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微小RNA调控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神经保护作用与机制。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法,选取2023年8月-2024年3月的8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从患者中提取血液和脑脊液样本,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特定微小RNA表达水平,还构建动物模型,采用转基因和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转移技术调控动物体内微小RNA。结果:在认知功能评估中,对照组为75.2±0.3,实验组为85.3±0.3(P<0.05);神经行为学测试中,对照组为77.2±0.4,实验组为86.5±0.5(P<0.05)。表明实验组在认知功能和神经行为学测试方面表现均优于对照组,说明微小RNA调控对改善认知功能和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有积极作用。结论:微小RNA调控在阿尔茨海默病神经保护中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认知能力和动物模型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可能通过调节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代谢、减轻神经炎症反应、影响神经网络和突触可塑性等机制发挥作用,为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潜在靶点。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超声检查评估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于2012年7月-2014年2月接受超声检查并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作为诊断标准,统计术前超声检查评估颈侧组淋巴结、颈部淋巴结、中央组淋巴结转移情况的特异度和敏感度。结果术前超声检查显示颈侧组淋巴结有无转移的特异度为98.1%(51/52),敏感度为75.0%(6/8),阳性预测值为85.7%(6/7),阴性预测值为96.2%(51/53);术前超声检查显示颈部淋巴结有无转移的特异度为94.1%(32/34),敏感度为38.5%(10/26),阳性预测值为83.3%(10/12),阴性预测值为66.7%(32/48);术前超声检查显示中央组淋巴结有无转移的特异度为97.3%(36/37),敏感度为30.4%(7/23),阳性预测值为87.5%(7/8),阴性预测值为69.2%(36/52)。结论术前超声检查评估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侧组淋巴结有无转移的特异度和敏感度相对较高,评估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组淋巴结有无转移的敏感度相对较低,故常规进行中央组淋巴结的清扫十分有必要。
简介:为解决中小型医院高层住院综合楼中心消毒供应部门(CSSD)的平面布局问题,文章在两种高层住院综合楼平面范式的基础上,根据中心消毒供应部门的面积要求,提出两种规模的中心供应部的平面排布,从中反思标准层排布需要注意的问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口腔颌面部骨折,采取微小切口坚固内固定的手术方法治疗对患者咬合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8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颌间结扎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应用微小切口坚固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咬合功能、生活质量。结果:术后1周两组患者SNB角、SNA角均较术前时刻提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在生活质量各个维度的评分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微小切口坚固内固定术治疗口腔颌面部骨折可促进咬合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膨胀性乳化白内障患者联合采用囊膜染色与囊袋减张微小撕囊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 2018年 4月 ~2019年 12月在我院行超声乳化 联合 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的36例膨胀性乳化白内障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展开研究, 18例对照组患者术中采用的撕囊方法为囊膜染色; 18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囊袋减张微小撕囊,评价手术效果。 结果:对照组的撕囊时间短于观察组(P< 0.05);两组术前、术后的角膜内皮计数、术后 1个月的视力水平无明显差异( P> 0.05)。但观察组连续环形撕囊的完成率高于对照组,前囊放射状裂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 结论:对膨胀性乳化白内障患者而言,术中在采用常规囊膜染色撕囊的基础上,联合囊袋减张微小撕囊法,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连续环形撕囊的成功率,具备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3年9月-2024年9月期间确诊的200例年龄在35-75岁(以女性居多)且与腮腺手术相关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信息、病史、影像学检查结果等,通过回顾性分析及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观察指标设定为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相关指标以及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结果:研究发现部分特定指标在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组与未转移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如肿瘤大小、多灶性等因素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明确了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一些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评估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质量。
