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为了比较罗哌卡因布比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疗效和安全性,探讨罗哌卡因用于腰麻可行性,湖北省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肖少华等选择80例ASAⅠ~Ⅱ级行下腹部、会阴部或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两种局麻药浓度均为0.75%、相对密度均为1.020。观察痛觉阻滞平面及其出现和消失时间、运动阻滞程度及持续时间、血流动力学监测、并发症。

  • 标签: 罗哌卡因 布比卡因 蛛网膜下腔阻滞 对照组 治疗组 疗效比较
  • 简介:每例选择性剖宫产手术失血量估计约为1000ml,因此,采用自体输血具有特别重要意义。自体输血可有效减少异体输血所可能引起白细胞反应、巨细胞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传播和免疫抑制。本文综述了贮血式、稀释式和回收式自体输血在剖宫产术中应用研究现状。

  • 标签: 回收式自体输血 剖宫产 研究现状 失血量 异体输血 白细胞反应
  • 简介:围术期低体温可导致许多并发症发生,包括凝血功能障碍、心脏病及手术伤口感染抵抗力降低等。为预防围术期低体温,常采取加温输液以保持体温,对于预防输液后体温降低,以及引起相关不良反应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 标签: 加温输液 围术期 临床应用 凝血功能障碍 伤口感染 保持体温
  • 简介:硬膜外阻滞联合全麻具有明显减少全麻药用量,减轻术中应激反应,苏醒迅速和术后镇痛便利等优点已被临床广泛采用,但全麻药物以吸入麻醉药或静吸联合为主。随着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如何避免或减少吸入麻醉药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麻醉医生重视。靶控输注(TCl)静脉麻醉药技术出现弥补了以往静脉麻醉药使用不方便、不易调控麻醉深度缺点,使静脉麻醉深浅能象吸入麻醉用标准挥发罐调节一样简便。

  • 标签: 联合 靶控输注 硬膜外阻滞 全麻药 吸入麻醉药 异丙酚
  • 简介:目的:探讨国产麻醉深度检测仪脑电双频谱指数在全身麻醉手术镇静深度监测中相关性及安全性。方法:择期行全身麻醉手术40例,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患者入室后同时进行国产麻醉深度检测仪(记录麻醉深度指数,CerebralStateIndex,CSI)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Index,BIS)监测,记录麻醉诱导前(t0)、插管后3min(t1)、切皮即刻(t2)、切皮后30min(t3)、术毕(t4)、拔管时(t5)及出手术室时(t6)CSI和BIS值(每个时点记录3组数据),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监测部位均未发生不良反应,各时点CSI和BIS变化一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麻醉深度检测仪BIS具有良好相关性,能较好反映围术期麻醉深度变化,使用安全可行。

  • 标签: 麻醉深度指数 脑电双频谱指数 镇静深度
  • 简介:目的:观察腰神经通道卡压综合征病人接受硬膜外阻滞后肢端温度变化及局麻药作用时效。方法:58例腰神经通道卡压综合征病人接受硬膜外阻滞前及后肢端温度变化并测定阻滞时效;并与随机50例其它手术硬膜外阻滞病人进行比较。结果:阻滞后患侧皮温明显低于健侧(P<0.01),患侧局麻药显效时间明显慢于健侧(P<0.01)。与其它手术硬膜外阻滞病人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椎管内骨性或纤维性改变,可卡压神经根,导致神经根缺血、变性、纤维化和血管弹性差等病理改变,由此可使卡压部位对局麻药吸收和弥散速度减慢。

  • 标签: 腰神经通道卡压综合征 硬膜外阻滞 治疗 肢端温度 时效 局麻药
  • 简介:近年来,术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减退作为麻醉术后并发症,日益受到麻醉界重视。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较高,常发生于老年患者,尤其是大手术术后。Berggren等人研究表明在股骨颈骨折手术固定术后有40%老年患者发生术后认知功能下降。早期一过性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在老年整形手术患者发生率是44%-61%。这将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延长住院时间。

