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战国时期,既有规范及其精神基础崩解,孟子在孔子“仁学”基础上建立了以仁为本的道德体系,主张普及道德信仰以维护社会秩序。在孟子视界中,道德信仰的生成逻辑体现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建构中,“尽心知性以知天”规定了道德信仰是理性生命活动的重要内容。孟子又赋予道德信仰形而下的意义,主张社会人伦提供了培育道德信仰的具体情境,要求行为主体以践行人伦规范的方式来显现道德信仰与道德情感,从而有效调整社会运行秩序。孟子仁政说强化统治者在推行道德信仰中的功能,期望国家权力给建立道德信仰以制度上的保障。

  • 标签: 孟子道德信仰 儒学 孔子
  • 简介:历史逻辑是以历史时间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统一为基础的概念推论,研究关于叙述史中基本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和推论规则。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历史逻辑的基本范畴,“过去-现在-未来”三段式是历史逻辑的基本公式,它是概念逻辑推论三段式“正题-反题-合题”在历史逻辑中的具体形式。历史逻辑研究的目的,是根据特定历史时段的特殊性,建构以不同时段概念为逻辑变项的历史逻辑,预见未来的发展,规划现在的实践。

  • 标签: 历史时间 过去 现在 未来 历史逻辑基本公式
  • 简介:孟子·滕文公》篇称:“孟子性善,言必称尧舜”。“道性善”与“称尧舜”总括了孟子思想之两端。“性善”是指人心良善的道德本质,是人之为人的根据,“称尧舜”指向的则是孟子最为关心的仁政问题。在孟子看来,性善与仁政并非是平行的两端,而是有着内在的关联,正是性善构成了仁政的根基。从性善到仁政实现的过程中,处于枢纽性环节的则是孟子关于修身的思考。

  • 标签: 孟子思想 修身 异同 孟荀 道德本质 人之为人
  • 简介:通过穷尽描写和归纳,《孟子》中的“若”主要有三种用法:1.动词,像、如、似;2.代词,如此;3.连词,假若、如果。这些用法形成了一条由实到虚的语法化链条。“若”所具备的句法组合关系和语义特征,为“若”的语法化提供了基础。

  • 标签: 孟子 分布 语法化
  • 简介:人性在中国伦理思想吏上占据基础地位,中国的很多问题都围绕人性问题展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孟子的“性善”和苟子的“性恶”。孟子认为人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是人天生就具有的,但人性可失,所以要通过修身养性、反身内省等方法找出人本身的善良之心。所以孟子说:“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而荀子却认为人性向恶,他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的自然本性,但人性可化,所以可以通过注错习俗、进行师法之教,从而成为圣人。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虽不同,但他们却有着一致的伦理目标,就是成为圣人。

  • 标签: 孟子 荀子 人性论
  • 简介:内在超越是指人通过把握自己完善的本性而把握对象世界的本性,并扩充、外显、推广这种本性,以期在现实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超越特征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初见端倪,而孟子心性思想的提出更是使这一特征明朗起来。孟子的心性是儒学心性主流,它非常明显地影响了中国佛教诸宗的心性本体,更是之后的宋明理学形成所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因素。研究孟子的内在超越特征及其影响,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孟子 心性论 性善 中国文化 内在超越
  • 简介:行为不同于举止,行为在语义上便是有意目的。规范只能通过行为而得到遵守,却不一定需要由行为来违反。结果不法和未遂不法属于归属的对象,而将结果不法认定为可罚、有责的义务违反而加以责难,则涉及归属的标准。对可罚的错误举止的负责性,称为罪责。规范分为举止规范和制裁规范,前者的目的是保护法益,后者的目的在于维护举止规范的效力。刑罚是对违反规范的交谈性回应,它表明规范应不受侵犯地继续有效。当事人具备相应的行为能力(身体和认识能力)却未实施其若具有避免构成要件实现的意图时所应为的行为时,则成互义务违反;而犯罪人未在行为层面上形成自己原本能够形成和落实的避免构成要件的意图,则应受责难。与此对应,归属的两个基本条件是行为能力和动机能力。犯罪意味着犯罪人有相应能力却没有合乎规范地行为,亦即违反义务且有责地未以其行为遵守某一规范,这不同于传统上那种认为犯罪是犯罪人违法且有责地行为的见解。

