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互动干预模式社区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来自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型糖尿病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按所属社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健康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实验组进行互动干预模式的健康管理。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调查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水平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结果:干预后除遵医嘱服药维度外,实验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水平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HbA1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互动干预模式进行社区糖尿病健康管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血糖控制水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 标签: 2型糖尿病 互动模式 健康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分析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的区别,结合国内教学实际反思翻转课堂药理学教学中的可行性,并提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思考及成功翻转所需的必要条件.结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药理学教学改革,而实现药理学课堂翻转的关键在于成功的教学设计和坚实的环境支持.结论药理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断深入探索,有利于全面提升医药类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

  • 标签: 药理学 翻转课堂 教学模型
  • 简介:目的探讨头皮脑电图(EEG)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药物难治性癫痫行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的患者,分析病因与术后转归相关性,着重分析术前头皮EEG背景活动、间歇期放电、发作起始及术后EEG特征。结果8例患者以获得性病因为主。术前头皮EEG背景活动多表现为慢波增多,患侧显著;发作间歇期双侧半球呈现多脑区放电特征;发作起始EEG改变多为弥漫性改变;术后复查EEG,1个月内以双侧放电居多,半年以上复查以患侧放电居多。结论头皮EEG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检查手段,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术前评估、术后随访中起到重要作用。

  • 标签: 癫痫 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 脑电图
  • 简介:颅内动脉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一种,是造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原因。该病最大的特点是较高的残死率,即使现代的医疗条件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死亡率仍高达40%。但目前颅内动脉瘤的具体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其发生是环境因素(如吸烟,饮酒,高血压,雌激素和种族等)和内在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就遗传因素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遗传因素 Ⅰ型胶原蛋白 弹性蛋白基因
  • 简介:目的:观察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患者局部涂抹盐酸奥布卡因凝胶桡动脉穿刺中的镇痛效果。方法:将100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患者按照介入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穿刺前的准备,皮肤消毒,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桡动脉穿刺。观察组术前10min给予干预,盐酸奥布卡因凝胶以穿刺点为中心进行涂抹,面积大小为4cm×5cm,作用10min后皮肤消毒,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桡动脉穿刺。两组患者均于穿刺后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进行疼痛评分,并用中心监护仪记录患者穿刺前后的心率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时的疼痛及穿刺前后心率。结果:观察组穿刺时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前,两组心率无统计学差异。穿刺后,对照组心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盐酸奥布卡因凝胶局部涂抹经济、简便,可明显减轻患者桡动脉穿刺时的疼痛程度,提高患者舒适性,可应用于临床。

  • 标签: 奥布卡因凝胶 桡动脉 穿刺 视觉模拟评分 镇痛
  • 简介: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s)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它既参与胚胎时期的血管发育、形成,也对出生后的成体血管起到新生、修复、重建等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理念的提出与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EPCs及其生物学特性引入到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中。本文就近几年血管EPCs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转化研究做一简要综述。

  • 标签: 内皮祖细胞 脑血管病 缺血性 转化医学
  • 简介:蛋白质组(proteome)一词最早由Wilkins和Williams于1994年提出,指一种细胞、组织或有机体整个生命过程中有基因组表达的以及表达后修饰的全部蛋白质…。蛋白组学(proteomics)即是对细胞、组织或有机体实际表达的蛋白质组的研究,有机体表型的复杂性由其蛋白质组决定。多数神经外科疾病不是单基因遗传所致,而是不同时相或部位特定蛋白的变化及多种蛋白相互作用的更加复杂的过程;疾病状态下与正常状态下组织不同的蛋白表达谱,可提供对疾病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蛋白标志物等;对特定通路中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有助于建立起相应的信号转导通路体系,有助于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学和病理发生机制;

