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视唱练耳是一门重要的音乐基础课,也是音乐学习者必修的课程,有很强的技术性和艺术性。节奏的训练是视唱练耳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系统地发展音乐听觉,提高音乐素质的重要手段。然而,对初学者来说,节奏训练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有浅入深的过程,用科学的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效果。
简介:摘要:本论文旨在探讨小学音乐教学中合唱训练的方法与技巧,以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音乐特点和心理发展阶段的分析,结合实际案例,研究合唱训练对学生音乐技能、表现力以及团队协作的影响。在方法和技巧方面提供教师实践的具体建议,旨在为小学音乐教育提供有效的合唱训练策略。
简介:在穆旦的写作生涯中,早期写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阶段。所谓“早期写作”主要指从最初写作到1937年10月抗日战争爆发后,穆旦随清华大学南迁长沙之前的写作。这一期的写作并不多,仅10多篇,包括诗歌、散文、论述文和“评鉴”文章等多种样式。总体上说来,这些作品并没有超出一般意义上的初创期写作,语言词汇多质朴,艺术水准也较稚嫩,不如后来系统地接受了西方文学资源之后那么“现代”,那么富有艺术冲击力,也没有如后来那样诞生若干广为流传的作品。但一个重要的事实是:正是在这一阶段,穆旦初步确立了写作的基本路向,即在表现对象上,以小人物为主,借用他本人后来的话说即是“小人物之歌”;在表现视角上,带有较为明显的主观评判或审视的意味——因为诗人本人即是一个“小人物”,这种审视同时也是自审。
简介:当代红学研究者引《慈竹居零墨》等清人文献一般都是为了追溯“红学”一词的起源,很少追问为什么其中涉及的朱昌鼎会从“经学”转向“红学”。本文结合新发现的清人陈忠倚所辑《皇朝经世文三编》中收录的朱昌鼎“经学”范文《格致公例》,尤其是光绪二十三年《万国公报》上刊载的朱昌鼎《(中东战纪本末)序》,对此问题进行辨析,进而阐释“红学”诞生时的文化语境。
简介:摘要云南壮族口头传统是当地壮族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其思想和情感的艺术表达,它构成了云南壮族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精神生活。云南壮族口头传统至今仍在云南各个壮族地区讲述、传唱与表演,仍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是壮族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撑点,具有安抚灵魂,慰藉心灵,调节心理平衡与提升审美情趣等重要文学治疗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