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随着 磁共振 成像技术 及组织病理学 的 发展,几乎所有的前庭神经鞘瘤 ( Vestibular Schwannoma VS )中 都发现存在瘤内出血的现象,否定了既往认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14例)和北京协和医院(46例)2000年9月至2019年11月外检(44例)及会诊(16例)共60例PMBL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及microRNA表达谱。结果60例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37例,年龄15~64岁(中位年龄28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达全B细胞抗原,77.4%(24/31)的病例表达CD30,73.1%(19/26)表达CD23,45.8%(11/24)MUM1阳性,Ki-67阳性指数≥70%占90.6%(29/32);21例PMBL进行EB病毒编码的mRNA(EBER)检测,仅1例(4.8%)瘤细胞散在阳性;20例PMBL中的7例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检测结果阳性(阳性率35.0%)。选取7例PMBL与9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作对照研究microRNA基因表达谱的差异,结果发现其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microRNA共计33个。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升高、临床分期Ⅲ~Ⅳ期、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3、未联合利妥昔单抗的化疗方案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MUM1阳性的PMBL患者的生存率低,预后差(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其中联合利妥昔单抗的治疗方案是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PMBL从临床病理特征到免疫分子表型均不同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本研究所揭示的预后因素、分子遗传学、免疫学特征丰富了对PMBL生物学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和策略。
简介:摘要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合并海绵窦蝶窦假性动脉瘤临床上相对少见,由于其易并发致死性鼻衄或重症脑血管病,病情凶险,应及时诊治。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成为TCCF 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入路可选经动脉与经静脉两种。血管内治疗入路应首选患侧颈内动脉通路,由于瘘口部位的复杂性,部分患者微导丝未能从颈内动脉入路通过瘘口,故只能选择静脉入路。静脉入路的路径较长而迂曲,且可能需要多通道,对技术要求较高。笔者报告1例TCCF合并海绵窦蝶窦假性动脉瘤患者,探讨经颈内静脉、面静脉、眼静脉联合入路行颈内动脉海绵窦瘘闭合及假性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内镜预测纵隔及腹腔恶性淋巴结的声像图特征,以期为精准施行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guided fine-needle aspiraiton,EUS-FNA)提供更多依据。方法2016年9月—2021年2月间,因纵隔或腹腔淋巴结肿大,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科行内镜超声检查,经EUS-FNA病理和(或)外科手术病理及至少6个月随访明确淋巴结良恶性质的83例连续病例纳入病例对照研究,根据最终诊断结果分为恶性淋巴结组(n=56)和良性淋巴结组(n=27),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超声内镜下恶性淋巴结声像图特征方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组间比较P<0.10的指标有淋巴结短轴长度、短长轴长度比、形态构成、边界是否清晰、淋巴门是否消失、回声是否均一、生长方式构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短轴长度>10 mm(P=0.021,OR=9.751,95%CI:1.407~57.573)、边界清晰(P=0.009,OR=20.587,95%CI:2.149~197.251)、淋巴门消失(P=0.019,OR=28.502,95%CI:1.725~470.864)、簇状聚集生长方式(P=0.004,OR=45.539,95%CI:3.429~604.822)、部分融合生长方式(P=0.004,OR=50.012,95%CI:3.497~715.266)是超声内镜预测纵隔及腹腔恶性淋巴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内镜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纵隔及腹腔良恶性淋巴结,超声内镜下淋巴结具有短轴长度>10 mm、边界清晰、淋巴门消失、簇状聚集或部分融合生长方式的特征时提示恶性可能性大,应优先行EUS-FNA。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颅内动脉瘤脑血管造影及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有何护理体会。方法 挑取 2018 年 6 月至 2020 年 2月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脑血管造影及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的护理分析。