  • 标签: 蛋白组学 双向电泳 脑肿瘤 脑外伤 脑血管痉挛
  • 简介:目的探讨皮下潜行放置引流管加皮外近段管身固定在侧脑室外引流手术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57例经皮下潜行3~5cm放置引流管和皮外近段413//1管身缝合固定到头皮上的侧脑室外引流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51例成功拔除脑部外引流管,5例改行脑室一腹腔分流术,合并颅内感染1例,经更换部位重新放置外引流管后好转。57例中放管5~7d7例,8~14d32例,〉14d18例,平均放管时间为(14.3±10.5)d。结论皮下潜行3~5cm放置引流管加皮外近段4cm管身妥善固定到头皮上,可避免头部或引流管活动对管身周围组织包裹的破坏,降低侧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延长放管时间。

  • 标签: 侧脑室外引流术 引流管 颅内感染 皮下潜行 皮外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人用脑深部电刺激(DBS)系统构建猴脑深部电刺激模型中的应用。方法4只偏侧帕金森病(PD)猴模型,按照猴脑立体定向图谱,右侧丘脑底核(STN)植入脑深部刺激电极(Medtronic3389),其中刺激组2只猴同期皮下植入Medtronic7495型连接导线和SoletraTM7426型脉冲发生器,术后一周给予慢性高频电刺激。另2只偏侧PD模型猴仅在右侧STN植入电极,不植入脉冲发生器,作为对照组。连续观察12个月,进行运动障碍评分观察和阿朴吗啡(APO)诱发旋转实验。结果术后影像学观察电极前端均位于STN核范围内;刺激组同期植入脉冲发生器给予慢性高频电刺激,猴偏侧帕金森样症状明显改善,有效高频电刺激可以立即停止APO所诱发的旋转,而对照组观察期内症状无明显缓解。结论人用DBS系统通过立体定向技术植入猴脑内特定靶点,可以有效的建立DBS动物模型,为DBS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模型。

  • 标签: 脑深部电刺激 动物模型 帕金森病 丘脑底核
  • 简介:基础护理是以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结合病人生理、心理特点和治疗康复的需求,尽可能满足病人各方面需求和疾病治疗与康复需要的护理。其内容涵盖了治疗护理、病情观察、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护理工作。基础护理质量直接影响病人治疗效果和安全,是护理的核心部分,也是衡量护理技术水平、医院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 标签: 基础护理质量 急诊抢救 护士责任 护理技术水平 治疗效果 应用
  • 简介:Ogawa等于1990年首次活体大鼠显示了血氧浓度对脑血管显影的影响。奠定了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的实验基础。1991年Kwong小组和Ogawa小组分别在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和明尼苏达大学独立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批人脑fMRI实验。从而揭开了脑功能研究历史的崭新一页。该项技术以脱氧血红蛋白为内源性对比剂,是一种完全不需要放射性核素和其他对比剂的非侵人性体层扫描成像技术。并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力和可在同一个体反复测量的特点。从而大大提高了定位的准确性。目前相关研究已经成为神经科学、心理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领域最为活跃的研究方向。而随着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的发展以及基础研究的积累。fMRI近年来也开始逐渐应用于临床神经科学的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该项技术正逐渐从基础研究走向临床应用。

  • 标签: 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 认知神经科学 心理疾病 内源性对比剂 Ogawa 美国哈佛大学
  • 简介:正念干预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面对内心情绪和体验,改善生理健康结局.文章回顾了正念干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应用现状,总结了正念干预的主要方案,并分析了正念干预对患者健康结局的影响,以期为正念干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借鉴.

