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讨论重症肝炎患者的消毒隔离及护理干预的教学研讨。方法:纳入90名2021年2月~2022年2月该院新入职护士开展研究,按随机排列法选出45名列为对照组:传统教学法;剩余45名列为观察组:CBL(以病例为基础)联合PBL(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比较两组教学效果。结果:两组理论及操作成绩对比,观察组均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满意率为95.56%,比对照组77.78%高(P<0.05);观察组消毒隔离及护理干预后感染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CBL联合PBL教学相对传统教学来说,更适合重症肝炎患者的消毒隔离及护理干预的教学,可提高护理人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加强操作技能,提高教学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教学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剂型的辛伐他汀通过调节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eNOS)平衡对脓毒症小鼠模型中的腹主动脉血管及脓毒症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产生的影响。方法使用LPS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形成脓毒症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分别给予普通辛伐他汀制剂(SV)及辛伐他汀纳米粒制剂(NP)进行处理,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IL-6、TNF-α释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eNOS和iNOS蛋白表达;CLP法诱导脓毒症小鼠造模,免疫组化法检测腹主动脉组织中iNOS和eNOS蛋白表达情况。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SNK-q检验或Tamhane T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PS诱导形成的脓毒症内皮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凋亡率为(52.6±1.6)% vs (5.7%±1.1)%,P<0.01。而应用SV和NP均能减轻HUVEC凋亡,与LPS处理组比较,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6.4±1.2)%、(37.0±1.0)% vs (52.6±1.6)%,均P<0.01。经LPS刺激24 h后,IL-6和TNF-α释放量显著增加;而应用SV和NP处理对于LPS刺激增加的IL-6水平并无抑制效应。辛伐他汀可以降低HUVEC中由LPS诱导增加的TNF-α释放量,而NP组较SV组抑制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应用Western blot测定HUVEC中eNOS和iNOS蛋白表达,eNOS表达在LPS组降低明显,iNOS表达则在LPS组明显升高(eNOS/GAPDH: 0.36±0.02 vs 0.57±0.01,iNOS/GAPDH: 0.80±0.19 vs 0.55±0.18,均P<0.01),NP组对于eNOS的恢复效应高于SV组(P<0.05);NP和SV均能明显降低iNOS水平,但是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动物腹主动脉免疫组化显示,在CLP组,eNOS蛋白半定量表达明显降低,而iNOS蛋白的半定量表达则明显增高(均P<0.01);辛伐他汀不同制剂均可提高eNOS蛋白水平,且NP组对于eNOS的恢复效应要明显高于SV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LP组中iNOS的表达上调,应用辛伐他汀可以使其水平明显下降(均P<0.01),但SV组和NP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脓毒症体内与体外模型中iNOS/eNOS比值显著升高,辛伐他汀的应用可使比值降低,但SV组与NP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辛伐他汀可以抑制内皮细胞中TNF-α的释放,阻遏内皮细胞的凋亡,可能涉及到iNOS/eNOS的平衡,新型的纳米粒制剂仅在部分指标上与静脉制剂存在差异,仍需进一步深入剂型改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 PLT)与危重患者器官功能障碍和预后的关系,评价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美国重症监护数据库(MIMIC-Ⅲ)中2001年至2012年的35 860例患者的相关记录。依据PLT将患者分为PLT减少组(PLT<100×109/L)、PLT正常组(100×109/L≤PLT≤300×109/L)和PLT增多组(PLT>300×109/L)。本研究纳入18岁以上且89岁以下的成年患者,排除存活时间少于24 h、缺失生命体征记录或PLT的患者。结局事件为患者住院死亡。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存活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指标对预后的影响。结合重要的预后因素建立列线图以预测重症患者住院预后情况,并应用ROC曲线下面积(AUC值)评估列线图辨别力。结果与PLT正常组及PLT增多组比较,PLT减少组患者的器官功能障碍明显加重,患者的SOFA评分[3(2,5) vs. 2(1,5) vs. 7(5,9)]、SAPS-Ⅱ评分[31(23,41) vs. 32(23,42) vs. 38(30,50)]、住院病死率(35.0% vs. 45.2% vs. 54.7%)、机械通气率(50.3% vs. 41.4% vs. 62.8%)和肾脏替代治疗率(1.3% vs. 1.3% vs. 6.0%)均明显更高(均P<0.05)。COX回归分析发现PLT减少是住院患者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子,PLT<100×109/L的风险比为1.477,95%CI为1.347~1.691,P<0.01。以上述指标构建列线图,列线图的AUC为0.744。结论PLT减少是影响重症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预后指标。PLT相关的列线图有良好的区分度,有可能帮助临床医生评估住院患者预后结局。