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畜牧业是我国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是丰富人民生活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畜牧业发展迅速,养殖规模显著扩大,数量持续增加,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中已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畜禽养殖模式落后、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畜牧业信息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已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障碍.如何解决畜牧业发展瓶颈问题,改变畜牧业现代化水平不高的现状?已成为畜牧从业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目前物联网技术已开始在农业、公共安全、城市交通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并取得了成功.引入物联网技术并应用在畜牧业中,将成为现代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助推剂.
简介:宁夏固原地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推广应用地膜覆盖种植技术以来,农用地膜良好的增温保墒、抗旱增产效果对农业生产起到重大的、积极的作用.2013年,固原市覆膜面积达151.4万亩,其中覆膜种植126.85万亩,使用地膜0.89万吨;设施农业24.55万亩,棚膜用量1.53万吨.然而,地膜的主要成份是高分子化合物,结构稳定难以分解,残留在土壤中难以完全降解,当大量残留积累在土壤中,就会造成土壤板结、土层通透性能降低,影响农作物的根系生长,降低作物产量,导致农田减产、农民减收.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财政厅和农牧厅的大力扶持下,固原市引进国内先进残膜回收利用技术进行了试验示范研究。
简介: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其转基因技术体系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的热点和难点。目前,通过组织培养方法为基础的小麦转基因技术,已获得了大量的转基因材料,但由于组织培养方法具有较强的基因型依赖性,且操作复杂、耗时较长、易产生体细胞变异等原因,限制了该技术的普及。鉴于此,作为重要的备选方案,非组织培养方法受到学界的关注,小麦非组织培养转基因技术也有了广泛的研究。本文总结了小麦非组织培养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现状,通过分析不同方法的潜在受体位点,并与其他植物的相关研究进行比较,探讨了小麦非组织培养转基因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简介:对三种不同处理的紫花苜蓿进行栽培试验研究,在田间调查了幼苗高度、密度、鲜草产量、根瘤菌接种数.试验表明,出苗30天后,丸衣化处理的生长高度为22.3cm,极显著地(P<0.01)高于未丸衣化的两个处理.在出苗密度上,播量为5.25kg/hm^2丸衣化处理的苜蓿与播量为7.5kg/hm^2未丸衣化的两个处理的苜蓿基本相当.在鲜草产量上,丸衣化处理(251.5g/m^2)低于未丸衣化但亩施复合肥10kg的处理(310g/m^2),但高于未丸衣化亩施消毒鸡粪10kg的处理(158g/m^2).丸衣化处理后根瘤菌接种率(50.00%)是未丸衣化处理根瘤菌接种率(19.23%)的2.5倍.
简介:基于遥感(Remote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System,GPS),即3S技术,应用面向对象的自动分类与人机交互分类结合判读方式,以SPOT、TM影像为背景,结合地面调查样地及历史资料,准确获得岗巴县草原类型空间分布现状图件及统计数据。根据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岗巴县草原总面积为365222.89hm2,占岗巴县国土面积86.94%。该县草原类型共划分4个草原大类、6个草原亚类、21个草原型。各类草原类型面积最大为高寒草原类,占总草原面积58.66%;其次是高寒草甸类,占38.61%;第三位是高寒草甸草原类占2.56%;低地草甸类面积最少,占0.18%。该县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面积为3809.91hm2,占该县草原面积的46.36%,其中草原退化面积31.44%;草原沙化占12.96%;草原盐渍化占1.96%。草原畜牧业是该县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科技与政策支持是恢复草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畜牧业的重要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