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间隔补铁疗法在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中的作用研究。方法:按照我院现行疗法,选择入我院治疗的确诊缺铁性贫血的儿童120例,(60)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实验组采用间隔补铁法,对照组采用连续补铁法,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血红蛋白(Hb)和血清铁蛋白(SF)的变化及治疗效果,并对不良反应进行记录。结果:实验组Hb(121.2±11.2) g/L, SF (67.1±11.41)μg/L,而对照组 Hb (120.7±12.1) g/L, SF (66.3±11.77) ug/L (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与8.3%相比,对照组不良反应18.3%,差异有显著性(P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儿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程度及自然愈合过程中超声随访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取我院2022年1月-2022年12收治的36例小儿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儿入组,对其进行超声随访检查,观察患儿房间隔缺损程度及为其1年的自然闭合情况。结果:所选的36例小儿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儿,直径3~5mm患儿8例,直径5~8mm患儿10例,直径8~10 mm患儿2例;经1年超声随访检查后自然闭合患儿20例,占比55.56%,未闭合患儿16例,占比44.44%,其中缩小13例,占比33.33%,扩大3例,占比8.33%,P<0.05。结论:小儿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自然愈合过程中,采用超声随访检查技术应用价值较高,其能够明确患儿房间隔缺损程度,并对自然愈合情况进行实时观察。
简介:目的比较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与右室高位间隔部(RHIVS)起搏对心功能的长期影响。方法选取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且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根据右室电极部位分为右心室心尖部(RVA组)和高位间隔部(RHIVS组),同时选取同期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患者术后4年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期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与二尖瓣瓣环运动速度比值(E/E'),Tei指数,左心房容积及指数(LAV、LAVI)等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共入选48例患者,其中RVA起搏组16例,RHIVS起搏组16例,对照组16例。三组患者术前年龄、纽约心功能分级、合并症、伴随用药、LVEF、LAD、E/E'、Tei指数等无统计学意义。随访4年时,RVA起搏组的NT-proBNP、E/E'、LAV和LAVI高于对照组(P〈0.05),RHIVS起搏组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LVEF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RVA起搏导致左心室舒张功能下降,但对LVEF的影响不显著;与RVA起搏相比,RHIVS起搏对左心室舒张功能有保护作用。
简介:摘要49岁女性患者,胸闷、气促、头晕2年,胸部CTA提示肺动脉高压,双侧肺动脉夹层合并附壁血栓。超声心动图提示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主干及左、右肺动脉明显扩张,右肺动脉夹层,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因重度肺动脉高压合并肺部感染,无行手术条件,现保守治疗,病情尚稳定。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房间隔膨出瘤(atrial septal aneurysm,ASA)的超声检查和分类管理策略。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0月在陆军第八十三集团军医院及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诊断为ASA的患者138例,其中103例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检查,所有患者行经胸右心声学造影(contrast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cTTE)检查,按照半定量方法,对分流量进行分级,实施分类管理,进行随访或者接受手术治疗。结果在静息状态下,138例患者中TTE检出ASA合并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26例,显示左向右分流;在TTE未检出分流的112例患者中,103例行TEE检查,合并PFO者44例,存在左向右分流。TEE检出PFO分流检出率显著高于TTE检查(42.72%比18.84%,P<0.001)。138例患者均行cTTE检查,其中96例(69.56%)存在不同程度的右向左分流,按半定量标准,Ⅰ级15例、Ⅱ级28例、Ⅲ级53例。