩的抗凝血Ⅲ(ATⅢ)的工艺:通过低温乙醇处理血浆,得到的沉淀经肝素-琼脂糖两次亲和吸附,并透析,浓缩,用此方法提纯的ATⅢ经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电聚焦电泳分析,显示所提取的ATⅢ为单一成分,等电点为5.2,从血浆开始计算的ATⅢ回收率为8.5%。

  • 标签: 抗凝血酶Ⅲ 肝素-琼脂糖 乙醇分级 分离 提纯 血浆
  • 简介:摘要本文回顾AT-Ⅲ的生物学作用并就AT-Ⅲ在临床相关疾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综述。

  • 标签: 抗凝血酶-Ⅲ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凝血-抗凝血复合物(TAT)在颅脑创伤时的变化特征以及对不良临床结局的预测能力。方法研究纳入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的147例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其中男112例,女35例,年龄36(26~48)岁。测定TBI发生后第0、1、3、7天的血浆TAT含量,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做多组间比对,用Mann-Whitney U检验做两组间数据比对;用Friedman秩和检验做同组内患者数据连续比对;用ROC分析TAT预测TBI患者30 d内不良事件的诊断性能;用Kaplan-Meier曲线做生存分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做风险比(HR)分析。结果轻、中、重型患者各组内的第0、1、3、7天间比较显示,TAT水平均表现为第0天>第1天>第3天>第7天(χ2值分别为95.612、133.555和132.453,P值均<0.001)。不良事件组的第0、1、3、7天的TAT水平高于病情稳定组(U值分别为959.0、321.0、36.0、1.0,P值均<0.001)。在病情稳定组中,重型亚组第0、1天的TAT水平高于轻型亚组(U值分别为0和1.0,P值均<0.001),第3、7 d的TAT水平与轻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342.5、272.5,P值分别为0.486和0.065);中型亚组第0、1天的TAT水平高于轻型亚组(U值分别为0和280.0,P值均<0.001),第3、7天的TAT水平与轻型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628.0、647.0,P值分别为0.826和0.996)。ROC显示,第0、1、3、7 d的TAT诊断临界值分别为68.75、29.05、17.25和13.85 ng/ml时,预测不良事件的敏感度分别为86.8%、94.3%、100.0%和100.0%,特异度分别为71.3%、78.7%、91.5 %和96.8%;生存分析显示,高于上述临界值的患者发生不良临床结局的累积概率显著增高;Cox分析显示,第0、1、3、7天检测TAT预测不良临床结局的HR分别为1.818、2.257、3.526和4.813(P值均<0.001)。结论血浆TAT水平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TAT持续增高能反映不良事件风险,可作为综合预判TBI患者病情发展趋势的有效指标。

  • 标签: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创伤性脑损害 凝血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凝血标本离心不全对凝血时间(TT)测定的影响因素。方法2017年8月至2018年10月期间,选择我院门诊与住院患者凝血标本,第一次检测时,凝血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以及纤维蛋白原(FIB)均正常,TT检测不出或者结果明显异常,将凝血标本再次离心并重新检测凝血功能4项指标,比较第一次与第二次检测结果。结果第一次与第二次检测的PT、APTT、FIB差异不大(P>0.05),而TT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标本离心不全对凝血时间测定有显著影响,检测时需引起重视。

  • 标签: 凝血标本 离心不全 凝血酶时间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凝血-抗凝血复合物(TAT)水平在脓毒症性心肌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第九〇八医院重症医学科自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107例脓毒症患者,根据入科时心脏超声显示射血分数是否<50%分为普通脓毒症组(n=79)和脓毒症性心肌病组(n=28),比较两组患者入科2 h内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乳酸水平、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钙蛋白I、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常规凝血指标和凝血分子标志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血栓调节蛋白(TM)、TAT、纤溶-α2抗纤溶复合物(PIC)],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性心肌病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危险因素对脓毒症性心肌病的诊断界值,并用Kaplan-Meier法分析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对脓毒症患者28 d生存率的影响。结果与普通脓毒症组入科时的心肌钙蛋白I[0.02(0.01,0.09)ng/ml]、NT-proBNP[1 118.09(333.25,2 687.00)pg/ml]、乳酸[1.35(0.90,2.60)mmol/L]、TAT[6.50(3.94,12.14)ng/ml]、PIC[1.256(0.668,2.045)μg/ml]及t-PAIC[10.50(6.70,21.30)ng/ml]比较,脓毒症性心肌病组入科时的心肌钙蛋白I[0.75(0.01,6.02)ng/ml]、NT-proBNP[12 125.14(4 185.89,33 611.62)pg/ml]、乳酸[2.35(1.43,4.34)mmol/L]、TAT[19.85(9.08,45.78)ng/ml]、PIC[2.115(0.878,4.114)μg/ml]及t-PAIC[22.03(15.61,33.20)ng/ml]水平均升高(P<0.05)。Logistic回归显示NT-proBNP阳性和TAT水平升高是脓毒症性心肌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TAT水平预测脓毒症性心肌病的曲线下面积为0.78;取血浆TAT水平界值为8.26 ng/ml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依次为0.82和0.63。K-M分析结果显示针对TAT>8.26 ng/ml的脓毒症患者,接受低分子肝素抗凝者28 d生存率是未抗凝者的8.6倍。结论血浆TAT水平升高是脓毒症性心肌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TAT>8.26 ng/ml的脓毒症患者接受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可能改善预后。

