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根管治疗之后牙体组织会存在一定缺损,此时弹性以及刚性都会有明显改变,最为突出的改变便是脆性提升,导致牙体容易折断,此时便需要进行修复治疗,全冠与桩核冠修复属于当前临床中根管治疗后牙的主要修复模式。伴随着全瓷材料与粘接技术的不断发展,无髓后牙的微创修复治疗技术不断成熟,全瓷高嵌体的牙体预备方式可以被临床医师与患者所认可,全瓷高嵌体主要是应用根管治疗后牙体大面积修复的治疗方式,其可以有效修复咬合与邻接的关系,同时还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参与的牙体组织,属于微创修复治疗中效果相对较好的一种。对此,本文简要分析全瓷高嵌体修复无髓后牙抗折性的研究进展,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帮助。
简介:[ 摘要 ] 目的: 研究分析在冠心病治疗过程中应用阿托伐他汀所产生的抗炎效果。 方法: 选取 2019 年 2 月到 2020 年 2 月 间 在 我 院 收治的 冠心病患者 90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 45 例。 对照组单采用常规内科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 常规生化指 标的变化情况。 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的 IL-18 、 hs-CRP 、 TC 、 TG 、 LDL-C 显著下降,且 明显要低于对照组, 其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 观察组的 HDL-C 显著上升,且高于对照组,对比存在显著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明显,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加快患者身体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血小板药与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择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区2018年6月至12月期间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收集患者以及颅内动脉瘤特征基线资料。通过单变量分析以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抗血小板药与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独立相关性。结果共纳入9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男性31例(34.44%),女性59例(65.56%),最大动脉瘤直径中位数为4 mm。有46例患者在诊断颅内动脉瘤前服用抗血小板药,其中36例服用阿司匹林,3例服用氯吡格雷,7例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破裂动脉瘤共31例(34.44%),未破裂动脉瘤共59例(65.56%)。破裂组年龄<60岁(P<0.05)、糖尿病(P<0.1)、缺血性心脏病(P<0.05)、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P<0.1)、颈内动脉动脉瘤(P<0.01)、前交通动脉动脉瘤(P<0.05)、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0.01)以及诊断前服用抗血小板药(P<0.1)的患者比例与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优势比(odds ratio, OR)4.11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337~12.673;P=0.014)、前交通动脉动脉瘤(OR 5.015,95% CI 1.155~22.559;P=0.032)和后交通动脉动脉瘤(OR 68.796,95% CI 6.762~699.951;P<0.001)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服用抗血小板药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保护因素(OR 0.320,95% CI 0.104~0.992;P=0.048)。结论服用抗血小板药尤其是阿司匹林不会增高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而可能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保护因素。对于具有明确适应证的患者,未破裂动脉瘤并非抗血小板治疗的禁忌证。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产前抗梅毒治疗对妊娠期梅毒患者妊娠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我院妊娠期梅毒患者80例作为研究观察的对象,采用电脑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以展开研究,每组各40例。对照组在产前采用不规范抗梅毒治疗,实验组采用规范的抗梅毒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妊娠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正常分娩34例,早产2例,流产3例,早产及流产1例,正常分娩率为85.00%。对照组患者正常分娩26例,早产3例,流产5例,早产及流产6例,正常分娩率为65.00%。两组对比实验组妊娠结局明显较好。同时对比两组新生儿来看,实验组36例中正常新生儿31例,先天性梅毒3例,新生儿窒息1例,极低体重1例,不良情况发生率为13.89%;对照组29例中正常新生儿17例,先天性梅毒6例,新生儿窒息3例,极低体重3例,不良情况发生率为41.38%,其差异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抗胆碱能药物作为支气管扩张剂在治疗阻塞性气道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抗胆碱能药物分短效抗胆碱能药物(short-acting muscarinic antagonists,SAMA)和长效抗胆碱能药物(long-acting muscarinic antagonists,LAMA)。异丙托溴铵是儿科临床常用的SAMA,经吸入途径给药。异丙托溴铵和短效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联合使用可以控制不同年龄段不同程度哮喘患者的急性发作。噻托溴铵既是LAMA,又是长效支气管扩张剂,它与M1、M2、M3受体选择性竞争性结合。