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消化内科是医院常见的科室之一,常见疾病包括消化道出血、胃肠道肿瘤等。检查是消化内科常用的诊断手段之一,包括传统的普通和近年来逐渐普及的无痛。方法:随机抽取消化内科2022年3月—2022年12月收治的50例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常规检查,对照组予以无痛检查,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疾病检出率。结果:采用常规检查的患者总有效率为8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无痛检查的患者总有效率为96%,不良反应率为4%。结论:无痛相比普通具有更低的痛苦感和更高的患者接受度,有助于提高检查的完成率;两者在检查效果方面相近,均能发现肠道病变并进行病理学检查;然而,普通的费用较低,而无痛则较为昂贵。无痛在消化内科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提高患者的检查接受度和完成率,但其费用较高,需综合考虑医院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

  • 标签: 无痛肠镜 普通肠镜 消化内科 应用价值 比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神经在慢性硬膜血肿(CSDH)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52例CSDH接受手术医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26例)与研究组(26例),分别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案。结果 手术医治后,研究组2例无效,15例显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神经内镜 (CSDH)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结肠治疗息肉的手术方式与有效性。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方法对2012年1月—2017年2月40例息肉患者分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进行治疗,结肠组采取结肠切除结肠黏膜的方法治疗。就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和息肉治疗总有效率、术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结肠息肉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肠组术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肠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肠治疗息肉的手术方式有效性高,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优化手术指标,促进患者转归。

  • 标签: 结肠镜 肠息肉 手术方式 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辅助肠道大息肉的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对普通检查发现的直径超过1.5cm的无蒂肠道息肉40例患者的50个病灶进行超声小探头辅助,粘膜切除(EMR)术,术后观察有无迟发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果常规检查发现的肠道无蒂息肉直径大于1.5cm以上者55个,超声提示粘膜下层结构均完整,粘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举良好50例,5例抬举不良,50例抬举良好的病灶在内予以EMR一次性切除,创面予以钛夹封闭,术后观察3天均未见出血、穿孔等表现。结论小探头超声辅助肠道大息肉的治疗安全、有效。

  • 标签: 肠道息肉 小探头超声内镜 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活检与切除病理诊断胃上皮瘤变(GIEN)的差异。方法对2016年3月-2018年3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53例GIEN患者,均行内活检与切除病理诊断,以内切除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活检与切除病理诊断的差异。结果活检结果显示,53例GIEN患者中,LGIN14例,HGIN31例,ECG8例;切除病理检查结果显示,LGIN为8例,HGIN为23例,ECG为22例。结论与切除病理诊断相比,活检GIEN的诊断效果较差。

  • 标签: GIEN 内镜活检 内镜下切除病理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不同的结肠手术方式,对息肉患者的实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19-2021年在我院实施结肠手术治疗的患者共80例,对照组(n=40)采用的是常规手术方式,研究组采用的是无痛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功能恢复时间、手术时间等,研究组都要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摘要】目的 探讨并研究无痛息肉切除术的护理要点。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 48例性无痛息肉切除术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干预的要点和效果。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肠穿孔和麻醉意外。术后 1例患者出现轻度腹痛腹胀, 3例患者出现少量出血。 2例为结痂脱落后出血, 1例为蒂息肉出血,结痂脱落出血患者经再次止血后停止出血,蒂息肉出血患者经电镜止血后停止出血。术后患者未出现感染和其它并发症。结论 系统护理干预可为无痛息肉切除术的重要辅助手段,促进患者恢复。护理内容应重视术前心理护理和出血护理,纠正患者的不良情绪,避免术后发生出血。  

  • 标签:   无痛肠镜 肠息肉切除术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接受无痛儿童息肉切除术治疗的患儿实施围术期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10月到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54例接受无痛儿童息肉切除术治疗的患儿开展研究,对全部患儿均实施围术期护理,观察对其护理效果。结果 全部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术中以及术后并发症。患儿的手术时间为12分到34分钟,平均(22.6±5.1)分钟;出血量为;住院时间为3天到6天,平均(4.1±0.8)天。结论 对接受无痛儿童息肉切除术治疗的患儿实施围术期护理,能够提供患儿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促使患儿更好的接受手术治疗,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同时,能够避免患儿出现术后并发症,帮助在术后更好的恢复,保障患儿能够如期出院。

