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西方思想史的演进中,霍布斯和洛克开创的政治个人主义曾经是近代政治哲学的重大成就,并成为近现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卢梭的重要性在于,他率先发动了对政治个人主义的批判,提倡重建社会普遍性的伦理原则,以此重新唤醒人们对共同体和公共精神的重视。马克深受卢梭的影响,对政治个人主义及奠基其上的资本主义积累原则展开了双重批判,提出通过“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联合”来实现个人与社会共同体在更高水平上的统一。马克把卢梭的普遍性形式落到了实处。

  • 标签: 个人 社会 卢梭 马克思
  • 简介:马克工资理论是马克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内容,该理论在揭示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的本质及其变动趋势的同时,阐述了消除社会两极分化,实现人的平等、自由与全面发展的无产阶级立场和基本观点。马克工资理论所体现的人文追求与历史超越性,对于指导我国当前工资制度完善与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工资理论 内涵 方法论 指导意义
  • 简介:本文提出人类正生活在一个神经意识形态时代的观点。马克主义的一种观点是强调异化造成了人的非人化,从而将一线希望寄存于人性或使用价值中;另一种观点则对此表示质疑,同时利用神经科学来解读人性,鉴于神经科学有能力恢复自然的和谐,从而可能真正找出人类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笔者将后一种思想称为神经—马克主义。

  • 标签: 谱系障碍 新马克思主义 灵魂国家
  • 简介:国外马克主义自20世纪80年代前后进入中国,对其研究已成为当今中国哲学和社会科学最为繁荣的领域,具体表现在:对国外马克主义历史的研究特别繁荣;研究紧跟最新发展,日益贴近前沿;研究机构日益壮大,特色越趋明显;中国开始成为国际交流的中心。国外马克主义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重马克主义正统性的奠基阶段;以哲学本体论和方法论的不同理解为核心的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分化阶段;1968年之后进入多元发展阶段,以各种新社会运动为基础,出现了诸如生态学马克主义、女性主义马克主义、后马克主义、族性马克主义、后殖民理论、世界体系论等各种思潮,进一步释放了马克主义的理论和政治潜能。

  • 标签: 国外马克思主义 历史 20世纪80年代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现状 中国哲学
  • 简介:新马克主义城市学派的空间美学研究普遍流露出浓厚的现象学情调,其具体的演绎路径呈现为马克与海德格尔的内在结合。"空间转向"是一种取径存在主义现象学的空间本体论重构,以"地方"的再建构为中心,空间论者重塑了一种全新的激进文化地理学。

  • 标签: 空间转向 马克思 海德格尔 地方
  • 简介:观照中国马克主义发展史,中国马克主义主要形成了哲学思维范式、理论实践互动转化范式、学术研究范式、学科建设范式、理论发展范式等范式运行形态。蕴含多维运行形态的中国马克主义科学范式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理论整体、实践整体和方法论体系,形成了形式差异、职能不同、意义互补、指向同一的历史逻辑关系。中国马克主义的多维范式运行形态既反映了马克主义中国化的思维模式和实践逻辑,又反映了马克主义针对各国革命问题的科学张力。

  • 标签: 中国马克思主义 科学范式 运行形态
  • 简介:首先从马克企业和工资市场定位理论出发,构建社会总消费需求模型。然后在马克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平衡理论的基础上,构建消费对生产资料需求或投资需求的传递效应模型;并建立投资的倍加效应模型和投资的周期与增长统一模型,建立社会投资需求模型。最后,由社会消费需求模型和社会投资需求模型,建立社会总需求模型;由此可以说明国民收入决定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在此基础上,从马克价值、价格和货币理论出发,构建价格总水平上涨(inflation)模型。所有这些模型构成了一个系统的宏观经济模型,为解决我国经济建设中的现实问题提供了研究和决策的数理分析基础,推进了当代中国马克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设。

