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气管插管病人脱机后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的影响分析。方法收集我科(ICU)2014年9月~2014年12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后脱机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超级湿化”实验组和间断气道湿化对照组,给予相同的综合治疗及护理,在治疗中观察平均吸痰次数,痰液粘稠度,痰痂形成情况,气道出血,带管时间。结果经治疗后“超级湿化”实验组吸痰次数明显减少,痰痂形成减少,气道出血减少,带管时间缩短,与间断气道湿化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超级湿化”方法符合气管插管脱机病人的生理需要,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间断气道湿化方法,方法简单,节省人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于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招募乌鲁木齐市某区从事道路清洁的环卫女工和同小区内参加全民健康体检的机关、后勤女性分别作为PM2.5暴露组和对照组,研究PM2.5长期暴露对环卫女工性激素水平的影响。PM2.5暴露组的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含量[分别为(7.85±9.87)、(8.74±10.51)mIU/ml]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4.40±19.14)、(13.17±14.57)mIU/ml](P值均<0.05)。进一步分析发现,35~39、40~44、45~49岁暴露组的FSH含量低于对照组,35~39岁和45~49岁暴露组LH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工龄<5、5~9、≥10年暴露组的FSH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工龄5~9、≥10年暴露组的LH含量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PVS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215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术后PVST形成的临床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PVST发生率为43.7%(94/215)。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门静脉直径、脾静脉直径、脾脏厚度、是否为腹腔镜手术、术后血小板计数与术后PVST形成均有关(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脾静脉直径(OR=3.137, 95% CI 1.391~7.076, P=0.006)、脾脏厚度(OR=3.065, 95% CI 1.418~6.626, P=0.004)、术后血小板计数(OR=7.446, 95% CI 3.057~18.137, P=0.000)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PVS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脾静脉直径≥11 mm、脾脏厚度≥60 mm、术后第7天血小板计数≥300×109/L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在断流术后PVST形成的风险较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脑部血管畸形患者,观察选择MRI磁敏感成像(SWI)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02月脑部血管畸形患者28例。针对所有患者临床分别实施T1WI检查、T2WI检查、3DTOF检查、SWI检查以及增强扫描。将最终SWI检查结果同常规MRI检查结果实施临床对比。结果在所有患者中,表现为动静脉畸形的患者15例,表现为海绵状血管瘤的患者6例,表现为脑静脉畸形的患者5例,表现出毛细血管扩张症的患者2例。通过SWI检查,针对所有的畸形病变可以进行充分显示,主要包括患者表现出较小的畸形病灶,但是无法将患者表现出动静脉畸形供血动脉进行全部显示,通过3DTOF方法可以对患者所表现出较大的脑动静脉畸形进行充分显示。通过不同MRI检查技术针对海绵状血管瘤以及脑静脉畸形实施检查,最终发现在临床检出率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以SWI获得的临床检出率最高。但是针对动静脉畸形以及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在临床检出率方面,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对脑血管畸形表现较小的患者选择SWI技术进行检测,表现出显著的优势,针对患者的脑血管病变可以进行充分显示,并且配合MR序列对患者进行检测,最终针对患者表现出每种类型的脑血管畸形情况可以进行准确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原因与处置方法。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4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9例作为研究对象。19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入院后均行溶栓治疗。统计这些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类型。结果:19例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后,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为13例,占比为68.42%。其中包括多形性室早1例,偶发室性早搏2例,房早二联侓1例,频发室性早搏3例,室性早搏1例,室早二联侓1例,房性早搏3例,短阵室速1例,其中频发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均占23.08%。结论:19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8.42%,主要类型为频发室性早搏、房性早搏。临床应根据引起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雌激素受体β(ERβ)的Rsa I(rs1256049)和Alu I(rs4986938)位点基因多态性与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A)的相关性。方法检索国内外各数据库关于ERβ与NOA的相关文献,其中国外数据库包括PubMed、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国内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0年10月1日。利用STATA 12.0软件计算优势比及95%置信区间(95%CI)评价其相关性,并进行异质性、敏感性和发表偏倚分析。结果共纳入5篇病例对照研究,其中病例组702例,对照组1 323例。对于Rsa I(rs1256049)基因位点,G vs. A(OR=0.580,95%CI:0.380~0.900)、GG vs. AG+AA(OR=0.560,95%CI:0.360~0.860)、GG vs. AG(OR=0.569,95%CI:0.374~0.894)三种模型结果均与NOA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均P<0.05),提示G等位基因是NOA的保护性因素,A等位基因可增加NOA风险,GG和GA基因型可降低NOA的风险。Alu I(rs4986938)基因多态性与NOA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Rsa I(rs1256049)基因位点多态性与NOA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A等位基因可增加NOA风险,而Alu I(rs4986938)基因位点多态性与NOA无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