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液基细胞学联合沉渣包埋切片及免疫组化检测在胸水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8例胸水进行液基细胞学检测,其中65例恶性及可疑恶性胸水进行沉渣包埋切片,并联合应用免疫组化染色,进一步明确诊断及追溯其组织来源。结果65例胸水液基细胞学检测阳性49例(75.38%),可疑阳性16例,经沉渣包埋切片及免疫组化检测出阳性61例,阳性率9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免疫组化标记结果证实,肺腺癌41例、肺鳞癌2例、肺神经内分泌癌1例、恶性间皮瘤2例、胃肠道癌9例、乳腺癌2例、胆管癌1例、卵巢癌3例、反应性间皮增生4例。结论液基细胞学联合沉渣包埋切片及免疫组化检测,可提高胸水细胞学诊断准确性和阳性检出率,并对判断肿瘤细胞组织来源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胸腹水沉渣石蜡包埋病理检测中免疫组化联合抗体的应用效果。方法:取 70例本院( 2018年 1月 -2019年 5月)收治的行胸腹水沉渣石蜡包埋病理检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开展免疫组化联合抗体检测,对比免疫组化联合抗体检测在胸腹水沉渣石蜡包埋病理检测中的价值。结果:胸腹水液基层薄层制片阳性检出率较高。在石蜡包埋病理检测技术中,可提主同细胞成分收集率,观察组织结构,同时联合免疫组化检测,可在清晰的背影下,准确定位阳性颗粒,提高检出率的同时明确肿瘤组织来源。结论:免疫组化联合抗体检测用于胸腹水沉渣石蜡包埋病理检测中,可提高胸腹水检出率,提高疾病诊断符合率,为临床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胎盘催乳素(HPL)、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用免疫组化染色标记子宫内膜的方法,鉴别早期妊娠流产与异位妊娠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35例早孕期(孕5~12周)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60例为不全流产经B超检查明确宫内无孕囊患者(A组),30例为早期先兆流产或胎胚发育异常,又非葡萄胎患者(B组),45例为异位妊娠患者(C组),对每例刮宫标本(子宫内膜)用免疫组化染色标记的方法测定HPL和HCG。结果C组HPL100%阴性,HPL阳性100%为宫内孕,C组与A、B组之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3组患者HCG均有可能阳性,但HCG阴性的不可能是B组,A、B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A、C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用免疫组化染色标记子宫内膜的方法测定HPL和HCG,异位妊娠者HPL全阴,HPL阳性者均为宫内妊娠流产,藉以提高宫内外妊娠的诊断率,同时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在鉴别早期妊娠流产与异位妊娠时HPL比HCG更敏感、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E-cadherin(E-cad)在胃癌原发灶的表达与其生物学行为及淋巴结转移规律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E-cad在10例正常胃组织和68例胃癌原发灶中的表达情况,对胃癌标本行系统病理学检查.结果:正常胃组织均显示清楚的细胞膜染色,胃癌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E-cad异常表达率分别为52.9%(36/68)和63.2%(24/38)(P>0.05),均和正常胃组织有显著性差异(P<0.01);E-cad异常表达率与胃癌类型无关(P>0.05)和PTNM分期及淋巴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E-cad基因为-肿瘤抑制基因,是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预测胃癌转移潜能有价值的指标.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乳腺肿瘤患者病理诊断中使用免疫组化检查的准确性。方法 抽取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高危乳腺癌患者80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经术后病理诊断确诊为乳腺癌者32名,乳腺良性肿瘤者48名。并采集术后乳腺组织标本,通过免疫组化技术进行检测,分析免疫组化检查的准确性。结果 术后病理确诊的48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中,免疫组织化学检验结果如下:CK5/6+有22例,准确率45.83%,Ki67+有22例,准确率45.83%,HER-2+有21例,准确率43.75%,EGFR+有16例,准确率33.33%,P16+有18例,准确率37.50%,P63+有17例,准确率35.42%;术后病理确诊的32例乳腺癌患者中,免疫组织化学检验结果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乳腺肿瘤患者病理诊断中使用免疫组化检查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0年11月收集乳腺肿瘤以及乳腺良性增生案例,其中乳腺肿瘤患者案例42例为观察组,乳腺良性增生女性案例32例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乳腺穿刺活检,收集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检验。记录和观察两组患者免疫组化指标。