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8 个结果
  • 简介:辗转半个世纪后,在中国福州的一艘小船上,文学家林纾精通外文的好友王寿昌带来了这部“两方的《红楼梦》”作为今年拍场上的新势力,古籍善本的逆袭为略显疲乏的艺术品市场带来不少的惊喜。不少知名拍卖公司纷纷开设古籍善本专场,在学术和文化价值上做足了功夫。这其中,一件西泠2012秋拍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古籍与福州颇有渊源。

  • 标签: 《巴黎茶花女遗事》 刻本 小说 西洋 翻译 国人
  • 简介:20世纪60年代,非虚构小说的文学样式在美国发展起来。它在报道真人真事时,融入了小说的写作技巧。非虚构小说之所以能时兴并形成巨大的文学潮流,与读者的接受是密不可分的。论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其加以观照,以便更好的理解它。

  • 标签: 非虚构小说 接受美学 时共
  • 简介:在《金色笔记》中,莱辛将各种主题浑然成篇,为读者提供了富有个性的人物素描。作为“营造秩序、提出一种新的人生观”的预言家,她利用小说寓言了两性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在未来宇宙空间的位置,并对生活作出哲学性的阐释。她还探求了小说在形式、内容和功能方面发生的变化,锐意改革:展示了以四本笔记,并穿插日记和剪报可以成篇的小说形式,从描述婚外恋的角度对小说内容进行革命。作者在笔记中也触及了社会现实,挖掘人的商业化态度,揭示了感情和财产、金钱和权力之间的关系,并运用象征,揭示了人性关系之本是彼此相依、驱散孤独,两性关系尤为如此。

  • 标签: 莱辛 《金色笔记》 小说形式内容
  • 简介:语料库中的语言学的文学文本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多维分析,为读者提供一个较为客观的文学赏析。利用语料库中的检索工具对短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从不同维度进行分析,可以发掘作品的深层意义。

  • 标签: 语料库 语言学文本 《一小时的故事》
  • 简介:吉林作家朱日亮的小说往往以生活日常为起点,以一种沉稳平静甚至达到安详状态的叙述笔调接近生活和人性的隐秘本质。短篇小说《一个人看电影》关注到了人的生存境遇,文本具有宽阔的内涵,小说传达出一个意旨:生活如同一个谜,且生活之谜是不可知的。朱日亮有效地发挥了“电影”的能指与所指功能,构架起一个关于生活与存在的故事。

  • 标签: 朱日亮 《一个人看电影》 生活之谜
  • 简介:这个故事来源于刘庆邦的小说《神木》以及由此改编的电影《盲井》。不仅我没有亲历,而且还不是故事的全貌。我人为截取一段,以期获得对基层社会运转逻辑的理解和诠释。可以说,它是一个运用“社会学想象力”的彻底的主观建构的过程。然而如果我们把这一切置于“后台”,前台的故事还是具有被反复“凝视”和“咀嚼”的意义。

  • 标签: 法人类学 基层社会 社会结构
  • 简介:民族意识和正邪对立与道德伦理之间的悖论是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主题。民族意识是大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对立的意识,正邪表现为是非善恶的二元价值设定,它们都是统治者为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统治设计的道德伦理中的一部分。通过对小说中民族意识和正邪对立与道德伦理的契合与背离的诸多形态的展开和分析,得出金庸解决这一悖论的途径,要么是文本中人物自身走向灭亡,要么是人物自身进入道德伦理之中又从道德伦理中隐身而去,要么是本来就超然于道德伦理之外,不在其规定的尺度内行动与言说。这意味着作为事物自身固有的对立统一形态的悖论仍然存在,并没有被消除,因为唯一能够消除悖论的是消除事物本身。没有了道德伦理本身,就没有了悖论。从这个意义上讲,金庸没有完成和实现超越悖论。

  • 标签: 金庸 武侠 民族意识 正邪对立 伦理道德 悖论
  • 简介:自2012年10月到2017年5月,国内外学界对莫言研究的批评文章骤然增多,这无疑意味着针对莫言及其小说创作的研究,更大一股蓄势待发的学术发展性与突破力正在启动。这其中,刘广远、王敬茹在其发表的《莫言研究综述》一文中提出了针对莫言研究30年的“三分期法”:1985--1990年,探索期、高潮期;1990--2000年,质疑期、批判期;2000--2010年,成熟期。此种观点实可商榷,1995年(莫言《丰乳肥臀》的发表),2006年(莫言被授予“福冈亚洲文化奖”)和2012年(莫言获得诺奖)这三个节点理应在莫言研究的分期中得到必要之体现。又及.针对“后诺奖事件”以来学界关于莫言研究的新焦点、新瓶颈以及可能性的解决方案诸问题,也没有在其文中得到应有之体现——这正是我们要探讨的几个问题。

  • 标签: 后诺奖时期 莫言研究 新意义 新焦点 新瓶颈 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