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者临床及心电图改变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AMI者随机分为研究组(A组)和对照组(B组),并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焦虑抑郁水平测定,观察临床及心电图变化。结果心理行为干预前A组,SAS、SDS分别为(62.31±8.25)、(65.13±7.20),B组为(61.82±9.6),(66.23±8.08),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心理行为干预后,各时段评分A组明显减小,1周、2周、4周SAS评分分别为(53.21±6.74、47.23±7.18、44.59±4.18);SDS分别为(58.21±5.89)、(49.20±6.14)、(45.43±4.79),与B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临床及心电图指标,如恶性心律失常、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死亡及QTc、QTa、∑ST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理行为干预可有效地改善AMI者的负性情绪,减轻心电图变化,避免恶性心律失常等的发生。
简介:目的探讨60例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距的动态心电图(DCG)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以DCG24h记录60例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距的临床资料,统计长R-R间距发生总次数、昼夜发生频率的相关性及长R-R间距、逸搏及逸搏性心律出现的时间是否与睡眠相关,分为与睡眠相关组(A组)及非睡眠相关组(B组)。结果60例发生1.5s以上的长R-R间距共1285次,其中夜间965次,占75%,白天320次,占25%。发生频率夜间明显高于白天。60例中A组42例(70%),B组18例(30%)。A组发生长R-R间距1.5~2.0s、〉2.0s及逸搏(及逸搏性心律)的频率分别100%、9.5%、11.9%;B组发生长R-R间距1.5~2.0s、〉2.0s及逸搏(及逸搏性心律)的频率分别100%、88.8%、83.3%。B组明显高于A组(P〈0.01)。结论DCG诊断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距时,应检测长R-R间距发生的频率、发生时间、与睡眠的相关性,结合临床和病史,除外迷走神经作用及病窦可考虑心房颤动合并病理性房室阻滞,临床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减少甚至停用抑制房室传导的药物,必要时行人工起搏治疗。
简介:目的探讨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4例(13例右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1例左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并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速体表12导联心电图QRS波特征:工导联呈rs、m、QS及R型,aVR、aVL均呈QS型,Ⅱ、Ⅲ、aVF、V5—6导联均呈单向R波型,胸前导联R波移行区常在V3、V3导联之后,V1、V2导联R高度/S高度比值常〈0.3。左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的QRS波特征与右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类似,但其胸前导联R波移行区常在v2导联之前,V1、V2导联(尤其V2导联)R高度/S高度比值常〉10.8。13例消融成功,手术操作时间45—156min,X线曝光时间8—28min。术后随访2—36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起源于心室流出道的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有其独特的心电图表现,射频消融治疗能安全、有效地根治此类心律失常。
简介:目的探讨常规体表静息心电图Tv1(Tv2)>Tv5(Tv6)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10例住院行冠脉造影的患者,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两组均多次记录常规十二导心电图,比较Tv1(Tv2)>Tv5(Tv6)综合征在两组间检出率的差异,并与心电图ST段压低指标相比,分析Tv1(Tv2)>Tv5(Tv6)综合征诊断冠心病的价值.结果Tv1(Tv2)>Tv5(Tv6)综合征的检出率在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有显著差异.Tv1(Tv2)>Tv5(Tv6)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为70.3%、特异度为66.6%,与ST段压低相比敏感性较高,但后者特异度高于Tv1(Tv2)>Tv5(Tv6).结论Tv1(Tv2)>Tv5(Tv6)综合征对诊断冠心病有一定价值,但特异性不高,应结合临床及其他心电图指标综合进行判断.
简介:目的通过动态心电图观察参松养心胶囊与美托洛尔联合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随机将78例频发房性早搏、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9例。A组(参松养心胶囊+美托洛尔):口服参松养心胶囊4粒/次,3次/d,同时给予美托洛尔(12.5-25)mg/次,2次/d;B组:口服美托洛尔(12.5-25)mg/次,2次/d。治疗4周后,分别观察两组动态心电图的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A组心律失常改善率为97.44%,B组改善率为6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动态心电图可更清晰地观察到,参松养心胶囊与美托洛尔联合治疗频发房性早搏及短阵房速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用美托洛尔。
简介:目的通过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心电图QRS波群变化进行缺血分级,探讨心电图缺血与血清高敏肌钙蛋白Ⅰ(hs-cTnⅠ)的关系。方法根据入院心电图将120例STEMI患者分为Ⅲ级缺血组(QRS波终末变形)81例(67.5%)和Ⅱ级缺血组(QRS波终末不变形)39例(32.5%),两组均行冠脉造影及hs-cTnⅠ检测。比较两组冠脉血管病变发生情况与血清hs-cTnⅠ的关系。结果(1)Ⅲ级缺血组中男68例(83.95%),女13例(16.05%);Ⅱ级缺血组中男27例(69.23%),女12例(30.77%),两组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Ⅲ级缺血组患者左前降支病变发生率高于Ⅱ级缺血组(P〈0.05),Ⅱ级缺血组患者左回旋支病变发生率高于Ⅲ级缺血组(P〈0.001);(3)两组血清hs-cTnⅠ测定为偏态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8,P〈0.006);(4)Ⅱ级缺血组hs-cTnⅠ浓度低于Ⅲ级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EMI心电图Ⅲ级缺血与血清hs-cTnⅠ浓度有关。
简介:目的观察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兔心肌梗死(MI)模型心电图演变及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两组动物常规全麻,暴露心脏,结扎前降支近段建立MI模型,冠状静脉窦插管,A组逆行灌注VEGF蛋白,B组以生理盐水对照,10min后重复灌注一次。全程监测心电,记录恶性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PVS)、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发生情况,并于术前、结扎前降支即刻、灌注后10min、30min、1h记录心电图,分析ST段及R波变化。结果①心律失常:B组1只发生Vf,5只发生VT,8只发生PVS;A组无Vf发生,2只发生VT,4只发生PVS;②心电图演变:结扎前降支后30min所有动物胸导联ST段抬高与T波融合成单相曲线,R波振幅降低,术后1hA组ST段抬高幅度明显低于B组(0.18±0.11mV,Vs0.35±0.17mV,P〈0.05),R波振幅明显高于B组(0.31±0.12mV,Vs0.15±0.08mV,P〈0.05)。结论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VEGF能显著改善缺血心肌的血流灌注,增加心电稳定性,减少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