简介:目的:讨论TI-RADS分级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3月在本院进行超声检查的89例(128个恶性结节)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和74例(130个微小良性结节)甲状腺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病理活检结果为金标准,讨论TI-RADS分级联合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诊断效能.结果:TI-RADS分级联合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敏感性为92.97%,特异性为96.92%,诊断准确率为94.96%;联合诊断的准确性、特异性以及敏感性均明显高于两者单独诊断,差异显著(P〈0.05);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TI-RADS分级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术前诊断中应用价值均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结合统计学方法分析冰冻切片对甲状腺微小癌术中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及漏诊率、误诊率。方法:在2021年5月-2022年2月时间段入院治疗甲状腺微小癌患者中,抽取50例作为数据研究基础,均实施术中冰冻切片病理诊断和术后石蜡病理切片诊断,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数据。结果:全部50例确诊患者中,术中冰冻切片病理诊断49例,诊断结果准确率为98.00%,漏诊率为2.00%,两种方法诊断结果差别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微小癌术中病理诊断中应用冰冻切片技术,能够保证疾病的准确诊断,降低漏诊和误诊风险,进而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数据支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良性结节并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诊治经验,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5年1月至2010年5月期间收治32例甲状腺良性结节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患者中,术前确诊甲状腺微小癌者3例,占9.4%;32例患者均于术中冰冻切片检查,29例检查呈阳性,占90.6%;确诊患者均行常规手术治疗,随访未见复发;另有3例术后病理确诊,占9.4%,无高危因素未再次手术,随访未见复发。结论甲状腺微小癌的漏诊率很高,术前术中高度重视可疑结节,必要时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针吸细胞学检查或超声引导下空心针活检、术中探查及冰冻切片检查能够提高甲状腺微小癌的确诊率;积极治疗能够保证患者预后良好。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索硼替佐米、来那度胺联合地塞米松对多发性骨髓瘤(MM)的骨髓微小残留病(MRD)及微球蛋白蛋白含量水平的影响和临床意义。方法 2016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4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0例。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者为对照组,硼替佐米、来那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治疗者为研究组。均治疗8个疗程后,流式细胞术检测检测两组浆细胞表达CD19、CD20、CD28、CD44、CD45、CD56、CD117情况;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液或尿液β2-微球蛋白(β2-MG)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D45、CD19、CD56、CD28、CD117、CD20和CD44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RD性质的细胞含量显著降低(P<0.01)。相对于对照组,研究组血液或尿液β2-MG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 硼替佐米、来那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可降低骨髓微小
简介:目的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在临床颈侧淋巴结阴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临床颈侧淋巴结阴性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患侧甲状腺、峡部切除及对侧甲状腺腺叶次全切术+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术后长期随访.结果24例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48例未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随访1.5~4.5(3.4±1.1)年,4例患者出现喉返神经麻痹,均在4个月内恢复正常.4例患者术后第3年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余患者均未见转移.结论临床颈侧淋巴结阴性PTMC患者易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对临床颈侧淋巴结阴性PTMC有较重要的应用价值,可降低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高分辨率CT诊断中小型肺磨玻璃密度结节的作用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中小型肺磨玻璃密度结节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CT诊断,观察组采用超高分辨率CT诊断。分析两组图像结节个数、结节直径、结节类型、边缘情况、胸膜凹陷征、空气支气管征、透明气泡征、血管扩张征、血管集束征、伪影情况,对肺磨玻璃密度结节进行评估。结果:两组“胸膜凹陷”征、“空气支气管”征、“透明气泡”征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共检出结节数多于对照组,对照组结节直径、mGGN、边缘毛刺、“血管扩张”征、“血管集束”征例数显著低于观察组(P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长沙地区小型餐馆及流动餐饮摊点所提供的即时生食配菜中的大肠菌群污染状况,改善该地区公共餐饮饮食卫生提出针对性措施,并制定即食生食配菜食品微生物限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长沙市行政划分及食品生产特点,对长沙市范围内小型餐馆及流动餐饮摊点所提供的即时生食配菜进行整群随机采样,按照GB4789.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中大肠菌群的检测方法对所采样品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六区中,芙蓉区污染情况最重,雨花区污染情况较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香葱和香菜受大肠菌群污染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样品大肠菌群检出率为100%。结论即食生食配菜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大肠菌群污染,建议尽快出台即食生食配菜类的食品卫生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