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潜江市张金镇中心卫生院,湖北潜江,4331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原因与处置方法。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4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9例作为研究对象。19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入院后均行溶栓治疗。统计这些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类型。结果:19例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后,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为13例,占比为68.42%。其中包括多形性室早1例,偶发室性早搏2例,房早二联侓1例,频发室性早搏3例,室性早搏1例,室早二联侓1例,房性早搏3例,短阵室速1例,其中频发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均占23.08%。结论:19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8.42%,主要类型为频发室性早搏、房性早搏。临床应根据引起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再灌注心律失常
急性心肌梗塞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主要病因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或阻塞,引起冠状动脉血供不足[1]。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可出现胸痛、胸闷、喘息、四肢乏力等症状,死亡率较高。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塞主要采取溶栓治疗,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局部血流量,降低心肌受损程度,挽救患者生命,但易引发再灌注心律失常[2]。本研究主要分析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原因与处置方法,为此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2022年7月-2024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9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4例;年龄36-81岁,平均年龄(56.32±1.06)岁;急性心肌梗塞类型:急性下壁型心肌梗塞8例,广泛前壁型心肌梗塞4例,急性前壁型心肌梗塞7例。患者家属均知情本研究内容,并签署同意书。研究已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病情符合临床关于急性心肌梗塞诊断标准。2)患者家属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1)既往存在急性心肌梗塞病史。2)近期接受大型手术、颅内肿瘤、活动性出血。3)及其存在颅内手术史。4)高血压未控制。
1.3治疗方法
19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入院后,均行溶栓治疗,方法:首先,静脉推注普通肝素4000U(若体重<50kg,普通肝素用量为3000U)。取20mg重组人尿激酶原+10mg生理盐水静脉滴注,3min内滴注完毕。另取30mg重组人尿激酶原+90mg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在30min内滴注完毕。
1.4观察指标
观察19例患者溶栓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具体类型。
2结果
19例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后,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为13例,占比为68.42%。其中包括多形性室早1例,偶发室性早搏2例,房早二联侓1例,频发室性早搏3例,室性早搏1例,室早二联侓1例,房性早搏3例,短阵室速1例,其中频发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均占23.08%。见图1、图2。
图1频发室性早搏
图2 房性早搏
3讨论
急性心肌梗塞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近年来有逐渐升高趋势[3]。急性心肌梗塞发生主要是由于患者冠状动脉闭塞,引起心肌缺血,导致患者心肌受损或坏死。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塞以溶栓治疗为主,以在短时间内缓解患者病情,挽救其濒死的心肌,疏通其闭塞的冠状动脉,缩小梗死病灶。在基层医院,溶栓疗法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首选方法[4]。此法可有效疏通闭塞的冠状动脉,促使缺血的心肌重新恢复血流灌注,但溶栓治疗后优于大量的氧气涌入缺血心肌,导致此处出现氧化应激反应。而氧化应激反应可引发大量氧自由基生成产,引起电解质混乱、环磷酸腺苷水平升高、钙超载等。从而导致再灌注心律失常。研究发现,疏通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冠状动脉后,其心肌在缺血的状态下输氧功能明显下降,引起氧自由基大量生成,加重心肌细胞受损程度,细胞膜离子泵活性异常改变,细胞外的钙离子内流至细胞内,引起心肌细胞内的钙离子含量增多,这是引发电解质紊乱的重要原因[5]。心肌细胞内钙离子超载后,可引起线粒体膜电位在短时间内降低,组织中的ATP含量降低,引起细胞损伤,导致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发生。有研究者认为,心肌细胞内的钙离子超载与氧自由基的堆积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共同参与到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中。氧自由基堆积过程中,存在于心肌细胞内的膜磷脂、核酸、蛋白会相互发生反应,导致细胞结构分解,加剧钙超载程度。心肌细胞内钙超载则会引起氧自由基堆积,钙敏感蛋白水解酶活性提高,促使黄嘌呤脱氢酶生成黄嘌呤氧化酶,使机体氧自由基的浓度进一步提高,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不断发展。临床普遍认可在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开展溶栓治疗期间,应严密监测心电图检查结果变化情况,准确记录结果,根据心律失常情况考虑是否对其进行二次溶栓治疗。
对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治疗期间再灌注心律失常的预防,应充分考虑患者心肌梗塞具体位置、冠状动脉恢复畅通时间。在溶栓期间,应严格建立心电监护措施,若患者在溶栓期间胸痛等症状有所缓解,但心电图显示ST段逐渐下移,医护人员应做好随时抢救措施,准备好除颤仪。若患者在溶栓期间出现短暂、不持续性的心室加速,或自主性、加速性的心室加速,应重点观察其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无效特殊治疗,短时间内可自行恢复。根据引起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治疗期间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临床常采取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开放剂,以改善患者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同时可应用他汀类药物,在降低血脂、稳定斑块的同时,可抑制离子通道的异常变化,起到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此外,降低心肌细胞内的钙超载也是防治再灌注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可应用钙通道阻滞剂,改善细胞内钙超载情况。钙通道阻滞剂又叫钙拮抗药,其药理作用主要体现于对Ca2+经钙通道进入心肌细胞内,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常用的此类药物包括二氢吡啶类、地尔硫卓类苯、烷胺类药物。上述药物在减少心肌细胞内钙超载的同时,可促使细胞形态保持稳定状态,降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而针对氧自由基的堆积因素,可应用抗氧自由基制剂,使缺血再灌注时抑制氧自由基与不饱和脂肪酸的反应,降低心肌细胞受损程度,常用的药物包括维生素E、吲哚美幸等[6]。
总之,本研究中19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8.42%,主要类型为频发室性早搏、房性早搏。临床应根据引起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吴丹.急性心肌梗死后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病机制及预防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8):42-43.
[2]郭树楠,赵海丽,王月红.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心电图和心功能的变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 000(005):842-842,843.
[3]何巍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心电图和心功能的变化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8,24(22):25-29.
[4]张兵,何顺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10):29-30.
[5]高翔宇,李卫萍,贺毅,等.急性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及其药物防治进展[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9,18(20):2237-2240.
[6]中国药师协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9,11(1):4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