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调查2016年至2019年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胫骨pilon骨折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利用医学影像计算机存档与传输系统及病案查询系统,回顾性调查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诊治的胫骨pilon骨折患者资料,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居住地、季节、致伤原因、Rüedi-Allgöwer分型、AO分型等特征。结果共收集234例胫骨pilon骨折住院患者,男179例,女55例,男女比为3.3:l。男性患者的高发年龄段为41~50岁(31.3%,56/179),女性为51~60岁(25.5%,14/55)。其中农民(43.2%,101/234)、居住地农村(70.9%,166/234)及春季发病(32.9%,77/234)占比较高。高空坠落伤(41.0%,96/234)及高能量损伤(61.5%,144/234)占比最高。Rüedi-Allgöwer分型:Ⅰ型23例(9.8%),Ⅱ型90例(38.5%),Ⅲ型121例(51.7%)。高发类型:男性为Ⅲ型(58.1%,104/179)、女性为Ⅱ型(16.4%,9/55)。AO分型:43B型131例(56.0%),43C型103例(44.0%);女性43B型占比(67.3%,37/55)较男性高(52.5%,94/179)。43B型骨折中43B3型骨折(43.5%,57/131)、43B3.3型(75.4%,43/57)居多,43C型骨折中43C3(74.8%,77/103)、43C3.3型(51.9%,40/77)骨折居多。2016至2019年胫骨pilon骨折分别为44例、55例、65例、70例。结论近四年胫骨pilon骨折患者呈逐年增加态势,春季多发,农民及居住在农村的患者居多,高发年龄为41~50岁,Rüedi-Allgöwer分型的Ⅲ型及AO分型的B型为骨折高发类型。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改良后内侧经踇长屈肌外侧入路与改良后内侧入路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肌肉、软组织损伤的水平。方法选取佛山市中医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诊断为后Pilon骨折患者43例,男27例,女16例,年龄19~71岁,依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改良后内侧经踇长屈肌外侧入路)和对照组(改良后内侧入路),分别为21例和22例。比较两组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记录相关并发症。比较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节点血肌酸激酶(CK)、肌红蛋白(Myo)、C反应蛋白(CRP)的差异,以评估肌肉、软组织损伤水平。采用Burwell-Charnley影像学评价标准比较两组骨折复位情况,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踇趾跖趾关节活动度(MTP-ROM)、踝关节的活动度(Ankle-ROM)、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差异。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观察组随访(19±6)个月,对照组(16±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等待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MTP-ROM和Ankle-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AOFAS评分为(88.2±7.8)分,对照组为(84.5±7.6)分,观察组VAS为(0.9±1.0)分,对照组为(1.3±0.8)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解剖复位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CK、Myo、CRP均较术前提高,但相同时间点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无神经损伤情况,对照组出现2例(9.0%)神经麻痹症状。两组无切口感染、踇趾挛缩等并发症。结论改良后内侧经踇长屈肌外侧入路手术视野更好,时间更短,术后并发症更少,并不增加对肌肉、软组织的损伤水平,是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一种安全入路。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在胫骨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实践中运用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本实验所涵盖的对象是2019年10月-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118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依照双盲法将患者完成甲组(59例)、乙组(59例)组别的划分。甲组患者采用的治疗手段为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乙组患者采用的治疗手段为切开后复位内固定,将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踝关节功能进行比较,分析适宜胫骨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结果:经比较研究后发现,与乙组患者相比较,甲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且踝关节功能更好,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特征(P
简介:【摘要】目的:对胫骨pilon骨折患者进行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的应用随后分析具体效果。方法:选取时间在2019年1月到2020年6月胫骨pilon骨折患者。A组胫骨pilon骨折患者采用切开钢板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内固定模式进行治疗。结果:B组胫骨pilon骨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5.0%优于A组,效果较好(P<0.05)。B组患者症状控制时间、治疗时间、骨折复位质量分别为 8.12±1.35d、13.54±1.35、35.37±2.30,经比较,B组采用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情况明显改善(P<0.05)。结论: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能够降低创伤,并减少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内外固定分期序贯与切开内固定治疗高能量损伤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本课题组收治的61例高能量pilon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方法不同分为内外固定分期序贯治疗组(序贯组)和单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组(内固定组)。序贯组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18~65岁;骨折OTA分型:C1型4例,C2型8例,C3型14例;闭合性损伤7例,开放性损伤19例。内固定组35例,男25例,女10例;年龄19~64岁;骨折OTA分型:C1型6例,C2型13例,C3型16例;闭合性损伤21例,开放性损伤14例。术后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骨折复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骨不连发生率、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健康调查量表(SF-36)、患侧较健侧踝关节减少的活动度。结果序贯组和内固定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型、致伤原因及随访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软组织损伤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序贯组和内固定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15.4%(4/26)和17.1%(6/35)]、复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7.4±4.3)个月和(6.5±3.2)个月]、骨不连发生率[7.7%(2/26)和8.6%(3/35)]、AOFAS的踝-后足评分[(71.7±29.4)分和(74.4±19.5)分]和SF-36(83.1±9.9和83.8±7.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组患者术后6个月患侧较健侧踝关节减少的活动度(34.6°±7.2°)显著大于内固定组(23.7°±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2年(26.0°±11.1°和21.8°±11.