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摘要 目的 分析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1起皮肤炭疽疫情的发生原因及流行病学特征,为炭疽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使用《炭疽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报告的炭疽病例流行病学接触史及密切接触者进行个案调查,采集病例皮肤渗出液、血液、病牛组织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炭疽芽孢杆菌特异性核酸片段(荧光PCR法)、炭疽芽孢杆菌抗原检测(上转发光法)、细菌分离培养)。结果 此次疫情共报告皮肤炭疽病例4例,均为确诊病例(炭疽芽孢杆菌特异性核酸片段结果阳性、炭疽芽孢杆菌抗原检测结果阳性)。经流行病学调查,本次疫情传染源为病死牛,传播方式主要为病死牛只的屠宰、分割、运输等直接接触感染,对涉疫家庭居住环境及物品采取2000mg/L有效氯含量的消毒液进行消毒。结论 屠宰、剥食病死牛为本次皮肤炭疽暴发的主要原因。应开展炭疽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对病死畜防病意识,深化畜间防疫,强化部门联防联控预防和控制炭疽疫情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在流感病毒暴发疫情病原学检测诊断中的应用。方法:纳入本次研究患者的数量为80例,时间范围2023年2月份至2023年3月份,随机分成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患者,采取所有患者的咽拭子样本,参照组提供免疫荧光层分析法;实验组提供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进行检测,分析两组检测的准确率。结果:实验组检测的准确率更高,p<0.05。结论:在流感病毒暴发疫情地区提供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进行检测,操作相对更为简单,而且耗时短,具有较强的特异性,灵敏度更高,可以提高检测诊断的准确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疫情时代区域内一线护理人员的焦虑及抑郁状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区域内各级医院640名一线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国际标准焦虑症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一线护理人员的焦虑和抑郁水平均高于正常水平。影响一线护理人员焦虑和抑郁的因素有性别、年龄、职称、工作年限、工作地点、工作强度、个人防护、社会支持等。结论:后疫情时代区域内一线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加强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
简介:摘 要 现代园区,涵盖办公园区,工业园区,以及各类校园在管理上通常不对外完全开放,实行一定管理要求和措施,内部工作人员或者相关人员凭工卡或者相关凭证进入园区, 对于访客则采供人工纸质登记的方式进行出入管理,然而这种方式存在繁琐、易冒名顶替且难以管理的风险。随着人工智能人脸识别的技术提升,人脸识别应用于出入口道闸,将人脸特征作为出入口的凭证,大大提升了园区出入口的效率,在一些主流的出入口商家中也都集成了访客系统,访客可以预约登记,实现完全自动识别访客自动放行,解决了门口登记的繁琐程序,然而在特殊时期,除了身份识别之外,还有其他安全的因数的验证,比如疫情期间则会验证过去访问轨迹,以及健康状况等,验证是否满足进入园区的要求,基于之前的身份验证基础和访客系统,是否可以添加一些安全验证的机制,来验证是否可以实现访客真正安全的出入。该研究旨在探索是否可以在现有的身份验证基础和访客系统上添加安全验证机制,以确保访客出入的真正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某中学发生的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的原因和流行病学特征,探索预防控制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的对策。 方法:根据病例定义进行病例搜索,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相关标本送实验室检测,并应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描述。 结果:某中学共有在校学生4232名,共搜索到甲型副伤寒学生149例,罹患率3.52%。发病高峰在4月6日至4月10日,其中七年级发病23 例,八年级发病59例,九年级发病67例;男性82例,女性67例。结论:此次暴发疫情主要是由校外部分餐饮店使用的自备水源受到污染,其次是学校食堂和校外餐饮店部分从业人员带菌引起,学生在校外周边餐饮店用餐是主要危险因素,相关部门应加强水污染和餐饮店卫生监督管理,避免疫情再次暴发。
简介:【摘要】目的 调查分析内江市第一波新冠疫情高峰后规培住院医师感染恢复率及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网络调查方式,以内江市3所三甲医院369名规培住院医师为研究对象,采用抑郁-焦虑-压力自评量表(DASS-21)对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截止1月9日,内江市地区第一波新冠疫情高峰后规培住院医师感染率达92.8%,其中,自觉感染症状较重者占10.84%,感染后已基本康复者占36.31%。规培住院医师抑郁、焦虑和压力负性情绪显著增加,检出率分别为33.6%、46.07%、19.24%。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自觉新冠感染程度较重者容易产生抑郁症状(OR=1.231)、焦虑症状(OR=1.429)和压力负性情绪(OR=1.617),高年级者容易产生抑郁症状(OR=1.523)和压力负性情绪(OR=2.199),连续工作时长越长容易产生焦虑症状(OR=1.32);而新冠感染后恢复越好则抑郁症状(OR=0.417)、焦虑症状(OR=0.392)和压力负性情绪(OR=0.285)也越低,轮转临床科室较医技科室者容易产生抑郁症状(OR=0.333)。结论 第一波疫情高峰后规培住院医师整体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压力负性情绪较严重,但随着感染后身体的逐渐恢复及高峰后患者量的逐渐回落会有所改善,但值的注意的是高年级规培住院医师更容易产生抑郁症状和压力负性情绪,需重点关注和加强心理疏导。
简介:【摘要】目的 调查后疫情时代儿科医护人员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现状,并予以针对性管理,推动后疫情时代儿科医护人员的工作应对水平提升。方法 将2023年11月至2024年4月,本院20例儿科医护人员纳入研究,并根据科室管理前后进行分组。在管理前,所有儿科医护人员均接受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评估量表(CHSA)、倦怠量表(MBI-GS)、心理资本问卷、情绪智力量表、工作投入量表(UWES)评估(该阶段的管理数据纳入对照组),随后根据CHSA结果,制定针对性的管理计划并实施,调查管理后所有儿科医护人员的CHSA、MBI-GS、心理资本问卷、情绪智力量表、UWES结果变化(该阶段的管理数据纳入观察组)。结果 观察组挑战性压力源评分和阻碍性压力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MBI-GS评分亦低于对照组,心理资本问卷、情绪智力量表、UWE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分析儿科医护人员的挑战性和阻碍性压力源,并进行针对性管理,有助于医护人员进一步释放工作压力,提高其心理资本、情绪智力和工作投入水平,降低职业倦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疫情常态化下急诊科预检分诊流程优化后对工作质量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2月我院预检分诊处的急诊患者100例作为参照组,此阶段未给予就医流程优化处理,主要选择传统急诊预检分诊方式完成对应干预;选取2019年2月后预检分诊处的急诊患者100例作为研究组,此阶段给予就医流程优化处理,主要选择疫情常态化下急诊科预检分诊流程优化方式完成对应干预;对两组患者的分诊准确率、患者满意度、患者等候时间展开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分诊准确率较参照组有所提升,程度明显(P<0.05);研究组患者满意度较参照组有所提升,程度明显(P<0.05);研究组患者等候时间较参照组有所缩短,程度明显(P<0.05)。结论:医院在实施急诊科抢救期间,疫情常态化下急诊科预检分诊流程优化方式的有效应用,可将患者的分诊准确率以及患者满意度显著提升,而且可将患者的等候时间有效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