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胃癌前疾病不同中医证型中IL-1、IL-8、IL-10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情况。方法:招募8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或胃息肉患者及20名健康志愿者,抽取外周血作为检测样本,采用等位基因专一性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IL-1B-31C/T及IL-1B-511T/C、IL-8-251T/A、IL-10-592C/A及IL-10-1082A/G基因位点SNP并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基因分型在不同中医证型及健康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并评价各基因型与胃癌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IL-1B-31TT基因型和IL-10-1082AG基因型在脾胃湿热组中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IL-8-251AA基因型在肝胃不和证和脾胃虚弱证中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而IL-1B-511T/C、IL-10-592C/A各基因型在各组及证型中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胃癌前疾病中医证型IL-1、IL-8、IL-10基因型分布不尽相同,提示不同中医证型与基因多态性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携带有IL-1B-31TT和(或)IL-10-1082AG型基因的脾胃湿热证,或携带有IL-8-25AA型基因的肝胃不和及脾胃虚弱证胃癌前疾病患者可能患胃癌的风险增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亚洲人群IL-6基因572C/G多态性与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通过PubMed、CochraneLibrary、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检索亚洲人群IL-6基因572C/G多态性与高血压的相关的病例-对照研究。通过Stata12.0软件对各研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6个病例对照研究,包括1051例患者和1022例对照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共显性模型(GGvsCC);隐性模型(GGvsCG+CC)合并OR分别为OR=2.203,95%CI(1.122,4.327),P<0.05、OR=2.054,95%I(1.118-3.775),P<0.05。结论亚洲人群IL-6基因572C/G多态性中,GG基因型可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但仍不同的种族的高质量流行病学研究加以证实。
简介:摘要探讨ACE插入/缺失基因多态性和血清ACE酶活性,氨基末端脑钠尿肤(N工PorBNP)对于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ADRB2基因、IL13基因IL13Rα1基因在哮喘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纳入哮喘组儿童101人,无哮喘及其他过敏性疾病对照组117人,采集全部研究对象外周血,提取DNA后,利用SNaPshot技术对ADRB2基因的rs1042713及IL13基因的rs20541、rs1800925和IL13Rα1基因rs2495636等4个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哮喘组儿童体内的ADRB2-rs1042713基因型AA及等位基因A的频率分布均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28及0.008)。ADRB2基因的rs1042713、IL13基因的rs20541和rs1800925、IL13Rα1基因rs2495636等4个SNP位点的交互作用促进了哮喘疾病的发生,其发病危险性分别是对照组的1.55、1.75、1.45、1.57、1.42及1.46倍(P值均<0.001)。结论ADRB2-rs1042713位点变异增加了哮喘发病的危险性。ADRB2-rs1042713与IL13基因常见的2个基因位点(rs20541、rs1800925)和IL13Rα1基因rs2495636位点有交互作用,表明基因-基因的交互作用显著促进了哮喘的发病。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染色体多态性与女性不良孕产的关联性。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在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治疗的800例不良孕产的患者及800名常规检查的正常孕妇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检查,进而分析女性不良孕产的染色体核型与正常孕妇染色体核型之间的差异并进行染色体多态性与女性不良孕产的关联性分析。结果不良孕产中染色体多态性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孕妇(P<0.05)。548例不良孕产染色体多态性患者中,着丝粒异常132例(24.09%),D/G组随体增加184例(33.58%),次缢痕增加67例(12.22%),端粒异常89例(16.24%),染色体长臂异常76例(13.87%)。结论染色体多态性是导致女性不良孕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两者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简介:摘要细胞色素P450酶系、乙醛脱氢酶和药物代谢转移酶基因多态性都与药物的临床合用应用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药物在被机体吸收至发挥药效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表达蛋白DNA基因突变的情况,使得不同人群在应用相同药物之后可获得不同的临床药效,且在不良反应上也表现出不同的差异性。近几年来,临床对药物代谢酶遗传多态性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发现药物代谢酶遗传多态性能够让不同的患者在应用同一种药物后出现代谢速度快慢不相同的情况,从而表现出了不同的药物不良反应和临床疗效,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重要指导意义。对此,本文将针对药物代谢酶的遗传多态性与合理用药,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作为一种重要的炎症因子,不仅与人体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反应有关,而且与肿瘤的发生、进展密切相关。但是其与肿瘤的之间的关系目前尚存争议。在不同的肿瘤中或者不同的免疫机制下,白介素17可能发挥双重调节作用。