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 )诱导的大鼠膀胱炎中核因子-κB (nuclear factor kappa B ,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对膀胱中胶原蛋白分泌的影响。方法选用体重200~230 g的健康雌性SD大鼠48只,按数字随机法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B组)、LPS灌注2周组(C组)、LPS灌注4周组(D组)、抑制剂对照组(E组)和抑制剂组(F组),每组8只。用LPS对C、D、E、F组大鼠进行反复灌注诱导大鼠膀胱炎的发生,用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yrrolidin-edithiocarbamic acid ,PDTC)作为NF-κB抑制剂。所有大鼠处死前均进行6 h内的排尿次数记录。对膀胱标本进行HE染色评估膀胱的炎症情况,再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膀胱组织中NF-κB p65、磷酸化p65、Col1和Col3A1蛋白的含量表达。结果LPS灌注组大鼠膀胱的HE染色结果显示黏膜下层水肿、黏膜上皮增生、糜烂,炎症细胞浸润明显。LPS灌注组中膀胱上皮中Col1和Col3A1蛋白的表达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F-κB p65及磷酸化p65在LPS灌注组中的表达也均较空白对照组及pH7.4磷酸缓冲盐溶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灌注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抑制剂组中,大鼠膀胱中NF-κB p65的活化受到了抑制;同时,大鼠膀胱的炎症浸润及尿频症状均比对照组有所改善;而在胶原蛋白表达方面,抑制剂组膀胱上皮中Col1蛋白的含量比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l3A1蛋白的含量未见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NF-κB信号通路为大鼠膀胱炎症刺激膀胱胶原沉积过程中的重要信号通路,该通路的激活可能是纤维化过程的重要因素;而PDTC作为一种NF-κB抑制剂,不仅能有效改善大鼠的膀胱炎症情况及尿频症状,还能一定程度上抑制膀胱上皮细胞的胶原蛋白的合成分泌,延缓纤维化进程。
简介: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了新冠病毒疫苗的快速研发和应用,2020年年底以来国内外陆续有4类11款新冠疫苗已获批附条件紧急上市。上市前,这些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都表现良好。但是疫苗上市后,在真实世界( real-world)随着接种剂次的增加,某些疫苗接种后陆续出现罕见的不良反应,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所有的不良反应中,尤以疫苗诱导的伴有血小板减少免疫性血栓最为严重。此病虽然发生几率低,但一旦发病比较危重,死亡率高。欧美国家使用的主流4款疫苗,阿斯利康黑猩猩腺病毒载体疫苗、强生人26型腺病毒载体疫苗、Moderna mRNA疫苗和辉瑞mRNA疫苗,接种后引起的伴有血小板减少免疫性血栓的报告率分别为每百万人5.7~21.7、0.9~11.5、0.9~5.6和0.4~1.9例。我国使用的4款灭活疫苗、1款人5型腺病毒载体疫苗和1款基因工程重组蛋白疫苗以及俄罗斯使用的人5型/26型腺病毒载体疫苗,到目前为止没有此病的病例报告。但随着接种剂次的增加,应密切注意和随访可能出现的、罕见的不良反应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极早产儿日后的肺功能往往较差,但目前尚不清楚是否由早产本身还是围产期相关事件所致。本研究旨在探讨围产期炎症对极早产儿呼吸疾病的发生及12岁时的肺功能的影响。方法71例早产儿的中位胎龄为27.4(23.9~31.7)周,收集脐血、生后6 h、24 h和72 h的动脉血样本,检测促炎和调节性细胞因子,通过曲线下面积(AUC值)计算累积细胞因子浓度。53例儿童行肺功能检测,中位年龄为12.6(12.3~13.5)岁。结果机械通气天数和IL-6(P= 0.001)、IL-8(P= 0.015)及IL-10(P= 0.006)的AUC呈正相关。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患儿(BPD,32例)的细胞因子IL-6、IL-8和IL-10的AUC高于未患BPD的早产儿(所有P<0.01)。出生时IL-6的AUC较大与1s内用力呼气量(P=0.030)和用力呼出25~75%肺活量时的平均呼气流速较低(P=0.034)相关。结论围产期炎症(生后3d内的细胞因子水平)与BPD及12岁时的气道阻塞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对肺泡灌洗液进行高通量测序对于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病原学诊断价值。方法以8例肝移植后怀疑肺部感染引起呼吸衰竭接受有创机械通气受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受者的肺泡灌洗液(BALF)及痰标本,对BALF进行高通量测序,同时对BALF及痰标本进行培养,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8例受者中,确诊肺部感染5例,高通量测序共检出10种可疑病原微生物21株,确定致病菌8株,致病菌检出率为100%(8/8),显著高于BALF培养的50%(4/8)和痰培养的25%(2/8);对于致病的革兰阴性菌,高通量测序与BALF培养无明显差异,两者均优于痰培养;对于真菌、病毒及结核,高通量测序检出率明显优于BALF培养及痰培养。结论BALF的高通量测序可能优于传统培养,尤其是对于部分细菌、真菌、病毒等不易培养或不能培养的病原微生物,高通量测序优势明显,可作为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病原体检测的新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Myc诱导的核抗原53(Mina53)在肝细胞肝癌(HCC)及距肿瘤边缘>5 cm的肝组织(LTM5)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肿瘤发生、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18对新鲜HCC及LTM5中Mina53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ina53在284份HCC及LTM5标本中的表达。