简介:目的分析将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应用于诊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情况的临床价值。方法从我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随机选取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例数均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给予实验组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而对照组患者则进行常规心电图监测,对两组患者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心肌缺血呈阳性与心率失常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患者室上性心率失常比例为28.33%,室性心率失常比例为40.00%,心肌缺血比例为21.67%;观察组患者对应比例分别为11.67%、23.33%与8.33%;实验组患者ST~T段与房室传导阻滞检出异常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可真实掌握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的客观数据,为预后治疗患者提供科学、精确的医学数据。
简介:目的观察尿激酶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肌耗氧量、肌酸磷酸激酶(CK)和心电图变化的影响。方法入组2012年12月-2014年12月于陕西省榆林市星元医院诊断为AMI患者共122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53例)和试验组(69例),所有患者入院后排除溶栓禁忌,对照组患者予支持治疗、静脉注射低分子肝素150万U和口服阿司匹林300g等常规治疗;试验组予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尿激酶,治疗后持续观察心肌耗氧量情况、肌酸磷酸激酶和ST段变化率(ST段在用药后降低的与用药之前的比值)的变化。结果经过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心电图ST段变化率、血管再通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经治疗后5d,两组血压差异不明显(P〉0.05),试验组心率、心肌耗氧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治疗后试验组患者CK值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开始时几乎无差异(P〉0.05),而在16h、20h、24hCK值分别为23.32±7.73,17.45±7.44和8.47±3.4有显著差异(P〈0.05);经过治疗后试验组患者CK酶峰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峰值前移小于16h。结论尿激酶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效果确实可靠。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抬高与冠状动脉造影所示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8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按入院时18导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改变分为2组,ST段抬高组(16例)和非ST段压低组(171例).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病变适合行经皮腔冠状动脉成型术并检测B型钠尿肽(BNP).结果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抬高时多为右冠状动脉近段闭塞,尤其是圆锥支闭塞(P<0.01),且伴有右心功能不全和血流动力学障碍,与下壁右室心梗相比BN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胸前导联ST抬高表明为右冠状动脉近段或开口闭塞且多伴右室心肌梗死和心功能不全.
简介:目的通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进行筛查,研究反复多次心电图检测的方法是否可以提高其筛查阳性率。方法选择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既往无房颤史的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745例,志愿配合加强心电图检测的患者277例作为实验组,行常规检查之外连续4d加强普通心电图检测,并分析心电图结果。同时期其他无房颤史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46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阵发性房颤发生率。结果2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白细胞计数、TG、国际标准化比值、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和CHADS2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阵发性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vs3.8%,P=0.003)。结论心电图反复多次检测可以明显提高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阵发性房颤检出率。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证实的罪犯血管在左冠脉前降支(leftanteriordescending,LAD)近端冠脉血流闭塞及冠脉血流再通状况下,急诊心电图的差异性。根据心电图的特点,判断急性前壁STEMI患者LAD近端罪犯血管,并为是否血流再通提供简单快速的判断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因急性前壁STE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41例患者,按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罪犯血管LAD冠脉血流情况分为冠脉闭塞组(20例)及冠脉血流再通组(21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特点。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胸痛发病时间、肾功能、电解质、既往病史及就诊时生命体征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冠脉造影证实:LAD近端闭塞组与冠脉血流再通组心电图的共同点是,均有前壁导联ST段抬高,其中V2~V4导联抬高≥2.0mm,V1和V5导联ST段抬高<2.0mm,V6导联ST段抬高<1.0mm;差别在于:LAD近端闭塞组患者Ⅰ、aVL导联ST段抬高≥1.0mm,Ⅱ、Ⅲ导联ST段压低>1.0mm,aVF导联ST段压低更显著(≥2.0mm);LAD近端冠脉血流再通组患者Ⅰ、aVL导联ST段从等电位线抬高<1.0mm,Ⅱ、Ⅲ、aVF导联ST段从等电位线降低<2.0mm,其中部分病例胸导联T波浅倒置。结论急诊心电图可为急性前壁STEMI患者LAD近端罪犯血管闭塞和冠脉血流再通提供简单快速的判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