一方面,IL-17可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TGF-β)等的表达促进肿瘤进展,另一方面,IL-17也可通过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Tlymphocyte,CTL)、NK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发挥抗肿瘤作用。肺癌是我国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肿瘤致死的首要原因。IL-17作为一个炎症因子,可能参与了肺癌发生、进展的全过程,本文对目前的相关研究结果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载脂蛋白E(ApoE)的多态性与主观认知减退(SC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SCD患者130例为SCD组,另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人120例为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两组ApoE基因多态性,并分析其与SCD患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最常见的基因型是ε3/ε3,SCD组为64.61%,对照组为67.86%,SCD组ε3/4(18.46%)及ε4/4(6.15%)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14.17%,0.90%),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4.139、4.173,P<0.05)。SCD组和对照组ε4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7.69%、7.91%,两者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4.421,P=0.036),两组ApoE等位基因频率均以ε3最高(SCD组为75%,对照组为81.67%);ApoEε4等位基因频率与SCD患病呈正相关性(OR=1.922,P=0.036)。结论ApoEε4基因是SCD患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贵港地区产前诊断中羊水染色体异常与多态性发生率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6月在我院优生遗传科门诊就诊的3828名符合产前诊断指征的孕中期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孕妇均行羊水穿刺对胎儿染色体进行检查。结果3828例受检孕妇水染色体异常检出218例(5.69%),其中数目异常184例,结构异常30例,嵌合体4例;另羊水染色体多态性核型检出288例(7.52%),其中1号、9号及16号染色体多态166例,D组和G组染色体多态55例,Y染色体多态67例。结论临床上通过核型分析能够对胎儿染色体疾病进行诊断,而异常核型所导致的胎儿临床效应及妊娠结局也会大相径庭,临床上需要借助分子检测来辨别不同的微小结构改变,从而对多态性核型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和诊断。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 染色体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 方法: 选取了近期在我院收治的复发性流产患者夫妇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期的正常夫妇作为对照组。 结果: 对照组的 1040 例研究对象共检测出染色体多态性 17 例,染色体多态性的检出率为 1.63% ( 17/1040 );观察组的 1200 例研究对象共检测出染色体多态性 68 例,染色体多态性的检出率为 5.66% ( 68/1200 )。经比较,观察组的染色体多态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0.05 )。 结论: 复发性流产与染色体多态性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在临床上对于复发性流产患者的病因分析中应将染色体多态性的作用纳入病因分析中。
简介: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启动子基因多态性与子痫前期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9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子痫前期患者156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来本院产检无并发症的正常妊娠孕妇15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TNF-α启动子基因检测,分析TNF-α启动子基因多态性与子痫前期的关系。结果: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清TNF-α表达水平为(3.96±0.78)pg/mL明显高于轻度子痫前期的(3.22±0.71)pg/mL;轻度子痫前期患者血清TNF-α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43±0.64)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NF-α-238启动子基因型分布情况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P〉0.05);研究组TNF-α-308启动子GA和AA基因型分布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GG基因型分布率明显低于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G、GA+AA基因型在不同程度子痫前期患者中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A+AA基因型患者血清TNF-α表达水平为(4.31±0.46)pg/mL,明显高于GG基因型的(3.25±0.63)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NF-α-308启动子基因多态性可影响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可能参与了子痫前期的发病过程。