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方差不齐的数据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法、Log- 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18对新鲜HCC组织中Mina53 mRNA和蛋白质的相对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其LTM5组织(mRNA:-4.41±1.48与-5.93±1.65,t = 3.100,P = 0.007;蛋白质:1.12±0.29与0.46±0.21,t = 10.616,P < 0.001);Mina53在284份HCC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高于LTM5(z = -18.739,P < 0.001)。Mina53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χ2 = 5.474,P = 0.019)、脉管侵犯(χ2 = 8.965,P = 0.003)、病理分级(χ2 = 12.006,P = 0.002)、TNM分期(χ2 = 16.686,P < 0.001)有关;Mina53高表达HCC患者的术后总体生存时间和无病生存时间(分别为28.5个月、22.7个月)较低表达者(33.0个月、31.8个月)更短(P值均< 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Mina53及肿瘤多发性是影响HCC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时间和无病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P值均<0.05)。结论Mina53可能在HCC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并参与肿瘤生长及浸润转移过程;Mina53高表达提示患者预后不良,可作为判断HCC患者预后的潜在标志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于Donabedian质量理论的护理干预对行血管通路术血液净化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7月—2019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行血管通路术的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基于Donabedian质量理论的护理干预,两组均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的血管通路构成比以及干预前后的营养状况和干预后尿素清除指数(Kt/V)和尿素下降率(URR)、再循环发生率、血管通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中心静脉导管通路比例(10.00%,6/60)低于对照组(25.00%,1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白蛋白、血红蛋白、前白蛋白水平高于干预前,观察组干预后的白蛋白、血红蛋白、前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透析后Kt/V和URR均高于对照组,再循环发生率(10.00%,6/60)低于对照组(21.67%,13/60),血管通路并发症发生率(5.00%,3/60)低于对照组(16.67%,10/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Donabedian质量理论的护理干预应用于血液净化患者血管通路术中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凝血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IIFAR方案微信的延续性护理对肺癌患者生命质量、焦虑的影响。方法将60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干预组出院时给予基于IIFAR方案微信的延续护理;对照组延用常规护理。3周、6周、9周测评肺癌患者生命质量和焦虑水平。结果干预组总体生命质量评分在第6周末及第9周末平均得分均高于对照组,第9周末焦虑量表平均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社会、情感、活动、总生命质量及焦虑情况时间因素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活动状况、总体生命质量评分和焦虑情绪时间效应与干预效应存在交互作用,情感和活动状况微信干预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IIFAR方案微信的延续性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减轻焦虑情绪。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近十年国际上糖尿病心理领域研究的热点及前沿,为糖尿病心理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应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Ⅴ对2009—2018年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检索出的有关糖尿病心理的2 271篇文献进行研究,分析该领域的核心力量分布、知识基础、研究热点及前沿。结果糖尿病心理研究领域研究者主要分布在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大学,糖尿病心理研究领域的热点主要集中于抑郁、生活质量、患病率、血糖控制等,近十年的研究前沿主要有共病抑郁、质量、社会支持、行为等。结论未来我们应该关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并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探索,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基于疾病编码和症状为基础的医护一体化平台的构建对医疗安全的影响。方法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建立以疾病编码和症状为基础的医护一体化的智慧护理平台体系,在平台上根据疾病和症状的结构化病历系统,护理端形成的各项生命体征、血糖等监测指数、评估分数、预警分数等自动在医生病历端,医生端的评估也自动在护理端,分析系统构建前后医护记录一致性、MEWS预警的应答时间、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各项指标实施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施后对所有MEWS高危预警的患者均在1 min内得到报告和处理,医护一致性达到100%,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结论基于疾病编码和症状为基础的医护一体化平台的构建可以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该模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