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内外固定分期序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内外固定分期序贯治疗可能更适应于软组织损伤严重的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前外侧有限切开结合内侧微创锁定板接骨术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此次研究对象为我院近年来收治的80例Pilon骨折患者,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前外侧有限切开结合内侧微创锁定板接骨术治疗方法,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通过实验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骨质量指标和手术指标,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Pilon骨折患者,采用前外侧有限切开结合内侧微创锁定板接骨术治疗方法,更加有助于患者踝部关节的保护,可以使其术后骨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深动脉第3穿支穿支皮瓣I期修复Pilon骨折术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4月至2020年1月,收治15例Pilon骨折患者,其中Miller AO分类43-C1 8例,43-C2 4例和43-C3 3例,所有患者骨折周围均合并严重软组织挫伤,皮肤坏死,骨折复位后均合并软组织缺损、内固定外露及肌腱外露,I期应用游离股深动脉第3穿支穿支皮瓣修复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面积3.5 cm×15.5 cm~5.5 cm×12.5 cm,皮瓣血管与胫后或者胫前血管行端侧吻合。术后定期随访。结果15例皮瓣均顺利成活,其中1例血管卡压出现静脉危象,探查后皮瓣顺利成活,术后随访5~18个月,皮瓣质地良好,无色素沉着,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无减退及粘连,供区仅留线形瘢痕,足踝部皮瓣稍臃肿,不影响穿鞋,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I期游离股深动脉第3穿支穿支皮瓣修复Pilon骨折术后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可修复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减低切开术后皮肤坏死和骨折感染,同时保护骨折周围血液供应,是一种有效的修复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胫骨远端前内侧入路手术治疗Pilon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84例Pilon骨折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改良后内侧入路手术对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后pilon骨折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74例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后pilon骨折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系统化足踝锻炼器锻炼对胫骨pilon骨折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收治的84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按照康复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术后分阶段开展康复功能训练,n=42)和研究组(开展系统化足踝锻炼器锻炼,n=42)。对照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36.6±4.8)岁(20~55岁)。研究组男27例,女15例;年龄(36.4±4.5)岁(21~57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术后生活质量评分、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3.7±0.3)周、骨折愈合时间(9.1±0.8)周、完全负重时间(6.5±0.9)周均短于对照组[(4.1±0.5)、(10.9±1.2)、(7.2±1.1)周],研究组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2.9%(39/42)高于对照组的73.8%(31/42)。研究组术后物质、心理、社会、躯体等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4%(1/42)低于对照组10.9%(8/42),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同术式下对胫骨pilon骨折患者开展系统化足踝锻炼器锻炼,可促进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并提升生活质量,且同步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期清创联合外固定、二期序贯内固定治疗Rüedi-Allgöwer Ⅱ型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浙江省衢州市人民医院36例Rüedi-Allgöwer Ⅱ型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一期清创跟骨牵引、二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6例(内固定组),一期清创联合外固定、二期序贯内固定治疗20例(联合固定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复位质量(Burwell-Charnley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患者随访6~18(10.7 ± 2.8)个月。联合固定组完全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内固定组[(7.2 ± 1.9)周比(9.4 ± 2.1)周和(3.4 ± 0.8)个月比(4.1 ± 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固定组术后3和6个月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内固定组[(86.4 ± 1.7)分比(75.7 ± 1.2)分和(93.6 ± 2.2)分比(82.1 ± 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位满意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清创联合外固定、二期序贯内固定治疗Rüedi-Allgöwer Ⅱ型Pilon骨折利于患者快速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期清创联合外固定、二期序贯内固定治疗Rüedi-Allgöwer Ⅱ型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浙江省衢州市人民医院36例Rüedi-Allgöwer Ⅱ型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一期清创跟骨牵引、二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6例(内固定组),一期清创联合外固定、二期序贯内固定治疗20例(联合固定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复位质量(Burwell-Charnley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患者随访6~18(10.7 ± 2.8)个月。联合固定组完全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内固定组[(7.2 ± 1.9)周比(9.4 ± 2.1)周和(3.4 ± 0.8)个月比(4.1 ± 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固定组术后3和6个月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内固定组[(86.4 ± 1.7)分比(75.7 ± 1.2)分和(93.6 ± 2.2)分比(82.1 ± 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位满意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清创联合外固定、二期序贯内固定治疗Rüedi-Allgöwer Ⅱ型Pilon骨折利于患者快速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内侧胫后肌腱前方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KlammerⅡ/Ⅲ型后pilon样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及江苏省人民医院溧阳分院收治的37例后pilon样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20例;年龄25~65岁[(49.5±9.3)岁]。Klammer Ⅱ型20例,Klammer Ⅲ型17例。均采用后内侧胫后肌腱前方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术后骨折复位、切口愈合及并发症情况。观察随访过程中是否有骨折复位丢失或内固定失效等情况发生。记录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疼痛及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0个月[(15.6±1.2)个月]。骨折均解剖复位;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皮肤坏死、胫后血管神经束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足趾马缰绳样畸形等并发症。随访过程中无骨折复位丢失或内固定失效。骨折愈合时间为11~16周[(13.2±1.4)周]。VAS由术前的6~9分[(8.0±0.8)分]改善至末次随访的0~2分[(1.2±0.6)分](P<0.01)。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为80~100分[(89.7±4.6)分],其中优15例,良22例,优良率100%。结论后内侧胫后肌腱前方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Klammer Ⅱ/Ⅲ型后pilon样骨折复位满意,术后并发症少,疼痛明显缓解,功能恢复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