方法:利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我院于2021年6月-2023年6月接收的颅内动脉瘤脑血管造影及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整体化护理,对比分析两种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经护理后,对比两组满意度,研究组为97.5%,明显高于参照组的75%(P<0.05);术后的住院时间、术后护理工作的配合程度方面,研究组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脑血管造影及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实施整体化护理效果确切,后续应大力推广并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宫腹腔镜引导下行子宫纵隔切除术与子宫纵隔切开术治疗子宫纵隔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 2016 年 1月- 2019 年 12月我院收治的子宫纵隔畸形患者 80 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相同例数的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 40 例。 对照组患者在宫腹腔镜引导下行子宫纵隔切除术,观察组患者在宫腹腔镜引导下行子宫纵隔切开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7.5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2.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患者 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 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与宫腹腔镜下行子宫纵隔切除术对比,子宫纵隔切开术治疗子宫纵隔畸形效果更佳,值得在临床上大力开展应用。
简介:1病历介绍患者女,51岁,因胸闷,下肢浮肿一年余就诊.外院示纵隔囊肿、右房内占位.我院超声检查所见:心腔大小正常,标准左室长轴切面无阳性发现,标准四腔切面及大动脉短轴切面于右心房见大小约9.2cm×7.8cm的囊性包块,呈圆形,几占满整个右房,胸骨旁左室长轴非标准切面(探头往上翘)紧靠主动脉根部后壁(相当于无冠窦水平)显示该包块,并见其内有明显的自发显影,呈漩涡状运动.剑下切面显示肝静脉及下腔静脉内径增宽.CDFI:胸骨旁长轴切面该包块内片状血流信号,色彩暗淡,来自主动脉瓣口,主动脉瓣见有轻--中度返流,三尖瓣口收缩期探及沿囊性包块两侧返流的血流束,而四腔切面及大动脉短轴切面该包块未见有血流信号显示.
简介:目的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cellangioma,LCA)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例脾脏LCA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常规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标记、特殊染色,并复习近20年与该病相关的中英文文献.结果脾脏LCA由互相吻合的血管性腔隙组成,表面衬覆单层内皮样细胞,细胞无异型,部分细胞内见含铁血黄素颗粒.其髓外造血常见.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D31、FⅧ、CD34、KP-1、PGM-1、CD21均为阳性,CD8阴性.网织染色(+).结论脾脏LCA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病变,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依赖于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标记.由于LCA可伴发恶性肿瘤,建议密切随诊.
简介:摘要目的学习并掌握脑膜瘤侵袭上失状窦显微手术的方法要领。方法通过我医院收治的侵犯上矢状窦脑膜瘤患者23例,进行显微镜下的手术。结果其中Ⅰ型11例,术后1例轻度偏瘫,其余恢复均好;Ⅱ型7例,其中6例行上矢状窦破口缝合,1例使用动脉瘤夹夹闭破口,术后2例发生上矢状窦血栓形成,静脉溶栓治疗后再通,恢复均可,生活能自理;Ⅲ型5例,均行上矢状窦缝合修补,术后1例轻度神经功能缺失。结论通过23例脑膜瘤侵袭上矢状窦显微手术治疗分析。总结上矢状窦的应用解剖特点和术后要注意的问题。合理选择手术方案,保护好回流静脉,提高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更好的为患者治疗,保障术后患者的生活正常。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和伽玛刀治疗窦汇区脑膜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09年10月来我院接受治疗并获得完全随访资料的61例窦汇区脑膜瘤患者的治疗情况。30例患者肿瘤体积较小,最大直径小于1~2cm,无明显颅内压增高表现及神经系统症状,选择行伽玛刀治疗。31例患者肿瘤体积较大,脑组织受压严重,或伴有明显神经系统症状及颅内高压症状,先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术后残余者补充伽玛刀治疗。结果随访36~96个月。30例直接行伽玛刀治疗患者中,有2例经伽玛刀治疗后分别于12及19个月出现水肿反应,有1例患者于治疗5年后复发。31例手术患者,4例全切患者无一例复发;27例术后肿瘤残余补充伽玛刀治疗患者,1例于第4年复发。结论全切窦汇区脑膜瘤十分困难。对于体积较小而无明显临床症状的窦汇区脑膜瘤,单纯伽玛刀治疗效果好,可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对于体积较大的临床症状显著的窦汇区脑膜瘤,利用显微外科手术配合伽玛刀治疗,可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提高、保持患者的生存质量并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