cTTE对PFO分流检出率显著均高于TTE和TEE检查(69.56%比18.84%和42.72%,均P<0.001)。在96例cTTE检测到右向左分流的患者中临床诊断为隐源性卒中52例(54.17%),其中Ⅰ级6例、Ⅱ级12例、Ⅲ级34例。Ⅱ、Ⅲ级分流接受经导管封堵PFO者新发梗死灶显著低于未接受封堵治疗者(0比27.27%,P=0.011)。结论超声检查结合cTTE对成人ASA合并PFO及右向左分流检出率较高,有助于制定合理的管理策略。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ACS)患者发生肌肉坏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11例AC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4例,女27例;年龄18~76岁[45(36,55)岁]。发生肌肉坏死35例(肌肉坏死组),未发生肌肉坏死76例(无肌肉坏死组)。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民族、体重指数、吸烟史、慢性合并症)、损伤情况[致伤机制(低能量损伤、高能量损伤、挤压伤、其他机制损伤)、受伤至就诊时间、是否首次就诊、是否伴有骨折、是否为开放性损伤、是否存在张力性水疱]、治疗情况(局部清创次数、是否行筋膜切开减压)和检验指标[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静脉血糖(GLU)、肌酸激酶(CK)、住院期间CK最高值(自然对数转换,lnCK)、血清钠(NA)、血清钾(K)、血清钙(CA)],进一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ACS患者肌肉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致伤机制、是否首次就诊、是否伴有骨折、局部清创次数、Hb、PT、INR、D-D、AST、ALB、GLU、CK、lnCK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本资料、受伤至就诊时间、是否为开放性损伤、是否存在张力性水疱、是否行筋膜切开减压、PLT、WBC、APTT、FIB、ALT、NA、K、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能量损伤(OR=5.143,95%CI 1.216~21.758,P<0.05)、挤压伤(OR=22.313,95%CI 2.625~189.635,P<0.05)、其他机制损伤(OR=9.019,95%CI 1.036~78.554,P<0.05)、是否首次就诊(OR=0.071,95%CI 0.006~0.819,P<0.05)、Hb(OR=0.979,95%CI 0.961~0.998,P<0.05)、GLU(OR=1.218,95%CI 1.020~1.455,P<0.05)和lnCK(OR=1.805,95%CI 1.235~2.639,P<0.05)与患者发生肌肉坏死显著相关。结论致伤机制、是否首次就诊、Hb、GLU、lnCK是ACS患者发生肌肉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25%~40%。传统治疗VSD的方法为体外循环下经胸修补的方式,虽然疗效较为理想,但是对于患者的创伤较大,这种方法无法完全避免潜在的体外循环相关并发症。近35年来,各类型封堵器通过X线或超声引导下经皮介入的方式逐渐被用于治疗VSD。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封堵器主要有国产膜部VSD封堵器(对称型、偏心型、小腰大边型)、国产肌部VSD封堵器以及Amplatzer导管封堵器(一代、二代)。该文就不同类型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VSD的优缺点、适应证及使用情况等作一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200例。对患者临床资料及介入堵闭治疗后并发心律失常情况进行比较,应用单因素分析其并发心律失常的相关影响因素,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并发心律失常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本组ASD患者中,术前发生心律失常25例(12.50%),其中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IRBBB)12例(48.00%);结性逸搏1例(4.00%);频发房早2例(8.00%);频发室早1例(4.00%);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3例(12.00%);游走心律2例(8.00%);LAFB 4例(16.00%),未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术后发生心律失常47例(23.50%);其中传导阻滞32例(68.09%),起源异常15例(31.81%)。房室传导阻滞(AVB)共5例,分别为Ⅰ°AVB 2例(4.26%),Ⅱ°AVB 1例(2.13%),CAVB 1例(占2.13%),Ⅰ°AVB合并室内传导阻滞1例(2.13%)。起源异常中,结性逸搏5例(10.64%),频发房性早搏4例(8.51%);频发室性早搏3例(6.38%),游走心律2例(4.26%),交界性逸搏1例(2.13%),非阵发性结性心动过速合并干扰性房室脱节1例(2.13%)。