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儿童打鼾和相关症状的发生情况。方法采取随机整群分层抽样方法应用由家长完成的问卷调查表对6999名3-14岁儿童进行调查,确定打鼾和习惯性打鼾及相关症状的发生情况。实际发放调查问卷总数为9000份,应答8150份,回收率为90.6%。有效问卷6999份。结果本组儿童打鼾现患率32.7%,男性儿童打鼾发生率(44.22%)高于女性儿童(28.58%)有显著性差异(P<0.01)。儿童打鼾现患率以3-5岁儿童相对较高为35.86%。打鼾儿童相关症状按发生率分别为注意力不集中65.66%,夜间多汗51.61%,口干咽痛5.07%,食欲减退37.09%,张口呼吸36.21%,夜醒及夜惊34.21%,慢性咳嗽31.81%,体重不增27.44%,呼吸恶臭23.56%,生长迟缓22.95%,白天困倦23.04%,遗尿17.98%。睡眠打鼾儿童相关疾病中以扁桃体肥大31.02%最常见,其次反复呼吸道感染29.89%,过敏性鼻炎16.19%,体重超重13.61%。2292名打鼾儿童有家族打鼾病史者占26.79%。结论儿童睡眠打鼾是较常见现象,持续睡眠打鼾可能影响生长发育。
简介:本研究采用罗森伯格1965年编制的自尊量表(SES)对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等5个区县的3500名8—14岁流动儿童的自尊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考察流动儿童对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来研究流动儿童的自尊状况、发展特点及其表现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发现:北京市流动儿童的总体自尊水平适中,5个区县流动儿童的总体自尊均分在2.79到3.10之间。同时,流动儿童的自尊状况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受自身因素(如年龄、性别、出生地、社会角色、学习成绩以及来北京时间长短等)、家庭因素(如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亲子关系、父母的夫妻关系等)及社会因素(对北京的喜欢程度、同伴关系等)的影响。今后可以从强化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以满足其自我存在感,增强流动儿童的社会接纳以获得心理归属感,加强流动儿童的学业指导以增强自我效能感,以及提高流动儿童的学校参与以提升自我价值感四个方面入手,提高流动儿童的自尊水平。
简介:目的:调查白银市三县两区14岁以下儿童血铅水平的状况,了解铅中毒的相关危险因素,加大铅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2000例儿童血铅含量。并对检测儿童的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将调查的2000名儿童分为0—6岁、6—14岁两个年龄组进行测定,血铅增高的平均比例为:0—6岁为15.52%,6-14岁组为32.48%,两者之间经过统计学分析存在显著差异;地区间铅中毒比例有所不同,白银市区30.30%靖远县20.14%景泰县15.56%会宁县13.23%平川区22.5%,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调查的2000名儿童中铅中毒的443名儿童中,均为轻度铅中毒,未发现中重度铅中毒。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家长普遍对铅防治知识缺乏。结论:铅中毒的比例与年龄呈正相关;城市与农村有显著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我国≤14岁HIV感染儿童全阶段生存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国艾滋病病例报告数据库及抗病毒治疗数据库内的HIV感染儿童,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探究HIV感染儿童生存情况,采取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影响生存时间的因素进行筛选。结果HIV感染儿童8 029例,中位生存时间179.75个月,确诊阳性后1、2、5、10年的累积生存概率分别为99.13%、97.95%、90.11%、78.63%。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发现,未接受抗病毒治疗儿童的死亡风险是接受抗病毒治疗儿童的12.81倍(95%CI:11.40~14.27);男童的死亡风险是女童的1.20倍(95%CI:1.10~1.32);确诊阳性年龄在3~5岁HIV感染的儿童死亡风险是确诊阳性年龄在<2岁儿童的0.67倍(95%CI:0.60~0.76)。西北地区儿童的死亡风险是东北地区儿童的0.52倍(95%CI:0.29~0.95),本地治疗儿童的死亡风险是异地治疗儿童的1.96倍(95%CI:1.48~2.61),未获得关怀服务儿童死亡风险是获得关怀服务儿童的2.07倍(95%CI:1.88~2.29)。结论我国≤14岁HIV感染儿童中位生存时间179.75个月。接受抗病毒治疗、女童、异地治疗、西北地区,获得关怀服务和确诊时年龄较大是HIV感染儿童生存时间的保护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对 8~ 14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采用连续全遮盖法进行临床治疗过程中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研究。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 2016年 2月 -2016年 11月在我院就诊的 92例单纯为屈光参差为弱势的 8~ 14岁儿童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接受全遮盖治疗方法周期为 2个月。治疗前进行系统的眼部检查,治疗后期则对患者弱视眼视力、敏感度函数曲线下面积、峰值对比敏感度等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 1月、 2月后弱视眼视力、敏感度函数曲线下面积、截至空间频率指标显著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连续全遮盖法能对 8~ 14岁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起到较为明显的效果,有利于提高病患视觉分辨度。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无精神负担及病痛折磨。因此,此种治疗方法可在临床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山东省患儿跨省异地就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选择福棠儿童医学发展研究中心建立的FUTang Updating medical REcords(FUTURE)数据库,提取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出院且现住址位于山东省的省外就医0~14岁患儿资料,并选择山东省某儿童医院同时期收治的住院患儿资料进行比较。采用SPSS 22.0软件建立数据库,对异地和本地就医患儿例数、主要流向、就诊科室、病种类别以及费用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山东省异地就医患儿13 071例,就医流向以北京儿童医院为主;纳入山东省某儿童医院同时期收治的患儿资料87 742例。异地就医患儿中女性占比和学龄期患儿占比高于本地就医者,住院费用高于本地就医者;省外异地就医患儿主要就诊疾病为肿瘤、免疫性疾病等较为严重的疾病或者慢性病,而省内就医患儿以肺炎等呼吸道疾病为主。结论山东省0~14岁跨省异地就医患儿中肿瘤、免疫性疾病等占比较高,省内医院应重视重点专科建设,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完善医疗服务体系,通过政策引导患者合理就医。
简介:运用自编问卷,调查了229名9~14岁儿童的合作认知与合作动机,并通过年级比较来揭示其发展特点。结果发现:(1)9~14岁儿童认为与合作关系最密切的因素依次是互相帮助,一起行动,主动寻伴和共同目标,各年级学生对一起行动,相同任务,主动寻伴,关系要好等因素与合作的关系密切度判断上存在显著差异;(2)9—14岁儿童认为对小组合作成功来说最重要的因素是信任和共同目标,其次为沟通和分工。各年级学生在让步、共同目标、做同样事情和能力等因素的重要性评价上也存在着显著差异。(3)在儿童的合作动机中,情感动机取向所占比重较大,其次是任务动机取向,权威动机取向和关系动机取向。通过方差检验,发现各年级儿童在关系取向和权威取向上存在显著差异,男女儿童在情感取向上存在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