  • 标签: 举止 行为 规范 交谈 归属
  • 简介:为了论证差别原则中不平等的正当性,约翰·罗尔斯和布莱恩·巴里进行了帕累托论证。G.A.柯亨在《拯救正义与平等》中,对这一辩护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质疑。他提出帕累托不可比选项,揭露其帕累托论证的内在逻辑矛盾,并指出该论证的两难困境,以期推翻帕累托论证。柯亨的反论证目的在于批判人与人之间深层的不平等。本文在最后通过追溯柯亨语境中的"与社会主义的机会平等相融的不平等",考察他对"不平等"的看法。

  • 标签: 差异原则 帕累托论证 正当的不平等 批判 社会主义的机会平等
  • 简介:为了保证行政决策的科学性,行政机关需要通过科学论证解决相关的科学问题。但科学论证本身可能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为了克服这些弊端,需要对科学论证进行同行评审,同行评审可以保证科学论证的合法性和客观性。国外已经出现了对行政决策中的科学论证进行同行评审的制度,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较多不足,应该借鉴国外的相关制度来加以完善。

  • 标签: 行政决策 科学论证 同行评审 制度构建
  • 简介:孟子其实有两种“义利关系”学说:“以义制利”说和“唯义无利”说,分别对应于论说的语境和游说的语境。在论说的语境中,孟子认为“利”之所得正当与否,要看其是否合于“道”,只要合于“道”,在道德上就是正当的。此外,孟子还表达了对“社会交换”、“士”的社会功能和个人利益的社会分配原则的深刻见解。在游说的语境中,孟子要说服诸侯们接受自己的学说主张,就只能采取这样的手段:教唆诸侯们借“仁义”之名而谋其“大欲”,反过来希望借诸侯谋其“大欲”而推行“仁义”。

  • 标签: 义利关系 仁义
  • 简介:精神分析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可以用于解释作者的创作动机和研究文学文本。简要梳理精神分析批评的理论渊源,分析其对文学研究的影响,指出其缺陷,旨在帮助文艺批评者更好、更有效地运用于文学批评。

  • 标签: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批评 文学研究 影响 缺陷
  • 简介:网络民意表达是基于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的一种新的民意表达方式。与其他民意表达方式相比,网络民意表达在依托载体、发生场域、传播优势、作用效果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民主诸目标的有机复合构成网络民意表达的现实需求和一大特点。网络民意表达是社会潜意识被逐渐放大的结果,其形成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曲折反复的发展过程

  • 标签: 网络民意 网络民意表达 政治价值 表达逻辑
  • 简介:理学以建立一个与宇宙秩序本质同一的人间秩序与心灵秩序为核心。其中,宇宙设立一个人天沟通的枢纽,从而借此将天道秩序顺利地引导并落实于人类社会公共生活而成为人之内在心灵秩序与外在社会共同法则;心性的实质则是将宇宙所预设之终极本体界定为人之生命本质,同时围绕此宇宙、人生共同本质而寻求修身上达之路径。

  • 标签: 理学体系 逻辑结构 社会公共生活 宇宙秩序 张栻 生命本质
  • 简介:学界有关犯罪构成体系的学派之争主要表现为平面体系与阶层体系之争。犯罪构成要件的判断次序不代表犯罪构成体系的逻辑性。不影响评价结果。根据逻辑推演模式不同,犯罪构成体系分为分解式犯罪构成体系与合成式犯罪构成体系。前者在逻辑推演上表现为由总到分,犯罪是支命题。后者在逻辑推演上表现为由分到总,犯罪是联言命题。德日等国与我国通行的犯罪构成体系分别属于分解式犯罪构成体系与合成式犯罪构成体系。不同的犯罪构成体系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分解式犯罪构成体系的基本逻辑构造是,通过对犯罪观念形象分别进行事实限制与价值“褪色”,推演犯罪成立:合成式犯罪构成体系的基本逻辑构造是,通过对行为分别进行事实概括与价值“着色”,推演犯罪成立。

