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护理应用袋鼠式护理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6-2021.6我院出生的新生儿80例,科学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和袋鼠式护理,研究了解新生儿母乳喂养情况、神经行为评分情况和身体发育状态。结果:观察组新生儿成功进行首次母乳喂养的有38例,占本组人数的95.00%,明显比对照组的67.50%高;观察组护理前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与对照组评分差异不大;观察组护理后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高;观察组各项指标数据偏大,新生儿的体格发育较好,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袋鼠式护理使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有更高的神经行为评分,帮助促进身体体格发育,增加临床首次母乳喂养成功概率,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行为测定指导下临床干预措施对新生儿发育监测、临床预后影响。方法:纳入收治窒息新生儿79例为研究对象,行对比性临床研究(2021.08~2023.11),经随机分组后,于患儿对症治疗期间予以参照组(39例)常规护理,予以研究组(40例)基于早期行为神经测定的护理干预。比较患儿治疗期间新生儿神经行为测评评分(NBNA),护理前后体格发育指标组间差异。结果:相较参照组,研究组护理后NBNA分量表评分及身长、头围增长速度,体质量日增长速度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窒息临床治疗期间基于早期行为神经测定的护理干预配合,可实现对患儿病程期间脑功能异常风险的早期干预评估,辅助促进患儿病症转归,维持良好体格发育,效果确切。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优质护理在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及入睡时间中的影响。方法:分析样本共计80例,均选自于2022年12月-2023年12月期间在我院出生新生儿,依据出生先后顺序将所有新生儿均分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对照组)及优质护理(观察组),记录各组新生儿干预后相关数据指标,采纳统计学系统(SPSS)辅助完成分析验检,对比观察结果差异。结果:护理前两组入睡时间数据、神经功能发育数据无明显差异,护理后观察组各项数据均优于对照组,且家属满意度数据呈现较高数值,组间P值对比达到﹤0.05标准。结论:优质护理能够改善新生儿入睡时间,促进新生儿神经功能发育,应用意义明显,值得临床借鉴。
简介:目的:研究早期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分成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早期干预,比较两组新生儿的干预前后的发育量表评分(大动作、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社交行为)。结果:干预前,两组新生儿的大动作、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社交行为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新生儿的上述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通过早期干预,可以有效改善其神经行为发育能力,影响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研究袋鼠式护理对新生儿神经行为、体格发育和母乳喂养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在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院内收治的新生儿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袋鼠式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行为指标(行为能力、先天反射、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一般反应)、体格发育指标(体质量增长差值、身长增长差值、头尾增长差值)、母乳喂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行为能力、先天反射、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一般反应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体质量增长差值、身长增长差值、头尾增长差值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采用袋鼠式护理,可提升其神经行为、体格发育、母乳喂养率,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秀丽隐杆线虫肌肉表达物3 (caenorhabditis elegans muscle excess, Mex3c)基因敲除对胚胎神经管发育及其线粒体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鉴定小鼠基因型,根据鉴定结果将雌鼠分为Mex3c+/+(WT组)与Mex3c-/-(KO组),按随机数字表法每组选取10只,另选鉴定好的Mex3c+/+雄鼠10只用于繁殖,获取第14. 5 d胚胎。HE染色观察胚胎神经管的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estin蛋白表达水平;透射电镜观察胚胎神经管及其线粒体的超微结构,JC-1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荧光素酶法测定线粒体ATP含量;Tunel染色检测胚胎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Bax、Bcl-2蛋白表达。测定的线粒体膜电位、ATP含量、nestin蛋白、Bax蛋白、Bcl-2蛋白、tunel阳性细胞数均符合正态分布,进行两样本t检验。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与WT组相比,KO组胚胎神经管的神经细胞密度较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WT组及KO组nestin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6. 40±0. 61和11. 84±0. 6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1);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WT组及KO组nestin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 84± 0. 35和0. 65±0. 