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抗凝血酶III(AT-III)活性的测定在脓毒症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2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脓毒症患者的医疗记录,住院患者共126例,其中脓毒症患者78例定为A组,普通感染者48例定为B组,另选取未感染疾病的健康志愿者50人定为对照C组,检测并记录各组受检者血浆抗凝血酶III(AT-III)活性,比较各组AT-III活性。结果与B、C两组相比较,A组AT-III活性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比较AT-III活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有脓毒症的患者存在凝血纤溶功能紊乱,血浆抗凝血酶III活性明显降低,AT-III活性的检测对于脓毒症的早起诊断与治疗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intracerebralhemorrhage,HICH)是指在高血压情况下所发生非外伤性的脑实质内出血,并且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患病率三高。一般认为脑出血后损伤主要为血肿占位效应,但经过临床上予以脱水降颅压等治疗,效果较差,尤其无法改善远期神经功能损伤。脑出血病理机制包括脑出血后血肿占位效应、血肿分解产物和脑组织损伤后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等所致的局部脑血流量改变、血肿周围半暗带形成、颅内高压及凝血纤溶系统改变等1。近年来研究发现凝血酶对神经组织有损伤作用,并且通过使用凝血酶抑制剂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高血压性脑出血后凝血酶作用及其对远期神经损伤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有效地改善脑出血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已将凝血酶在脑出血病中的作用作为研究重点,本文将把凝血酶在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能更加系统的了解凝血酶在HICH后对神经组织的损伤作用。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局部压迫或联合瘤体内注射凝血酶治疗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的价值。方法:在超声引导下,对42例医源性股动脉PSA患者根据瘤体大小、瘤口大小、瘤颈长短、瘤颈部血流速度及患者情况,选择局部压迫法或联合瘤体内注射凝血酶进行治疗。结果:19例瘤体体积及瘤口直径较小、瘤颈长度较长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局部压迫全部成功压闭;23例瘤体体积及瘤口直径较大、瘤颈长度较短患者采取超声引导下局部压迫法联合瘤体内注射凝血酶治疗1或2次,瘤腔成功闭合。结论:超声引导下局部压迫法或联合瘤体内注射凝血酶治疗医源性股动脉PSA安全实用,可作为经股动脉途径介入诊疗术所致医源性PSA的首选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凝血抑制物抗凝血酶III(AT-III)、蛋白C(PC)的活性变化对血栓性疾病的影响,以期探讨在血栓形成性疾病、妊高征、糖尿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栓形成性疾病、妊高征、糖尿病及其对照组血浆中抗凝血酶Ⅲ、蛋白C的活性。结果(1)血栓形成性疾病AT一Ⅲ、蛋白C的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O.01)。(2)正常孕妇和正常非孕妇比较AT一Ⅲ、蛋白C活性有差异但无显著意义(P<0.05),而妊高征者与正常孕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3)糖尿病无并发症组AT一Ⅲ、蛋白C的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糖尿病有并发症组与对照组比较,AT一Ⅲ、蛋白C的活性显著降低(P<0.01)。结论检测AT一Ⅲ、蛋白C在易栓症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泮托拉唑与凝血酶联合应用对消化性溃疡出血止血效果和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方法选取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在基础治疗措施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观察组给予泮托拉唑、凝血酶。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记录出血/止血情况,确定止血所用时间,复查胃镜观察溃疡愈合情况,观察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观察组患者平均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症状缓解率及溃疡愈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92%、83.33%,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泮托拉唑与凝血酶联合应用对消化性溃疡出血具有较好的止血效果和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是基层医院对消化性溃疡出血进行内科保守治疗的有效方法。
简介:目的:从海参体壁组织中分离提取蛋白酶体,研究其酶学性质。方法:新鲜海参组织经匀浆、Tris-HCl缓冲液浸提后得到粗提物,再经(NH4)2SO4盐析、二乙氨乙基葡聚糖纤维素和丙烯葡聚糖凝胶S-300分离纯化后得到海参蛋白酶体。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其分子质量200ku。结果:海参蛋白酶体特异性最强的检测底物Boc-GAA-MCA,最适pH8.0,最适反应温度45℃。40℃时蛋白酶体活性稳定,在1h的孵育过程中呈现一定的热激活效应。在50~60℃,酶活力随孵育时间的延长迅速下降。K+、Ca2+、Mg2+、Zn2+均可明显抑制其活性。抗痛素、N-甲苯磺酰-L-赖氨酸氯甲基化酮、N-甲苯磺基-L-苯乙胺酰氯甲基酮及E-64均可显著抑制该蛋白酶体活性。结论:海参体壁蛋白酶体具有典型的蛋白酶体的复合型活性,其中胰蛋白酶样活性较强,之后是糜蛋白酶样活性,而肽基谷氨酰肽水解酶样活性最弱。
简介:氨基甲酸乙酯是发酵食品天然产生的1种2A级致癌物。建立以氨基甲酸乙酯脱氨酶为基础的生物清除方法,在食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单因素比较方法,通过测定比酶活,对氨基甲酸乙酯脱氨酶的发酵条件和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氨基甲酸乙酯的最适发酵条件是:以15.0g/L麦芽糖为碳源,5.0g/LNH4Cl+5.0g/L酵母膏为氮源,7.5g/L氨基甲酸乙酯,培养温度28℃,起始pH5.5。培养菌株枯草芽孢杆菌ZJ0930h后,氨基甲酸乙酯脱氨酶的比酶活达到最大值18.86U/mL。经盐析、离子交换和膜浓缩后,氨基甲酸乙酯脱氨酶的纯化倍数达到174,冷冻干燥的酶粉比活力为32186U/g。氨基甲酸乙酯脱氨酶的最适催化温度45℃,最适反应pH4.0。该酶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在酸性环境的催化活力和稳定性较好,适当浓度的Zn2+和Mg2+对酶活有显著促进作用。菌株ZJ09所产氨基甲酸乙酯脱氨酶具有良好的催化能力,易于发酵制备,是一种值得深入研究和开发的食品用酶,具有广泛的产业化应用前景。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理论K值和酶校准品K值所测酶活性结果差异,使血清酶活性测定结果更加准确。方法在贝克曼DXC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分别用理论K值和酶校准品的K值测定同一质控物的6种酶活性,进行偏差比较和可接受性判断。结果除AST外,其它5种酶的校准K值测定结果的相对偏差都明显小于理论K值测定结果的相对偏差,理论K值测定结果,AST小于1/2CLIA’88(%)允许误差,可接受,γ-GGT、ALP、AST、ALT、CK和LDH大于1/2CLIA’88(%)允许误差,不可接受,校准K值测定结果,γ-GGT和LDH结果相对偏差大于1/2CLIA’88(%)允许误差,不可接受,ALP、ALT、AST和CK相对偏差均小于1/2CLIA’88(%)允许误差,可接受。结论建议临床实验室使用适合生化检测系统的酶校准品K值测定血清酶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