结果 采用免疫组化检查时观察组患者HER-2、EGFR、Ki67、P63等指标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较大(P<0.05)。结论 为乳腺肿瘤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检查时刻有效进行疾病诊断,且有准确度高的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乳腺肿瘤患者病理诊断中使用免疫组化检查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0年11月收集乳腺肿瘤以及乳腺良性增生案例,其中乳腺肿瘤患者案例42例为观察组,乳腺良性增生女性案例32例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乳腺穿刺活检,收集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检验。记录和观察两组患者免疫组化指标。结果 采用免疫组化检查时观察组患者HER-2、EGFR、Ki67、P63等指标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较大(P<0.05)。结论 为乳腺肿瘤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检查时刻有效进行疾病诊断,且有准确度高的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胸腔积液应用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法的检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胸腔积液患者84例,所有患者标本均予以常规细胞涂片检测,设置为A组,同时给予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法设置为B组,对两组检测阳性率及抗体表达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B组检测阳性率为100.00%,A组检测阳性率为58.33%,B组高于A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间皮性肿瘤细胞特异性抗体为CR(钙结合蛋白),腺癌细胞特异性抗体为CK7(角蛋白7)及CEA(癌胚抗原)。结论:与常规细胞涂片检测胸腔积液相比,细胞快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阳性率较高,能够有效诊断间皮性肿瘤及腺癌,为早期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腹水细胞块结合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1月送检的125例胸腹水标本为研究对象,对标本进行细胞块结合免疫组化检验以及HE染色检验,比较不同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125例胸腹水标本中48例疑似含有肿瘤细胞,其中腺癌26例,鳞状细胞癌7例,小细胞癌6例,恶性间皮瘤5例,反应性间皮细胞4例。细胞块结合免疫组化对胸腹水标本检测的阳性率为97.92%,HE染色检测阳性率为72.92%,细胞块结合免疫组化对胸腹水标本检测的阳性率较HE染色检测明显升高(P<0.05)。结论:细胞块结合免疫组化诊断胸腹水肿瘤细胞的准确性更高,且有助于明确疾病类型,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探析组织浸蜡和烤片的温度、时间对免疫组化染色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收集2021年8月-2022年8月在我院外科手术切除的46例标本,观察比对两组组织切片浸蜡温度和时间对免疫组化染色的影响,以及不同烤片温度和时间下对免疫组化染色的影响。结果:在常规情况下,组织浸蜡的温度和时间长短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影响不明显,在烤片温度提高到70-80℃时,烤片时间在3小时以内也同样无明显影响,但随着烤片温度提高,时间增加时会减弱,尤其在80℃的浸蜡温度且超过16小时的组织在免疫组化染色表达时,免疫染色强度和阳性率有一定的减弱。结论: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各个环节均有可能引起抗原丢失,所以切片样本要在短时间内使用固定液固定,避免发生自溶,且烤片温度不易过高,时间不易过长,以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特殊染色与免疫组化技术相结合对于肿瘤(CA)的病理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2月本院68例肿瘤患者,分别实施PAS染色、免疫组化技术检查、网状纤维染色和联合检查,分析不同检查结果。结果 诊断准确率方面,免疫组化技术检查是91.18%,PAS染色技术检查是92.65%,网状纤维染色技术检查是89.71%,联合检查是100%,联合检查比单一的免疫组化技术、PAS染色技术和网状纤维染色技术检查高,差异明显(P0.05)。结论 免疫组化技术联合特殊染色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中应用效果明显,其有助于诊断准确率提高,值得采纳、推广。
