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将质量控制应用于免疫组化病理制片技术,比较并分析应用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我们主要选择2021年6月到2022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患者为实验对象,根据随机投掷硬币的方式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50例,传统方式进行免疫组化制片),以及研究(50例,质量控制进行免疫组化制片),比较上免疫组化制片的优良率。结果:研究制片优良率为92%,远高于对照的70%(P < 0.05)。结论:对于需进行病理学免疫组化制片的患者而言,采用质量控制可增加制片过程中的细节,有效提高免疫组化片子的质量,可为疾病的诊断奠定更为夯实的基础。

  • 标签: 质量控制 免疫组化 准确率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免疫组化染色对病理技术质量控制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1月-2022年5月我院需要进行病理检查的88例患者随机分为2,并分析不同检查方式的应用效果。结果:本研究中实验切片制作的优良率高于对照,P<0.05。结论:免疫组化染色能够有效提高病理检测的切片质量,使病理诊断的准确度得到提升。

  • 标签: 免疫组化染色 病理技术 质量控制 监测准确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在穿刺组织病理诊断中的意义,分析其对诊断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0例超声科实施粗针穿刺的患者切片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8年1月-2022年1月,按照随机对照法分为观察100例,对照100例,观察切片采用HE染色联合免疫组化染色,对照切片进行HE染色,以手术切除标本病理诊断结果作为标准,对比观察与对照的准确性。结果:从数据可见,在类型数量方面比较两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穿刺组织病理诊断中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能够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为患者的病情分析及手术方案制定提供了更好的参考依据,值得推广。

  • 标签: 免疫组化技术 病理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石蜡切片后粘胶技术免疫组化染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外院会诊待未经处理的石蜡切片白片50张,石蜡块20个(10个蜡块曾在免疫组化染色中发生脱落),按照常规石蜡切片,然后做粘胶技术进行处理,分析石蜡切片后粘胶技术免疫组化染色中的应用效果。结果:经过石蜡切片后粘胶技术处理的切片后,不管是通过酶消化,还是通过微波处理,均未产生掉片情况的产生,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后,无非特异性的北京,染色效果和未经任何处理的切片大致相符,而未经过粘胶处理的出现部分或者全部的组织切片从载玻片上脱落。结论:在免疫组化染色中应用石蜡切片后粘胶技术进行处理,可及时补救可能发生脱落的切片,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 标签: 石蜡切片 粘胶技术 免疫组化染色技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免疫组化染色对病理技术质量控制的影响作用。方法 选择了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需要病理检验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两,每组100人。观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照采用HE染色法,比较两染色方法优良率和确诊率。结果 观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组织切片的优良率为92%,诊断率为97%;对照采用HE染色法后的优良率为85.00%,诊断率为90%。结论 采取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能够获得更优的切片质量和更高的诊断率,有助于病理技术质量控制及临床诊断,且在断病理检验中具有明显优势,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推广。

  • 标签: 免疫组化染色 HE染色 病理技术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组化染色在病历技术控制中的影响。方法:选择2024年7月-2024年4月我院行病理检查患者9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以及观察,各45例,对照行HE染色,观察免疫组化染色,比较染色结果。结果:观察切片优良率、疾病确诊率、病理检验质量优于对照(P<0.05)。结论:免疫组化染色可提高病理技术质量。

  • 标签: 免疫组化染色 HE染色 病理技术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质量控制应用在免疫组化技术制片中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23年1月-2024年6月的104例患者的组织样本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传统免疫组化技术制片)与观察(传统免疫组化技术制片+质量控制),每组40例,对比并分析效果。结果:观察总优良率(96.15%)高于对照(80.77%),(P <0.05)。结论:在免疫组化技术的制片过程中,应用质量控制方式,能够显著提高制片的质量与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质量控制 免疫组化技术 制片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肿瘤患者的病理诊断中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或采用常规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23年1月~2024年3月70例高度疑似肿瘤病例作为研究样本分别进行常规技术诊断以及免疫组化技术诊断,比较诊断准确率。结果:免疫组化技术的肿瘤诊断准确率为94.29%,高于常规技术的81.43%,P<0.05;患者对免疫组化技术的诊断满意度为98.57%,高于常规技术的81.43%,P<0.05。结论: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更有助于提升肿瘤患者的病理诊断效果,其应用价值高于常规技术

  • 标签: 肿瘤 免疫组化技术 常规技术 病理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梅毒螺旋体在二期梅毒皮疹中的分布特点及其与组织病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皮肤性病科通过组织病理检查,并根据临床表现和血清学检查确诊的二期梅毒患者41例,分析皮损组织切片的免疫组化结果,并以此为分组依据,分析不同组间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的差异。对连续数据使用t检验或Kruskal-Wallis检验评估两间差异;对分类数据使用卡方或Fisher精确检验来评估间差异。结果免疫组化检查显示,42份二期梅毒皮损切片中,68.3%存在梅毒螺旋体,主要分布于表皮下部及真皮浅中层。以斑疹为主的二期梅毒疹的梅毒螺旋体阳性率[80%(16/20)]较以丘疹为主的二期梅毒疹[50%(11/22)]高(P < 0.05)。在10种病理特征中,免疫组化阳性较阴性更常表现出皮突延长(P < 0.05)、基底细胞液化变性(P < 0.05)、角质层中性粒细胞浸润(P < 0.05)、苔藓样浸润模式(P < 0.05)、点状角质形成细胞坏死(P < 0.05)。免疫组化显示有较多数量梅毒螺旋体的切片表现出更多病理特征(H = 17.914,P < 0.001)。梅毒螺旋体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有大量(8份)、中量(14份)及少量(5份)梅毒螺旋体的切片分别平均有8种、7种及6种梅毒特异性组织病理特征;15份梅毒螺旋体免疫组化阴性的组织切片平均只有4种病理特征。结论免疫组化可以显示梅毒螺旋体在二期梅毒皮疹中的分布,梅毒螺旋体含量较多的组织切片显示更多的梅毒特异性病理特征。