  • 标签: 正念干预系统性红斑狼疮负性情绪睡眠质量生活质量综述
  • 简介:目的评价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DU)技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在动脉瘤夹闭前后行MDU监测载瘤动脉及穿支血管。并评价术中MDU的监测作用。结果术中MDU监测提示:载瘤动脉闭塞3例,载瘤动脉狭窄6例,调整动脉瘤夹或局部应用罂粟碱湿敷后,MDU监测均恢复正常;其他病人MDU监测均正常。无监测相关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人随访3-26个月,术中MDU监测正常,但术后出现栓子脱落至脑梗死1例;其他病人术后均恢复良好。结论术中MDU监测具有操作简便、结果可靠、无并发症等优点,能降低动脉瘤夹闭术中载瘤动脉及穿支动脉闭塞和狭窄的发生率。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监测 手术中
  • 简介:目的观察人血白蛋白治疗急性重症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方法收集急性重症缺血性卒中患者80例,分为两组。治疗组44例,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20%人血白蛋白50ml静脉滴注2次/d,连用5d,之后酌情间断应用;对照组36例,仅在血清白蛋白低于25g/L时加用人血白蛋白。比较治疗前、治疗2周后两组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Glasgow昏迷评分的变化,以及治疗期间两组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Glasgow昏迷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肺部感染、肾功能不全、应激性溃疡、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血白蛋白治疗急性重症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显著,且能降低重症缺血性卒中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脑梗死 白蛋白 治疗结果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构建pEGFP-N1-GGF2质粒,观察其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RT-PCR方法从人胚胎脑组织总RNA中扩增出人GGF2全长序列.并克隆到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上,构建pEGFP-N1-GGF2质粒.通过脂质体将pEGFP-NI-GGF2质粒转染大鼠脑组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GF2融合蛋白大鼠脑内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成功构建了pEGFP-N1-GGF2表达载体,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pEGFP-N1-GGF2表达载体转染6h大鼠脑内即可见GGF2融合蛋白表达.3d时融合蛋白表达最多,7d时表达量稍有下降但仍高,14d时表达量已明显下降。GGF2融合蛋白脑内的表达以针道为中心向周围扩散.荧光信号可达皮层深部。结论脂质体介导的pEGFP-NI-GGF2质粒能够大鼠脑内表达GGF2融合蛋白。

  • 标签: 颅脑损伤 基因疗法 生长物质 脂质体 绿色荧光蛋白
  • 简介:对血管回声跟踪技术的成像原理、动脉硬化分析参数及其公式、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介绍该方法脑梗塞患者颈动脉弹性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回声跟踪技术 脑梗塞 颈动脉 动脉弹性
  • 简介:目的探讨转诊安全性评估高血压性脑出血救治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到12月通过系统的转诊评估后由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医院转诊来我院的51例急诊高血压性脑出血(评估组)的救治情况,并与2014年1月到12月陈仓医院未经系统评估转诊来的63例急诊高血压性脑出血(传统组)的救治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评估组病死率(3.92%,2/51)和出血增加发生率(1.96%,1/51)均明显低于传统组[分别为20.63%(13/63)、14.29%(9/63);P<0.05]。结论转诊前进行科学的安全性评估,可以明显降低高血压性脑出血病死率。

  • 标签: 高血压性脑出血 转诊 安全性评估
  • 简介:目的比较颅内椎动脉与基底动脉血管钙化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CTA)上的发生率和分布特点。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2月-2017年10月本院住院并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资料,通过综合分析CTA影像资料,比较血管钙化颅内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发生率的差异及其近、远段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共收集患者93例,其中男64例,女29例,平均年龄(62.8±12.9)岁。血管钙化组的平均年龄(68.8±10.4)岁,明显高于无血管钙化组的(59.8±13.0)岁(P=0.002)。31例(33.3%)颅内椎动脉血管钙化患者中,5例(5.4%)同时发现有基底动脉血管钙化,而未见基底动脉单独发生血管钙化。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颅内椎动脉血管钙化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基底动脉(P=0.003),且左、右两侧颅内椎动脉血管钙化近段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远段(P=0.000);左、右两侧颅内椎动脉之间血管钙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颅内椎动脉血管钙化显著多于基底动脉,且颅内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管钙化均更常见于近段。

  • 标签: 血管钙化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颅内椎动脉 基底动脉
  • 简介:目的总结无框扫描立体定向技术神经外科手术中的使用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分析46例运用无框扫描立体定向技术进行的开颅手术,均行手术规划和(或)术中导航,胶质瘤切除前先穿刺肿瘤边界,放置标记物。结果无框扫描立体定向技术定位误差1.5~2.5mm,平均误差1.8mm,100%准确直达靶点;肿瘤及动静脉畸形均全切除。结论无框扫描立体定向技术具有精确定位、实时导航和辨认组织的功能,且能有效应对术中脑组织漂移,操作简便,能明显减轻手术创伤,减少并发症,是微创神经外科手术的重要辅助技术。

  • 标签: 无框扫描立体定向 神经导航 影像引导 微创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