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时代临近20世纪末,中国人民经过百年奋斗,终于开始迈出了法治的重大一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执政党和国家的治国基本方略与目标。但是,提出了口号、任务,并不等于在认识上已经达成一致,实践上则更只是千里之行的起步。这是一项巨大的国家工程...
简介:
简介:现代法律是通过保障每个公民都具有自主性而获得合法性的,公民的法律自主观念要求法律的接受者同时能意识到他们自身又是法律的制定者,法律是作为同等保护私人自主和公共自主的工具而获得合法性的
简介:地方债关乎国家治理。地方债的膨胀源于政府间财政失衡,地方不宜独立对外承担偿债责任,源于地方政府缺乏自主财政地位,收支划分取决于国务院单方决定。为破解眼前的地方债危局,政府有必要考虑动用存量资产,变卖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着眼于长远的制度建设,则有必要用法律形式规范政府间财政关系,赋予地方财政自主权,隔断政府之间的财政责任。于此同时,围绕政府债券的发行、使用和偿还,可以引入政府资产负债表和信用评级制度,允许地方政府进行债务重整,让其完全置于充分竞争的市场。借助于这种压力,也许有助于催生负责任的现代地方政府。
简介:法治体系的完善程度、依法治国的能力水平和进展快慢等都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正比.法治的可预期性、可操作性、可救济性等优势在治理上具有其他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运行的法治程度,是衡量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法治政府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为此必须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才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简介:法治框架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中华文明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和“魂”,良好的国家形象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建成法治国家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既定目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保障举措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制度,构筑国家总体安全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保障理念,确立法治政府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方略,明晰法治社会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抓手,运用国际法权威捍卫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简介:权利义务既是分析法律问题的逻辑线索,也是分析社会关系的基本线索。无论法治国家还是和谐社会,均须厘定什么是公民的权利,什么是公民的义务,并健全权利一义务文化观念。从演化脉络上看,公民权利已从自由权中心转向福利权保护,公民义务已从自然义务转向社会义务。其中,公民权利与利益的区别、权利的复杂化和过程化趋势、公民基本义务的设定理由等问题非常值得关注。只有厘定公民真正的权利和义务,才能真正保护人权,真正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和法治国家的建构。
简介:<正>要建没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确立人民主权观念,破坏国家本位、官本位和义务本位。所谓国家本位,就是把国家视为权力的主体,当作至高无上的事物。
简介:构建中国特色的法治国家,应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含义,以此为指导,则需从以下四方面着手:树立宪法与法律的权威;重视法律的控权作用,以权力约束权力;保护公民的权利、保障人权,提高其法治意识与参与意识:注重程序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
简介:先秦时期和古希腊罗马时期是中西方古典法治思想的开端,对后世法治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中西方古典法治思想的差异集中体现在法的产生根源、构件侧重、实施适用、变更观念、权威效力五个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是中西方在政治人权、农商经济、法律文化和社会结构上存在差别。考察并汲取中西方古典法治思想的差异和有益之处,对我国法治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在法治国家的建设过程中,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因素。依法治国强调坚持宪法和法律的规范地位,保障人民合法权益,倡导公平正义,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是实现社会进步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而依法执政强调政府行政决策合法合规,实现权力科学、透明、规范运行,强化公众参与和监督,实现良好的执政治理效果。本文将围绕法治国家建设中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的框架展开探讨,旨在深入解析其意义、框架以及未来的前景,为推进我国法治进程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简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把国家划分为“古代国家”和“现代国家”两种形态。马克思的现代国家思想是以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为背景,但现代国家不等于资本主义国家。它的性质取决于社会基本制度的性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当代中国国家建设的目标定位,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发展的理论逻辑和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人民代表大会主导“一府两院”的权力运行机制,为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做出了最顶层的制度安排,保证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顺利进行。
简介:<正>在我国宪法文本中,"法治国家"是政治共同体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生活的原则、规则与未来指向性的价值体系,其实质要素包括人的尊严、自由和平等,形式要素包括法律至上、人权保障与权力制约。一、"法治国家"中的"法治"法治是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既要反映人类的美好追求,同时也体现着人权保障的实践要求。1959年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国际法学家会议通过的有关法治的报告是国际社会普遍公认的法治理
简介:把重大改革纳入法治轨道,是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提高执政党治国理政水平的必然需要。近年来,我国各项改革风起云涌,其中最具政治属性和宪法范畴的改革就是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和审计体制改革。那么,如何比较这两项改革以及如何从法治视野进一步推进这两项重大改革呢?本文就此作了一点粗浅的探讨。
简介:摘要:明确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强化国家认同教育的价值,发现国家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探究相应的解决策略。通过加强国家认同教育,培养学生高度的国家认同感,提高道路自信,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简介: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和全局角度,强调指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
简介:行政诉讼一方面通过行政相对人的行为来监督行政机关,(4)行政诉讼保障了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行政诉讼一方面通过行政相对人的自身维权行动来保障合法权益不受行政机关的非法侵犯
建立法治国家必须推进政制与法制改革
关于把“法治文明”列入国家战略目标的建议
谈法治国家和民主之间的内在联系
现代法治国家的逻辑构想──社会契约论新论
地方债与国家治理:基于法治财政的分析径路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及其法治保障探讨
权利义务的发展与法治国家的建构
建设法治国家须克服三个本位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构建中国特色法治国家
中西方古典法治思想比较及其对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启示
法治国家建设中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的框架解读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现代国家在中国的当代形态——基于马克思现代国家思想的当代阐释
国际航空碳排放全球法治构建中的国家博弈
中国宪法文本中“法治国家”规范的分析(节选)
法治视野下的国家监察体制与审计体制改革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国家认同教育初探
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考
国家公职人员必须率先树立现代法治观念
试析完善行政诉讼与建设法治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