简介:目的:了解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形态学特点,探讨和分析其组织发生、病理特点及其预后。方法:临床病理观察和免疫组化分析18例SPT标本。结果:18例患者中16例为女性,2例为男性,年龄12—65岁,平均32岁。13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至6年均无复发,5例失访。肿瘤直径平均7cm,有包膜,16例为实性区与囊性区混合,2例无囊性区。组织学上肿瘤细胞有实性和假乳头2种排列方式,肿瘤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核圆形或卵圆形,核异型不明显,核分裂象罕见,以肿瘤细胞围绕血管排列成假乳头状突起为特征,常见泡沫细胞团、胆固醇裂隙。免疫组化:β-联蛋白(β-Cat)核阳性13例,α1-抗胰蛋白酶(α1-AT)阳性18例,波形蛋白(Vim)阳性18例,CD10阳性14例,孕激素(PR)阳性12例,细胞角蛋白(CKpan)阳性5例,突触素(Syn)阳性3例,嗜铬素A(CgA)阳性4例。结论:①SPT与胰腺其他多种肿瘤具相似的组织学形态,需鉴别;②β-Cat在SPT瘤细胞胞核的异常表达可能与肿瘤发生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病理特殊染色联合病理免疫组化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间,入我院就诊的疑似肿瘤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均为其实施穿刺活检,并通过病理特殊染色法、病理免疫组化法以及联合诊断的方式诊断。同时依照术后病理诊断数据结果为“金标准”,遂针对三组诊断效果进行比对。结果:经病理诊断可知,恶性患者数量为82例;通过病理特殊染色法、病理免疫组化法单独检测恶性数量依次为72例、70例;而在二者联合诊断下,恶性数量为81例,通过三种诊断方式检测效能进行比对,联合诊断灵敏度(98.78%)、特异度(94.44%)、准确率(98%)均高于病理特殊染色法(87.82%、44.44%、80%)和病理免疫组化法(85.36%、50%、76%)单独检测,同时联合检测漏诊率(1.21%)、误诊率(5.55%)均低于病理特殊染色法(12.19%、55.55%)和病理免疫组化法(14.63%、66.66%),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在肿瘤病理诊断期间,为患者实施病理特殊染色与病理免疫组化联合诊断,有着较高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同时漏诊数例较少,可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在术前评估乳腺癌患者免疫组化表达水平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术前接受光谱CT胸部扫描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共纳入70例患者,根据免疫组化分为雌激素受体(ER)阳性或阴性、孕激素受体(PR)阳性或阴性、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或阴性、细胞增殖相关核抗原(Ki-67)阳性或阴性。采用Philips工作站及Spectral Diagnostic Suite软件分析所有图像,记录病灶CT值及碘浓度(IC)值,病灶动、静脉期有效原子序数(Zeff),并计算动、静脉期标准化CT值(NCT)、标准化碘浓度(NIC)值、keV-CT值曲线斜率(K)以及动静脉期CT差值、动静脉期IC差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免疫组化指标阳性与阴性患者能谱参数的差异,并采用ROC曲线分析能谱参数鉴别诊断不同免疫组化指标阳性与阴性的效能。结果ER阴性患者动脉期及静脉期Zeff、NIC、K值、CT值、IC值和静脉期NCT均高于ER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R2阳性患者静脉期Zeff、NIC、K值、IC及动静脉期CT差值、动静脉期IC差值高于阴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阳性患者动脉期K值大于阴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动脉期K值=1.22作为阈值,其鉴别诊断ER阳性与阴性的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0.791,灵敏度84.00%,特异度65.00%);以动静脉期IC差值为0.47 mg/ml作为阈值,其鉴别诊断HER2阳性与阴性的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0.736,灵敏度76.32%,特异度65.62%)。结论双层探测器光谱CT对乳腺癌患者免疫组化表达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以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在胸腔积液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评价。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9例胸腔积液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诊断确诊。此间,为分析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与常规细胞涂片在疾病诊断当中发挥的作用,依次对患者采取常规细胞涂片诊断与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诊断,分析在不同检查方法应用下患者的检出情况以及腺癌与间皮性肿瘤细胞抗体表达。结果:数据对比显示,相比于常规细胞涂片诊断,在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的应用下,检出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能够提升患者腺癌与间皮性肿瘤细胞抗体表达的准确性,两组数据相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由此可见,在胸腔积液诊断中选取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临床应用价值显著,提升临床检出率的同时,能够明确疾病发展情况,进而为后期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支持,意义显著,可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