  • 标签: 儿童肠息肉切除术 无痛肠镜 围术期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切除和腹腔手术治疗肿瘤最大径为2~5 cm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分析肿瘤表面情况、生长方式、病变起源等因素对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为胃间质瘤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1月因胃间质瘤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内切除(切除组137例)或腹腔手术治疗(腹腔手术组164例)的301例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表面有无凹陷(肿瘤表面黏膜局部下陷深度>5 mm)、是否不规则(肿瘤表面表现为非半球形或非椭圆形)、有无溃疡,肿瘤部位、形状、病变起源、生长方式(腔生长或腔内外生长)、危险度分级(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肿瘤是否整块切除,手术时间、是否出血、禁食时间、留置胃管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切除组137例胃间质瘤患者中,行内黏膜剥离术85例(62.0%),黏膜挖除术9例(6.6%),全层切除术42例(30.7%),隧道法黏膜肿物切除术1例(0.7%)。切除组和腹腔手术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病变部位、肿瘤大小、危险度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胃间质瘤患者中分别有1、49、26、2例肿瘤表面有凹陷、溃疡、不规则,不同危险度分级肿瘤表面有无凹陷、是否不规则、有无溃疡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5,P=0.011)。切除组肿瘤完整切除率低于腹腔手术组[86.1%(118/137)比100.0%(164/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8,P<0.001),但切除组手术时间、禁食时间、留置胃管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腹腔手术组,且住院总费用低于腹腔手术组[分别为90.0 min(62.5 min,150.0 min)比119.5 min(80.0 min,154.2 min)、3 d(3 d,4 d)比5 d(4 d,7 d)、3 d(2 d,4 d)比4 d(2 d,6 d)、11 d(10 d,14 d)比16 d(12 d,20 d)、7 d(6 d,9 d)比9 d(7 d,11 d)、(38 211.6±10 221.0)元比(59 926.1±17 786.1)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46、-7.12、-4.44、-6.89、-5.92,t=-13.24;均P<0.05)。切除组术后腹痛和术后其他较重并发症(休克、呼吸衰竭、肺栓塞、胃轻瘫等)发生率均低于腹腔手术组[16.8%(23/137)比27.4%(45/164)、0.7%(1/137)比4.9%(8/1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84、Fisher确切概率法,P=0.028、0.043);两组术中出血,术后出血、发热、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切除组呈腔生长、起源于固有肌层病变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腹腔手术组[分别为19.5%(25/128)比32.6%(45/138)、12.6%(12/95)比31.4%(37/1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86、10.42,P=0.016、0.001)。切除组和腹腔手术组术后肿瘤复发率比较[0(0/137)比2.4%(4/1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129)。结论对于肿瘤最大径为2~5 cm的胃间质瘤,切除安全、有效,优于腹腔手术治疗,但对于肿瘤表面有凹陷、溃疡、不规则、呈腔内外生长倾向的病变建议选择腹腔手术

