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新课程教学目标包括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是依次递进的,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最本质的东西,对学生的终生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社会现实的敏感和青春期的心理叛逆,往往使他们以一种夸张的形式反映社会现实,从而导致认识的片面性,进而影响到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如何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其中有五个基本方法值得借鉴和推广。
简介:马克思对人格的考察具有立足于现实并指向未来理想的双重维度,他一方面强调人格作为人之本质特征可以归结为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一方面强调人格是现实的、社会的人所具有的特质,注重人格的现实性维度。由于时代的局限,虽然马克思当时并没有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但是,他认为未来理想社会应该是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双重和谐的社会,而在这个社会中,所有的人都是自由的、平等的主体,并且能够自觉按照自然的规律来展开行动,并自觉承担起对于他人包括后代人的责任,注重自己行为对社会和自然的长远影响。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马克思的这些设想对于我们进行新型人格的塑造,无疑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简介:构成科学发展观的四个要素,内涵丰富。发展必须实现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统一,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全面协调发展,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的发展,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精髓可以概括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其内涵的丰富和深化,体现在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贯彻落实的思路和举措中。统筹兼顾是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难题,增强发展协调性的必然要求。这四个要素是一个内在联系、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使科学发展观成为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系统的科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