  • 标签: 梅毒 诊断 苍白密螺旋体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过程
  • 简介:目的:探讨肺鳞癌p53免疫组化图像定量分析中描述图像色彩的指标在不同分化程度、不同临床分期及老年与非老年间的区别.方法:采用S-P法进行肺癌p53免疫组化染色,应用计算机病理图像分析系统(MPIAS-500)进行图像分析.结果:20例中没有高分化者,中分化和低分化p53阳性各6例.p53染色的饱和度中分化(4.95%)低于低分化(10.95%),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4.208,P=0.002),说明低分化阳性较强.临床分期没有Ⅰ期者,Ⅱ期与Ⅲ期p53阳性分别为5例和7例,分期之间未显示出显著性差异.老年与非老年p53阳性各6例,两之间红、绿、蓝色值及灰度均以老年较高(183.62、177.52、164.02、175.05),而非老年较低(166.48、157.18、139.82、154.48),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t=3.668,P=0.004;t'=5.570,P=0.001;t=4.305,P=0.002;t'=5.586,P=0.001),表明非老年肺鳞癌细胞阳性强度高于老年.结论:p53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描述图像色彩的指标用于肺癌免疫组化图像定量分析可以弥补其他指标的不足.

  • 标签: 肺癌 肺鳞癌 P53 免疫组化 图像分析 计算机病理图像分析系统
  • 简介:摘要免疫组化技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能将形态学改变与功能、代谢结合起来,当前已作为肿瘤病理学中的常规诊断方法使许多疑难肿瘤患者得到了明确诊断治疗。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应坚持抗体标准、做到操作技术标准和结果判断的标准

  • 标签: 免疫组化技术 肿瘤 病理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免疫组织化学(以下简称免疫组化)检查已广泛应运于临床病理学实验室中,然而各地对免疫组化阳性结果的判断,以及在免疫组化制片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结果,仍困扰着病理界的同仁们。如何统一认识,避免出现麻烦,准确判定结果,值得探讨。方法免疫组化图片是采用染色强弱来判断结果的,不像检验学指标那样采用离开标准值的SD(标准差)来判定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各地存在一定的差异,究竟是权威机构的结果具有可靠性,还是以自己实验室的结果为准,实难定论。我们试图用多种方法,在不同时期,甚至同一制片人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相隔一定时期(以三个月为例),标记同一病理切片,其结果的强弱也存在差异。结果免疫组化检查在基层医院开展存在一定难点。结论诊断者本人非亲自去染色,而是由实验室的同志们来完成,不乏有经验的多少和技术等层面因素参杂其中。因此,各地出现结果的差异实难避免。

  • 标签:
  • 简介:摘要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通过对窒息死亡与对照大鼠心肌细胞热休克蛋白(HSPs)表达的定量分析,表明窒息死心肌呈现出HSP60的强表达,为认定窒息死亡提供依据。

  • 标签: 窒息 热休克蛋白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及肿瘤标志物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诊断效果。方法 我院 2022年5月至 2023年5月间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共150例。将其作为分析。另选取同期 150 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两组人员的抑癌基因 KAT1表达情况,并同时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肿瘤标志物 CEA、CA12-5、CA19-9水平。结果 分析患者的正常组织、癌旁组织以及癌组织细胞中的 KA1 表达分布逐渐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患者的正常组织与对照正常组织抑癌基因 KAI1表达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分析患者的肿瘤标志物 CEA、CA12-5、CA19-9 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是诊断结直肠癌患者的重要检查方式,检测肿瘤标志物 CEACA12-5、CA19-9 是临床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指标。

  • 标签: 免疫组化染色法 肿瘤标志物 结直肠癌 诊断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子宫腔内膜诊刮标本诊断为恶性的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研究分析已确诊的子宫内膜癌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同时对所有已诊断的子宫内膜癌按WHO的类型来分重新分类,结合免疫组化结果总结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形态学特点。结果:典型的I型子宫内膜样癌23例,II型癌7例,HE镜下表现I型呈典型的背靠背,腺体融合,筛网状,低级别呈轻度核异型,高级别癌细胞呈重度中到重度异型。变异的宫内膜样癌主是绒毛腺管样结构和胞浆内有粘液的细胞团分布于粘液样间质中。II型内膜癌细胞均呈高级别核改变,核大深染,结构上实性乳头状为主。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是33例子宫内膜癌中,ER和PR在I型癌中有23例强阳性表达(图7),其中21例为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2例阴性表达,为高级别内膜样癌。P16在所有I癌均阴性表达,在7例II型内膜癌中阳性表达。P53在I型癌中23例阴性表达,2例弱阳表达;在所有II型癌中弥漫阳性表达。Ki67在I型癌中指数较低,5%-10%,其中2例指数达60%;在II型癌中指数均较高,数值高达75%以上。结论:诊刮标本正确的病理诊断依赖对不同类型子宫内膜癌HE染色的镜下特点的精准掌握,注重免疫组化技术的辅助作用,同时对少见及罕见类型要有必要的警惕性。

  • 标签: 子宫内膜样癌 免疫组化 高级别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组织化学病理学制片中的质量控制因素对制片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22年1~2023年5月份我院的50名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观察和对照患者各25例。对照和观察组分别采用传统制片、质量控制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制片。对比两制片的良好率。结果:经控制后,对照制片良好率低于观察(P<0.05)。结论:质量控制是提高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制片质量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制片发展和临床检验的基础。

  • 标签: 质量控制 免疫组化 制片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