  • 标签: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麻醉术后 中枢神经系统 老年患者 认知功能下降 功能减退
  • 简介:病理性疼痛,包括由组织损伤诱导炎症性疼痛和神经损伤诱导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神经元可塑性改变产物,其中重要一点是伤害性刺激持续传入使骨髓内伤害性神经元兴奋性增强,此中枢敏化是由于细胞内酶级联反应导致主要膜受体和通道磷酸化,引起活性依赖性可塑性改变所致;或以转录依赖性方式使递质、离子通道表达数量或结构上发生长时间改变所致。各种信号转导通路可进行翻译后加工调节和某些关键基因产物转录后调节来调控长时程痛觉过敏,其中MAPK激活是中枢敏化关键。因此对伤害性神经无信号转导通路特异性药物干预可能作为一种新病理性疼痛治疗手段。

  • 标签: 病理性疼痛 MAPK 中枢敏化 神经元可塑性 信号转导
  • 简介:目的:比较定量脑电图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在监测全麻状态下认知功能方面的可行性。方法:研究对象为10名健康志愿者,从0.2MAC开始,逐渐增加异氟醚吸入浓度,每个浓度平衡15分钟后,观察指令反应,qEEG,MLAEP变化,于使指令反应消失该异氟醚浓度下进行内隐记忆听刺激,停止吸入后1小时调查外显及内隐记忆情况。结果: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MLAEP)中Pa、Nb波随指令反应和记忆变化而变化,并可确定外显记忆消失各波潜伏期界值,随着外显记忆消失,qEEGF7、F8、A1导联q波相对功率明显降低(P<0.05);随着指令反应消失,O1及O2导联a波相对功率明显降低(P<0.05),O2导联d波功率明显升高(P<0.05),但所有qEEG参数变异较大,不能定出界值。结论:(1)MLAEP中Pa波,Nb波在判断全麻下认知功能方面有重要价值,并可确定出外显及内隐记忆消失各波潜伏期界值,(2)qEEG在判断麻醉状态下认知功能方面只能作为一种趋势预示,不能作为可靠定量指标。

  • 标签: 定量脑电图 中潜伏期 听觉诱发电位 监测 全麻状态 认知功能
  • 简介:目的:比较静吸复合全麻静吸复合全麻结合术中、术后硬膜外持续使用镇痛药时血流动力学、静脉麻醉用药量、液体用量及术毕鼻咽温、拔除气管导管时间等情况。方法:选择49例择期胃切除手术病人,ASAⅠ-Ⅱ级,随机分成两组:静吸复合全麻组(G组),共25例,采用异氟醚吸入复合异丙本分静脉泵输;静吸复合全麻结合硬膜外镇痛用药组(GE组),共24例,采用异氟醚吸入复合异丙本分静脉泵输,术中、术后硬膜外持续使用镇痛药。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根据手术进程按需静脉泵输异丙本分、芬太尼及血管活性药;根据中心静脉压和出血情况调整流体用量,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保持MAP在70%-120%术前水平,按需调整麻醉深度或使用血管活性药。术毕测量鼻咽温;记录气管导管拔管时间。结果: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组内、组间无明显差别;两组间静脉麻醉药用量有显著性差异,异丙本分在G组为600±150mg,GE组为200±40mg;芬太尼在G组为200±85μg,GE组为40±25μg。两组血管活性药及液体用量无明显差别。术毕测量鼻咽温两组无明显差别;气管导管拔管时间有差别,G组为8±5min,GE组为5±3min。结论:本文两组麻醉方法均可维持血流动力学平衡;GE组静脉麻醉药用量显著减少,拔管时间缩短;两组对液体用量和体热变化影响相似。

  • 标签: 静吸复合全身麻醉 硬膜外腔镇痛 血流动力学 麻醉药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