简介:目的通过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的变化,了解VDR基因多态性与肾性骨营养不良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武汉市第五医院就诊的MHD患者200例,年龄40~65岁,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DEXA)测量VDRBB基因型、VDRBb基因型、VDRbb基因型3种不同基因型的骨密度水平。应用DEXA对股骨颈骨密度进行测量,并调查患者的一般情况,采用Pearso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了解VDR基因多态性与骨代谢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VDRbb基因型骨密度Z-Score值低于VDRBb基因型,VDRBb基因型的骨密度Z-Score值低于VDRBB基因型,不同基因型的MHD患者骨密度Z-Score值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HD患者低骨量的发生率和骨矿质缺乏的发生率分别约为30.0%和20.0%,VDR不同基因型的MHD患者低骨量及骨矿质缺乏的患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DRbb患者骨代谢指标(钙、磷、ALP、PTH)与VDRBB、VDRB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HD患者的骨密度与体质量相关(r=-0.260,P<0.05),与年龄和身高无相关性。结论MHD患者肾性骨营养不良受遗传因素的影响,VDR基因BsmI多态性影响骨代谢,VDR基因多态性可以作为肾性骨营养不良的预测因子,并对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简介:目的研究中国汉族人群中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其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78例,及同期健康对照613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CRP浓度,从Ensembl在线数据库选取与CRP相关的基因多态性位点,并用MassARRAYSNP检测技术测定CRP基因多态性。结果rs1130864位点中AG基因型频率与A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rs1205,rs876537,rs3093059位点在对照组中与血清CRP浓度相关,病例组中只有rs876537与血清CRP浓度相关;多重校正后,血清CRP每升高一倍,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增加12%。结论血清CRP水平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在自然人群中,CRP基因多态性与血清CRP浓度相关。
简介:为丰富太子参分子标记库、开发太子参SSR标记、寻找有效的太子参种源鉴定方法。本研究运用MISA、Primer3等分子生物学分析工具,从太子参转录组中搜索获得11297个SSR位点,其出现频率为8.87%,分布距离为平均每10kb有1.47个SSR位点,其中主要重复类型是单核苷酸重复;11297个SSR位点中不同核苷酸基序类型的SSR有259种,主要以单核苷酸重复基序A/T为主,其次是三核苷酸重复基序AAT/ATT。在此基础上设计、筛选得到16821对特异性引物,其中针对高多态性SSR序列的引物有8706对,随机挑选其中的20对引物对来源于贵州、江苏、福建的6个太子参样品DNA进行PCR扩增,其扩增成功率达70%~80%。太子参转录组SSR分布密度大、类型丰富、多态性潜能高、通用性好,可为开发太子参功能性标记提供前期基础,在太子参种质资源评价和优质种源筛选等方面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简介:目的探讨蛇葡萄素对实验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血清和结肠IL-17A、IL-21、IL-23含量和结肠IL-17A、IL-21、IL-23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美沙拉嗪对照组、蛇葡萄素低剂量组、蛇葡萄素中剂量组、蛇葡萄素高剂量组6组。以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复制实验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各组分别灌胃给药7d,测定大鼠结肠湿重及长度、结肠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血清和结肠中IL-17A、IL-21、IL-23含量和结肠IL-17A、IL-21、IL-23mRNA表达。结果中、高剂量蛇葡萄素组和美沙拉秦组大鼠结肠湿重指数、结肠MPO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中、高剂量蛇葡萄素组和美沙拉秦组大鼠血清和结肠中IL-17A、IL-21、IL-23含量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中、高剂量蛇葡萄素组和美沙拉秦组大鼠结肠中IL-17A、IL-21、IL-23mRNA表达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中、高剂量蛇葡萄素组和美沙拉秦组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蛇葡萄素可下调血清和结肠中升高的IL-17A、IL-21、IL-23含量,下调结肠中升高的IL-17A、IL-21、IL-23mRNA表达,调节IL-23/IL-17炎性轴功能失衡可能是其减轻结肠炎性损伤的机制之一。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3(IL-23)、免疫球蛋白E(IgE)与慢性荨麻疹(CU)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将108例CU患者根据检查结果分为Hp(+)CU组(66例)和Hp(-)CU组(42例),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间Hp阳性率及血清IL-17、IL-23、IgE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CU组血清IL-17、IL-23、IgE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值均〈0.01),Hp阳性率(61.1%)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1.7%)(P〈0.05)。Hp(+)CU组血清IL-17、IL-23、IgE水平明显高于Hp(-)CU组(P值均〈0.01)。经S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中IL-17、IL-23、IgE水平与CU患者Hp感染均呈正相关关系(P值均〈0.05)。结论:Hp感染可引起慢性CU患者中血清IL-17、IL-23等细胞因子水平升高,从而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失衡,异常分泌IgE,共同促进慢性荨麻疹的发生、发展。
简介:本研究利用MISA工具筛选灯盏花基因组测序获得的462622条scaffolds,对其SSR位点信息进行分析,Primer3设计SSR引物,随机选取200对引物对60株灯盏花进行多态性扩增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灯盏花基因组中搜索到的231852个SSR位点中,二核苷酸基序是主要的重复类型,占总SSR的47.14%;AT/AT是最多的二核苷酸重复基元,占二核苷酸重复基元的74.60%,AAT/ATT是出现最多的三核苷酸重复基元,占三核苷酸重复基元的15%。PCR扩增发现,200对引物中有30对(15%)表现出稳定的多态性差异。灯盏花基因组中SSR位点出现频率高,类型丰富;大量的SSR为灯盏花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遗传图谱构建提供了丰富的候选分子标记,利于开展灯盏花的遗传育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