噻托溴铵可减少Th2细胞因子和气道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抑制气道重塑。该文就抗胆碱能药物在儿童哮喘治疗中的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反应性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9年 4月 -2020年 4月 126例医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后血小板聚集抑制程度分为单纯阿司匹林抵抗组、单纯氯吡格雷抵抗组、双药物抵抗组和双药物敏感组。比较不同组别在心脏缺血发生率的差异。结果:通过观察发现 126例患者中单纯阿司匹林抵抗有 16例,单纯氯吡格雷抵抗有 13例,双药物抵抗有 6例,双药物敏感有 91例;单纯阿司匹林抵抗组、单纯氯吡格雷抵抗组、双药物抵抗组的心脏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双药物敏感组( P< 0.05),且双药物抵抗组心脏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阿司匹林抵抗组、单纯氯吡格雷抵抗组( P< 0.05),而单纯阿司匹林抵抗组、单纯氯吡格雷抵抗组在心脏缺血事件发生率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缺血事件发生与抗血小板药物抵抗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抗感冒药物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并总结预防对策。 方法 以我院 2019 年 3月至 2020年 3月纳入的感冒患者(共计 176例)展开研究,通过双盲选法分为 对照组(n=88)和观察组( n=88),前者不开展 药物不良反应预防管理,后者开展药物不良反应预防管理,比较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消化系统、胃肠道系统、泌尿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9.32%和 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药物不良反应预防管理在抗感冒药治疗患者中具有良好的开展应用价值,可以进一步降低其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概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合并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患者的临床治疗策略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月至12月手术治疗的ASDH患者67例。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者32例,其中服用阿司匹林者(单抗组)20例,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药物者(双抗组)12例,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者(对照组)35例。对比分析3组患者术前凝血指标、术中失血量、术后硬膜外引流量、再出血及二次手术率等指标,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以上,对比分析3组患者的GO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单抗组与双抗组的出血时间、双抗组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著延长,且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硬膜外引流量均显著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抗组3例(15.00%)、双抗组4例(33.33%)及对照组1例(2.86%)术后发生再出血行二次手术。随访6个月以上,单抗组与双抗组的GOS评分及mRs评分较低,恢复良好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药物可加重ASDH的病情,术中止血困难、出血多,术后再出血率高,降低了远期神经功能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对抗 SSA抗体(包括抗 Ro60抗体和抗 Ro52抗体)阳性患者的可提取核抗原( ENA)抗体谱、抗核抗体( ANA)免疫荧光检测和临床信息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普洱市人民医院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1月门诊及住院的抗 SSA抗体阳性患者 471例,同时检测 ENA抗体谱和 ANA,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 ENA抗体谱;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 ANA,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在 471例抗 SSA抗体阳性的患者中,结果可出现三种情况: Ro60( +) Ro52( +)、 Ro60( +) Ro52(-)和 Ro60(-) Ro52( +);同时检测 ANA的荧光模型以细胞核斑点型为主 36%,其次为混合荧光模型 34%, ANA滴度主要分布于 1:100~1:3200;抗 SSA抗体阳性在 ENA抗体谱中与其余 6种抗体同时检出的阳性率为:抗 nRNP42%、抗 SSB26%、抗 Rib-P19%、 抗Sm8%、抗 Jo-1 3%、抗 Scl-70 2%; Ro60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所占比例较 Ro52高( P< 0.05); Ro52在非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所占比例较 Ro60高( P< 0.05)。结论 抗 SSA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非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均有分布,诊断特异性较差,抗 SSA抗体阳性应联合检测 ENA抗体谱和 ANA免疫荧光,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综合考虑,来减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误诊和漏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