  • 标签: 脓毒症性心肌病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抗凝 低分子肝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总结凝血治疗胆道出血患者的有效护理措施,寻求最佳护理方案,促进患者康复,杜绝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本院2009年5月—2016年8月收治的8例凝血治疗胆道出血患者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回顾总结并作分析。结果7例患者经T管冲洗后凝血灌注治疗痊愈,另1例为胆囊切除术后胆管损伤患者,经冲洗灌注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高质量的护理在治疗胆道出血患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做好护理工作是促进疾病痊愈的重要措施。

  • 标签: 凝血酶 胆道出血 护理体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凝血(DF--521)对频发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70例频发的TIA患者随机分为DF—521治疗组(38例)和脉络宁一肠斯匹林一潘生丁对照组(32例)。结果治疗组治疗后24小时内及5天内TIA发作控制率分别为68.4%和92.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8.8%和59.4%,P<0.01。DF—521治疗后血液粘度及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结论应用DF—521对频发的TIA疗效是显著的,且起效快。

  • 标签: 凝血酶样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血液流变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凝血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探究。方法 选取我院 2018 年 8 月 ~2019 年 8 月收治的 112 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56 例。记录平均止血时间,观察止血效果并统计总有效率,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检测,将两组的相关指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通过实验组与观察组治疗结果比较,治疗组止血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χ 2 =5.32 , P<0.05) ,平均止血治疗时间明显缩短 (t=2.31 , P<0.05) 。 结论 通过对比研究表明,凝血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显著,作用持久,且无不良反应,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凝血酶 上消化道出血 疗效
  • 简介:摘要TAFI于1989年被发现,其激活状态通过水解纤维蛋白凝块表面的C端赖氨酸发挥抗纤溶作用。TAFIa于37℃时半衰期仅为8到15分钟,虽然目前没有发现内源性抑制物,但TAFIa的活性是可控的。研究发现TAFI对各种静脉、动脉疾患有影响。另外TAFI在炎症过程中发挥作用。高TAFIa水平是血栓性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抑制TAFI系统可能为血栓性疾病的预防或溶栓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 标签: 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
  • 简介:摘要上消化道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和(或)黑便,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是常见的急症。凝血是为白色或微黄色非晶形冻干粉剂,能直接作用于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促使转变为纤维蛋白,加速血液的凝固,达到止血的目的。当口服凝血后,立即与上消化道裂开的血管创面接触,立即在血管裂口处形成血栓,阻止血液外流,达到止血的目的。故采用凝血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一种有效、简单、安全、快捷的方法。

  • 标签: 上消化道出血 凝血酶 止血芳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产凝血在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5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国产凝血的治疗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完成后均有一定的效果,但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同时所有差异均为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通过使用国产凝血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更佳,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国产凝血酶 上消化道出血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进行凝血工艺优化和稳定性的实验研究。方法选用Ca2+和凝血联合激活系统激活、DEAESphadexA-50吸附法等技术提取出粗凝血,采用离子交换层析法,从粗凝血中纯化得到凝血纯品,对两者纯化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优化后的工艺比原生产工艺有明显提高。结论优化工艺应把生产凝血时温度控制在25℃,pH=7,从猪血浆的吸附到凝血半成品,应在4h内完成,这样才能获得较高纯度的凝血

  • 标签: 凝血酶 猪血浆 工艺 优化
  • 简介:【摘要】凝血物质是参与介入凝血级联生理反应过程最后一个阶段的丝氨酸蛋白物质,其在人体血栓病理组织形成过程、止血过程,以及其他凝血相关性生理反应过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关键性作用。凝血物质与人体发生的炎症性疾病,以及炎症相关性疾病高度相关,且能广泛覆盖波及人体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运动系统等。文章将会围绕凝血与人类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应用,展开简要的综述分析。

  • 标签: 凝血酶 人类疾病 关系 研究进展 应用 综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