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大多是在高能量暴力等情况下引起的,针对该病症,临床常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方式,患者采用此种手术方式后并发症较多,且恢复速度较慢,其治疗效果是非常有限的。但就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基础上,实施骨盆前外固定术对患者加以治疗,可以使患者骨折愈合,使患者致残及死亡率降低 [1]。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3D打印半骨盆假体在经骶髂关节切除的骨盆恶性肿瘤重建中的手术技术要点,手术适应证和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3月9例累及骨盆Ⅰ+Ⅱ区或Ⅰ+Ⅱ+Ⅲ区的恶性肿瘤患者经骶髂关节截骨并采用与骶骨耳状面贴合的3D打印半骨盆假体重建,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51.1±10.5)岁(范围27~66岁)。其中软骨肉瘤5例,多形性未分化肉瘤1例,转移性肾癌2例,转移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根据肿瘤累及范围行骨盆Ⅰ+Ⅱ区或Ⅰ+Ⅱ+Ⅲ区切除,在Ⅰ区切除时通过骶髂关节面进行截骨,予以3D打印的与骶骨耳状面贴合的半骨盆假体重建。术后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骨盆假体的髋臼旋转中心偏移情况;采用国际骨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功能评分进行功能评价;评估患者肿瘤学转归及术后并发症。结果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5±0.6)h(范围3.5~6 h);术中出血量(1 400 ±520)ml(范围800~3 000 ml)。9例中3例行骨盆Ⅰ+Ⅱ区切除重建,4例行骨盆Ⅰ+Ⅱ+Ⅲ区切除重建,2例行骨盆Ⅰ+Ⅱ+Ⅲ区联合股骨近端切除重建。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4±9.9)个月(范围6~50个月)。9例患者末次随访时MSTS评分平均20.2分(范围12~26分);术后旋转中心水平方向移位距离(10.67±7.12)mm,垂直方向移位(8.56±4.22)mm。1例转移癌患者术后3月化疗期间发现全身多发转移,术后7个月死亡;1例骨盆转移性肾癌在术后1年半时发生多发转移,靶向药物控制,带瘤存活;其余7例手术部位无复发,未发现远处转移。结论3D打印耳状面贴合的半骨盆假体在重建经骶髂关节截骨的骨盆Ⅰ+Ⅱ区或Ⅰ+Ⅱ+Ⅲ区肿瘤切除后骨缺损具有潜在的优势。其近期疗效较为满意,远期疗效尚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内效贴骨盆干预对脑卒中后骨盆前倾患者的骨盆倾斜角度、步行能力和平衡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骨盆前倾患者2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13)和对照组(n=13),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骨盆处肌内效贴干预,对照组则进行骨盆处肌内效贴安慰治疗。2组受试者均在贴扎前(干预前)和贴扎后即刻(干预后)接受骨盆倾斜角度、10 m步行时间、步态分析(干预前、后步态时空参数的差值)和平衡能力(干预前、后稳定极限的差值)的评估。于贴扎前(干预前)和贴扎后即刻(干预后)对2组患者进行骨盆倾斜角度评定、10 m步行时间测试、步态分析和平衡能力的评估。结果干预后,2组双侧骨盆倾斜角度与组内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双侧骨盆倾斜角度与对照组干预同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10 m步行时间为(19.55±6.51)s,与组内干预前和对照组干预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步态参数中的步速、步频、步长、步幅干预前、后的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稳定极限参数中的方向控制和稳定极限总分干预前、后的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内效贴骨盆干预可即时显著地纠正脑卒中后骨盆前倾患者的骨盆角度,增加其步行速度,改善其步行和平衡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后路微创重建钢板与3D导航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骨盆后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月— 2018年6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75例老年骨盆后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43例;年龄60~83岁,平均67.7岁。钢板组24例,采用后路微创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导航组51例,采用3D导航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暴露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比较两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应用Matta放射学标准评估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功能评分评定骨盆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3.5个月。钢板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X线暴露时间分别为(126.1±20.6)min、(251.6±50.8)ml、(15.7±4.4)s,导航组分别为(49.7±17.5)min、(22.8±5.1)ml、(112.8±8.8)s(P均<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钢板组(4%)与导航组(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1周、1个月导航组VAS[(3.3±0.7)分、(3.2±0.7)分、(2.4±0.6)分]明显优于钢板组[(7.2±0.7)分、(6.2±0.8)分、(4.5±0.7)分](P均<0.05),而术后3个月、1年,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Matta放射学标准评估:钢板组优14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为92%;导航组优25例,良17例,可9例,优良率为82%(P>0.05)。末次随访时Majeed功能评分:钢板组优15例,良8例,可1例,优良率为96%;导航组优35例,良13例,可3例,优良率为94%(P>0.05)。结论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骨盆后环骨折,3D导航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较后路微创重建钢板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X线暴露时间短、术后疼痛减轻等优势,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骨盆、髋臼骨折常继发于高能量损伤,损伤后骨折类型复杂多样,其治疗一直是骨科医师的棘手难题,也是近些年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学者们对骨盆髋臼的研究从骨折分型、临床治疗及预后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使骨科医师对骨盆、髋臼骨折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在诊治理念、损伤严重程度的判断、治疗方案的决策、内固定器材与微创技术的研发等方面已接近国际水平,有效降低严重骨盆、髋臼骨折的病死率、缩短治疗周期、改善治疗效果,提高了我国创伤骨科的整体水平。笔者对骨盆、髋臼骨折治疗理念、分型方法及手术治疗等几个方面的创新进行述评,旨在与骨科同仁分享当前主流治疗理念和创新性手术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