  • 标签: 胃间质瘤 内镜切除 腹腔镜 伊马替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纳米炭标记法在直肠癌腹腔手术前定位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经活检病理诊断为直肠癌拟行腹腔手术的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超声标记组(A组)、结肠标记组(B组)与无标记的对照组(C组)。记录下标记时染料漏渗率、不良反应情况,腹腔术中观察被标记的直肠浆膜黑染情况。记录术中寻找病灶时间、总手术时间、切除段长度、切缘距肿瘤距离、手术保肛率,比较术后病理结果。结果A组超声发现2例肿瘤肛侧可疑的壁扩散,扩散长度分别为0.42 cm和0.71 cm,显微观察扩散长度分别为0.36 cm和0.64 cm;B组病理检查发现1例肿瘤肛侧的壁扩散,显微观察扩散长度为0.53 cm;C组病理检查发现3例肿瘤肛侧的壁扩散,显微观察扩散长度分别为0.43 cm、0.36 cm和0.28 cm。被标记者术中均易在直肠浆膜面发现黑染标记点,B组3例腹膜表面和肠系膜存在散在斑点状黑染。3组间数据对比如下:(1)术中寻找病灶时间:A组、B组均明显小于C组[(1.29±0.87)min、(1.31±0.63)min比(15.3±10.50)min,P均<0.05];(2)总手术时间:A组、B组均明显小于C组[(176.12±27.64)min、(175.67±26.48)min比(198.65±38.67)min,P均<0.05];(3)段切除长度:A组、B组均明显小于C组[(11.81±5.76)cm、(12.31±3.94)cm比(15.24±4.12)cm,P均<0.05];(4)切缘距肿瘤距离:A组、B组均明显小于C组[(3.61±1.26)cm、(4.57±1.58)cm比(6.13±2.47)cm,P均<0.05];(5)A组、B组、C组保肛率分别为65.0%(13/20)、60.0%(12/20)、40.0%(8/2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标本切缘均未发现肿瘤细胞残留。结论在腹腔直肠癌术前,进行内纳米炭注射标记,可减少术中不必要的段切除、缩短手术时间。而超声引导纳米炭标记更能直接了解肿瘤有无向肛侧的壁扩散,为直肠癌肛侧手术切端的定位提供更精确的依据。

  • 标签: 直肠肿瘤 染色与标记 超声检查 纳米技术 腹腔镜
  • 简介:胃肠道的良性肿瘤常常在内检查时发现并行内切除,但是对于疑似恶变的胃肠道肿瘤,切除的风险较大,往往需要手术治疗[1-3]。传统的开腹手术创伤较大,患者往往不愿接受。腹腔自问世以来,

  • 标签: 胃肠道肿瘤 腹腔镜检查 内镜
  • 简介:摘要为了探讨帽状息肉病的临床、特征,并评价其内切除治疗效果,对2017年6月—2021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内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或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结直肠息肉切除治疗,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帽状息肉病的14例病例(共56枚息肉)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男8例,女6例;年龄14岁~74岁,其中<60岁7例,≥60岁7例;7例(50.0%)伴消化道症状;息肉多发4例,单发10例(71.4%);息肉位于直肠42枚(75.0%),乙状结肠13枚(23.2%),横结肠1枚;山田分型Ⅰ型44枚(78.6%),Ⅱ型3枚,Ⅲ型5枚,Ⅳ型4枚;息肉表面可见明显白色帽状覆盖物41枚(73.2%)、明显充血发红23枚,其中两者均可见8枚;2例行ESD治疗、12例行EMR治疗,均完全切除,均未出现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7例伴消化道症状者术后临床症状均获得缓解;11例(78.6%)随访期间完成复查,均未见息肉复发。由此可见,帽状息肉病无性别、年龄发病差异,息肉多单发,直肠及乙状结肠多见,形态以山田Ⅰ型为主,表面多有白色帽状覆盖物,患者可无明显消化道症状,切除治疗安全、有效。

  • 标签: 肠息肉 帽状息肉病 临床特征 内镜特征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黏膜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超声表现及治疗效果。方法纳入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内治疗的27例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超声表现、病理特征及治疗效果。结果27例患者的病变下表现为黏膜隆起,超声检查示病变长径(0.69±0.44)cm(0.32~2.00 cm),来源于黏膜下层14例(51.9%)、黏膜肌层8例(29.6%)、黏膜层5例(18.5%),诊断准确率92.0%。行内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6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21例,ESD术后出血发生率4.8%。术后病理为G1级20例(74.1%),G2级6例(22.2%),G3级伴淋巴管癌栓1例(3.7%)。术后随访3~36个月总生存率96.3%,对于局限于黏膜下层以内、无脉管浸润的G1、G2级神经内分泌瘤患者,EMR术后复发率较ESD高(33.3%比0,P=0.042);EMR与ESD术后出血、穿孔并发症及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可用于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术前诊断,对2 cm以内、黏膜下层以内、无脉管浸润的G1、G2级胃肠神经内分泌瘤ESD治疗复发率低于EMR。

  • 标签: 神经内分泌瘤 腔内超声检查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黏膜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