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 要:中职教学中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合理以及有效 ,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监督及技能型人才质量的优劣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多维度的学生学业综合评价体系是整个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有效的设置学生学业评价 ,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引导教学改革逐步深化 ,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
简介:摘要:基于核心素养多维度培养小学生量感,要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认知冲突,使学生初步形成量感意识;创设有针对性的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体验中建立量感表象;通过结构化的教学设计及实施,引领学生构建量感体系。
简介:摘要 本文阐述了综合运用信息平台、移动互联、视频识别等现代化信息手段提升安全管理的实践研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极大提升了安全管控的质量及效能,综合论述了多种信息系统在安全管控实践中发挥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四川省泸州地区热性惊厥儿童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营养状况及其与性别、年龄、季节的关系,为本地区儿童补充维生素D及预防热性惊厥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热性惊厥住院患儿167例为热性惊厥组,选择同时期门诊健康体检的0~8岁儿童170例为健康对照组。提取患儿血清总钙、血清25(OH)D、血红蛋白水平,按性别、年龄、季节等分析热性惊厥与血清25(OH)D的相关性。结果1.本地区健康对照组25(OH)D水平为(40.6±3.07) μg/L,热性惊厥组25(OH)D水平为(27.18±6.68) μ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P=0.03);25(OH)D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所有热性惊厥患儿的血清总钙和血红蛋白均未发现降低。2.热性惊厥发病规律:每年1月份是发病最多的季节(35例,20.96%),2岁是高发年龄(72例,44.91%),男童明显多于女童(1.73∶1.00)。3.本地区热性惊厥患儿冬季、夏季血清25(OH)D水平最低(27.47~30.37 μg/L、春、秋季较高(31.58~35.13) μg/L,冬季[(27.47±1.80) μg/L]与春季[(31.58±1.31) μg/L]、秋季[(35.13±3.93) μg/L]间25(OH)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热性惊厥患儿血清25(OH)D值在夏季与最高温度成反比[气温>35 ℃时,25(OH)D<30 μg/L]。夏季气温超过35 ℃后25(OH)D呈下降趋势。本地区儿童经太阳照射皮肤吸收维生素D的最适宜气温为25~35 ℃。结论四川省泸州地区儿童热性惊厥的发生与维生素D缺乏密切相关。2岁男童在每年的1月份最易发生热性惊厥。除了冬季外,在户外活动减少的夏季高温时期,应对儿童(尤其2岁以上孩童)合理补充维生素D预防热性惊厥。
简介:基于1992、2001和2013年沙溪河谷地带TM影像解译数据,在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基础上,应用土地利用程度模型、网格分析、空间插值和梯度分析法,揭示了土地利用程度的时空多维度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林地比重达80%以上,21年间城镇化快速发展,居住地和工矿交通用地增幅高达85.61%和398.05%;2)河谷沿岸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其中500m缓冲区为高值区,21年间扩张至3000m,随着远离河谷土地利用程度降低,500-1500m缓冲区为下降剧烈区,大于1500m下降速度降低。河流梯度上峰值经过永安、三明、沙县建成区及沿岸乡镇,其中沙县地区最高;3)垂直梯度上高值区主要集中于低海拔(〈150m)和平坦坡(〈5°)地带,低丘(150-300m)及缓坡(5-15°)地带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随着海拔和坡度提升土地利用程度不断下降且降幅减小,海拔〉450m及坡度〉25°地带土地利用程度较低且保持稳定;4)21年间土地利用程度整体上升,且后期上升速度较快,各维度土地利用程度高值区不断扩张,低值区不断萎缩,主要由居住地和工矿交通用地扩张造成。
简介:绿色城镇化是实现绿色生态、低碳生活和可持续发展泊重要途径,绿色城镇化的发展深深影响美丽中国的建设,因此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对绿色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机制便成为急迫研究的焦点。将埔值法、因子分析法和多元回归模型应用到江西省绿色城镇化多维度响应研究中是十分有益的尝试。首先定性的构建江西省绿色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用烦值法测度出江西省绿色发展水平,再运用因子分析法分别得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这三个维度的3个主成分,综合响应变量与解释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出绿色城镇化水平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响应关系。最后构建GAM模型,深入探讨解释变量交互作用对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特征。通过对江西省绿色城镇化的多维度响应的研究,提出有利于江西省绿色城镇化发展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