  • 标签: 犯罪构成 逻辑推演模式 合成式犯罪构成论体系 分解式犯罪构成论体系
  • 简介:叙利亚并非一个自然形成国家,委任统治是叙利亚诸多问题的根源。出身于宗教少数派阿拉维派的阿萨德最终打破了叙利亚军人干政和"强社会、弱政府"的怪圈。复兴党政权使叙利亚实现了稳定,但其本身就存在结构性的缺陷,在此基础上的民族国家构建存在着先天不足。叙利亚危机相持不下也反映了当前国际体系转型的深层矛盾。叙利亚危机面临着如下挑战:西方加大对叙利亚的经济和外交制裁;教派与族群矛盾的加剧;"基地"组织发动的血腥暴力袭击等。其未来发展趋势则取决于叙利亚国内反政府力量和巴沙尔派的角逐,国外"挺叙派"和"倒叙派"的博弈以及中东变局的总体发展趋势。

  • 标签: 叙利亚 国际体系 复兴党 威权主义 权力博弈
  • 简介:《资本论》商品观的内容是经济的,但商品观的概念要素却牵涉不少哲学性问题。分析涉及内外空间性的财富“表现”问题、“需要”的满足问题、作为抽象结果的“抽象人类劳动”之被表现问题、随之而来的劳动时间之“凝固”及其异化问题,构成本文的基本任务。在所有这些分析中,抽象和简化之现实性和理论性特别值得重视。在此基础上,《资本论》商品观的理论结构将得到新的哲学评估,相关的方法自觉也将得到新的学理阐释。

  • 标签: 商品 表现 空间 时间 抽象 隐喻
  • 简介:孟子性,唯“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章最为难解。考该章“性、故、则、利、凿、致”六字尤其是三见之“故”字及孟子论证理路或修辞,可知该章是言性崇本之意并扬性善、顺性说。“故”字初义从“欠、古”二符出,有人为、过去两基本义,后义又衍生出原本、本初义。“则故”之则、故二字各与“惟尧则之”、“夷子二本故也”之则、故用法同,“本、故”字义同而联构的“本故”一词又义同《荀子》“将皆失丧其性故也”之“性故”。刘宝楠以“性”解“故”,杨惊以“本性”释“性故”,又以“本”释“故”,此用法亦见《中论》“丧其故性”及《庄子》“始乎故,长乎性”等。孟子性善,其“天下之言性也”章强调就本性而言性:言本性则当利本性,就人言之则当顺人之善性而为,“则故—求其故”并称即皆求其原、效其本;“则故一求其故”而循本顺性则若治水之“行其所无事”.反之则是穿凿.

  • 标签: 《孟子》 性故则
  • 简介:1.四个数成等差数列,则这四个数可设为a-3d,a-d,a+d,a+3d.若四个数成等比数列,请问这四个数能设为aq-3,aq-1,aq,aq3吗?

  • 标签: 猜想 论证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 个数
  • 简介:“一代儒宗”马一浮先生的主要学术贡献在于创立了以“六艺”为主体的新儒学理论体系,在这个“六艺”的学术思想体系之中,《论语》、《孝经》犹如两大柱石,占有基础性地位;《诗》《书》《礼》《易》《乐》《春秋》则成为“六艺之教”学理体系得以发挥阐释的主要内涵.马一浮的新经学的方法意义在于提倡六艺之学两两涵摄、相互融通、总别不二、圆融无碍,从而在当代新儒学思潮建构之中开创了一种特色鲜明的经典诠释学新范式.

  • 标签: 马一浮 六艺论 逻辑结构
  • 简介:内在超越是指人通过把握自己完善的本性而把握对象世界的本性,并扩充、外显、推广这种本性,以期在现实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超越特征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初见端倪,而孟子心性思想的提出更是使这一特征明朗起来。孟子的心性是儒学心性的主流,它非常明显地影响了中国佛教诸宗的心性本体,更是之后的宋明理学形成所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因素。研究孟子的内在超越特征及其影响,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孟子 心性论 性善论 中国文化 内在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