术后发生严重心律失常3例(6.3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ASD直径、ASD类型、手术时间、术前发生心律失常及术后并发症为ASD介入封堵治疗后并发心律失常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SD直径、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为ASD介入封堵治疗后并发心律失常的独立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ASD患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3.50%,ASD直径、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为ASD介入封堵治疗后并发心律失常的独立影响因素。应根据患者ASD直接合理选择直径更小的封堵器,减少手术时间,并及时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降低ASD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奇静脉弓瘤合并房间隔膨出并缺损1例。患者男性,36岁,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胸痛、感呼吸不畅10 d,于当地医院行CT检查提示右侧后纵隔占位,建议上级医院检查。为系统治疗就诊于贵州省人民医院胸外科。CT增强表现为奇静脉弓呈瘤样扩张,于2019年11月2日全身麻醉下行右后纵隔肿瘤切除术手术切除,综合影像与病理检查诊断奇静脉弓瘤。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实时心电监测在室间隔缺损堵闭术中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5年1月间72例通过左室造影确定给予堵闭手术治疗的室间隔缺损患者,并在术前心电图检查显示为基本正常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在患者堵闭手术中以及手术后3至5天实时进行心电监测,观察患者有没有发生心律失常特别是恶性的心律失常,对此做出相应的治疗或者停止手术,并跟踪随访患者心电情况一年。结果所有患者在堵闭术中及术后共16例发生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2.22%。其中8例出现在股动静脉轨道建立的过程中,3例患者出现三度房室阻滞、2例患者出现完全性的左束支阻滞、1例患者出现三度房室阻滞伴完全性左束支阻滞、2例患者出现室性心动过速,评估堵闭术后患者发生较严重并发症风险的可能性后选择是否放弃堵闭手术。另外8例中,6例手术中发生完全性的右束支阻滞,在释放堵闭器后均无处理自行恢复正常;2例手术后发生不完全性的右束支阻滞,及时使用激素进行治疗后2至3天心律恢复正常。在随后的跟踪随访中未出现异常。结论堵闭术治疗室间隔缺损中,发生心律失常的几率较高,利用实时心电监测能够及时发现患者在术后或术中有无发生心律失常,引导临床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ASD)大小、封堵伞型号及封堵伞释放后形态变化等因素是否影响ASD患者在封堵术后出现头痛症状。方法纳入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成功行ASD封堵术患者567例。根据患者封堵术后有无头痛症状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采用X线下导管校准法测量释放后封堵伞展开直径(d)、厚度(L)、封堵伞左侧伞面的最大直径(D2),并计算i值(计算公式为i=D2/L)。分析两组在年龄、性别等生理因素,缺损大小、i值等相关因素之间的差异,对有组间差异的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SD封堵术后出现头痛症状的影响因素。在无症状组中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封堵伞型号与ASD直径的关系。结果共纳入567例成功置入单封堵伞的继发孔型ASD患者,其中男性148例(26.1%),年龄(34.4±19.4)岁。随访时间为(12.7±2.8)个月。有症状组51例,无症状组516例。有症状组患者通过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有29例术后头痛症状消失或有不同程度减轻。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的ASD最大直径(TTE测量)和封堵伞型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有症状组的d值[(19.80±6.67)mm比(17.40±7.28)mm,P=0.041]、D2[(43.29±7.41)mm比(39.20±9.59)mm,P=0.013]、L值[(13.06±3.72)mm比(10.19±2.90)mm,P=0.025]均大于无症状组,i值小于无症状组[(3.54±0.88)比(3.99±0.93),P=0.01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值(OR=1.286,95%CI 1.176~1.406,P=0.002)和i值(OR=0.916,95%CI 0.867~0.968,P<0.001)为ASD封堵术后患者出现头痛症状的独立影响因素,而d值和D2值不是其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在非症状组患者中得到线性方程:封堵伞型号=1.121×ASD最大直径(TTE测得)+6.414。结论ASD封堵术后的头痛症状与封堵伞释放后展开直径及左侧封堵伞面的最大直径无关,而与封堵伞的厚度与i值有关,提示选择过大的封堵伞增加伞的厚度是引起术后头痛的主要原因。为降低头痛的发生,应尽量选择合适的封堵伞,术者不宜因担心封堵伞脱落移位而加大封堵伞型号;对封堵伞偏大者术后应加强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或改善患者的头痛症状。封堵伞型号=1.121×TTE测量ASD最大直径+6.414,可以作为临床选择ASD封堵伞型号的参考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