2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透射电镜下可见两组神经管中神经元细胞突触前、后膜均清晰,但KO组突触间隙消失有一定程度融合,神经管发育具有明显的缺陷;而KO组胚胎神经管线粒体水肿,线粒体嵴断裂、模糊甚至消失。JC-1荧光探针检测结果显示,KO组线粒体膜电位为32 939. 00±1173. 35较WT组的45 133. 67±3799. 31下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ATP含量检测显示,KO组(0. 48±0. 35 )µmol/L较WT组(0. 65±0. 36)µmol/L下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Tunel染色结果显示,KO组tunel阳性细胞数(88. 33±14. 57)个比WT组(46. 67±6. 80)个明显增多,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蛋白质印迹法检测Bax/Bcl-2比值结果显示,KO组1. 44±0. 12高于WT组0. 90±0. 4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结论Mex3c基因敲除会引起小鼠胚胎神经管发育障碍及线粒体凋亡增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ammersmith婴儿神经学检查(HINE)对高危儿粗大运动发育结局的预测效度。方法选取在矫正3、6、9、12月龄均完成HINE和Gesell发育诊断量表(GDS)评估的高危儿207例,根据矫正12月龄时其粗大运动发育结局将其分为发育正常组和发育迟缓组,以2组患儿各随访月龄HINE总分差异确定区分效度;计算各随访月龄HINE总分与GDS粗大运动发育商的Spearman系数(rs),并分析二者的同时效度;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各随访月龄HINE预测矫正12月龄时粗大运动发育迟缓的总分临界值,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以评价其预测效度。结果各随访月龄粗大运动发育迟缓组HINE总分均低于发育正常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HINE总分与GDS粗大运动发育商的同时效度在矫正6月龄时最高,9、12月龄时次之,3月龄时相对最低(rs值分别为0.751、0.681、0.680、0.549,P<0.001)。HINE预测矫正12月龄时粗大运动发育迟缓的总分临界值分别为60、67、71、71分;AUC分别为0.884、0.924、0.897、0.905;敏感度分别为0.932、0.886、0.773、0.659;特异度分别为0.712、0.841、0.822、0.920(P<0.001)。结论HINE对高危儿出生后第1年粗大运动发育迟缓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其总分临界值可作为高危儿神经运动发育结局的辅助诊断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袋鼠式护理(KMC)对新生儿神经行为、体格发育及母乳喂养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2月-2018年10月正常分娩80例新生儿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0例新生儿,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袋鼠式护理(KMC),在新生儿出生4天和出生后30天对比其神经行为,出生时与出生后30天对比新生儿体格发育情况与首次喂养母乳情况。结果:两组新生儿出生后30天神经行为评分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出生后30天实验组新生儿体重与身高均高于对照组,首次母乳喂养成功得分实验组均大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袋鼠式护理(KMC)能够快速促进新生儿身体发育,提升母乳喂养率,提升新生儿神经行为,具有较高临床推广意义。
简介:目的:研究微小RNA-1(miR-1)在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对神经嵴的影响。方法:通过显微注射miR-1反义核苷酸(MO)抑制miR-1的功能,在胚胎发育96h时,观察下颌骨的发育,软骨染色观察颅面部软骨的发育状况。TUNEL和磷酸化组蛋白H3(pH3)免疫荧光观察神经嵴细胞的凋亡和增殖。结果:在miR-1被敲低后,下颌发育不足,软骨染色显示下颌骨和舌骨形态结构异常。神经嵴细胞的凋亡异常增多,增殖能力降低。结论:miR-1参与调节了颅面部神经嵴细胞的发育,miR-1对于神经嵴细胞的活性具有调控作用,导致颅面部发育过程中神经嵴来源的下颌骨发育缺陷。
简介:[ 摘要 ] 目的: 分析袋鼠式护理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神经发育的疗效。 方法: 此次研究抽选 2017 年 12 月 ~2018 年 12 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 72 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实行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探究组( n=36 例)和对照组( n=36 例),两组患儿均给予相同的治疗,同时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探究组在此基础上实行袋鼠式护理。对两组患儿护理后神经系统损伤情况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 探究组患儿的神经系统损伤率( 8.33% ) 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的神经系统损伤率( 30.56% ) , P < 0.05 。 结论: 对于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来说,在治疗期间给予其袋鼠式护理模式效果较好,可有效降低对其神经系统的损伤,促进其神经发育,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实行应用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GB对体外培养的胚鼠脊髓神经元存活和生长发育的作用。方法胚胎大鼠脊髓神经细胞原代培养,相差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和显微测量,观察GB对神经元存活和生长发育的作用。对培养7d细胞行NSE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GB对NSE染色阳性神经元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GB及NGF能够促进体外培养胚胎大鼠脊髓神经细胞及NSE染色阳性神经元的存活,促进其细胞及突起的生长。其促进脊髓神经细胞的存活、胞体及突起发育的作用与NGF一致,而其促进神经突起分化与生长的作用强于NGF。结论NGF和GB能促进培养大鼠发育期脊髓神经元存活、分化和生长,并且表现出各自作用的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