  • 标签: 马克思 宏观经济 数理模型
  • 简介:马克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决定了马克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主义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就是因为它能够与时俱进地回应时代的新挑战,解答实践中的新问题。因此,只有把坚持和发展马克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才能使马克主义永葆生机与活力。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与时俱进 理论品质 坚持和发展 生命力
  • 简介:以'马克主义与人类发展'为主题的首届世界马克主义大会10月10日至11日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世界近20个国家的400多名马克主义研究者和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受邀参加,受邀前来的世界知名学者有40多位,包括埃及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明、耶鲁大学教授约翰·罗默等。在两天会期里,有7位学者发表了主旨演讲,举办了8场分论坛和3个专场对话,140多位国内外马克主义研究者在论坛发言。

  • 标签: 世界马克思主义 大会召开 马克思主义大会
  • 简介:黑格尔在哲学中将自由理解为精神的本质,理解为思维内部主体与实体的同一。因此,在他看来,哲学只要通过一种真理的教化过程就可以使自由实现。与此不同,马克哲学则还原了自由的现实意义,认为人的自由解放只有通过改变世界才能够实现。而这也就要求哲学摆脱其原有的理论样式,成为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尽管马克在哲学与自由的关系问题上超越了黑格尔,但他们二人都自觉地保持着哲学与自由的直接关联。就这一点而言,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有助于哲学的自由关切的实现。

  • 标签: 哲学 自由 黑格尔 马克思
  • 简介:<正>马克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且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无疑是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重大的历史事件。马克主义在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社会实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中国化"过程中,既结出了丰硕的理论果实,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饱尝了被误读、曲解、教条化对待甚至被非议和责难的痛苦和挫折。总结马克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教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西方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中国传统哲学
  • 简介:本文通过研究和阐发马克主义关于人类几种基本活动类型的划分,以及对不同活动类型主要特征的分析,来寻找和确定审美—艺术活动所处的位置。人对世界的掌握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一是物质实践掌握,如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等;一是精神掌握,如科学认识活动,哲学活动等;一是精神实践掌握,如宗教、道德活动,审美活动等等。由此可以确立马克主义美学的这样一个基本观念,即艺术主要不是属于对于世界的"精神掌握",而是属于"精神实践掌握",如此划定艺术的位置并进而把握艺术的本质特性,庶几近之。

  • 标签: 物质实践掌握 精神掌握 精神实践掌握 审美活动 艺术位置
  • 简介:吉登斯通过对马克、涂尔干和韦伯的资本主义理论的反思性批判,重新确定了社会理论的历史叙事,并认识到“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盟”是马克思理论研究最具魅力和当代价值的地方。虽然吉登斯后来选择了和马克一样的创新道路,但他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盟”存在不少缺陷,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理论成果的持久影响力。吉登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具有相当坚实的实践基础,同时也吸收了同时代许多马克主义者的研究成果,不过,由于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这种批判存在若干过犹不及、似是而非之处。

  • 标签: 吉登斯 马克思 历史唯物主义 “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盟”
  • 简介:本文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主义围绕实践概念进行的讨论作了梳理,认为卢卡奇等通过对劳动、意志、日常生活、批判、兴趣、交往行动、个体实践等的阐释为实践概念注入了新的思想文化元素,为全面深入地理解马克主义实践本体论提供了丰富的资养。认为在构成实践的各种元素中,劳动是最基本的,但只有和繁衍结合在一起,才可能构成人与自然的原初关系,实现从生物人到现代人的过渡。马克主义哲学本体论是马克、恩格斯表述过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与人自身的生产,即"生命的生产",它回答了作为始源或基元的日常生活的基本结构、生产活动的基本模式以及人类发展的基本驱动力问题。认为美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与自然的统一,即人的救赎,历史上有关经验之美与超验之美的讨论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马克主义实践本体论的确立为合理地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哲学基础。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实践本体论 美学
  • 简介:引言世界历史的进展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类在感受到一次又一次跃进的同时,也间或会遭受到跃退的困扰。1917年爆发的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这是人类历史上的’惊人一跃。然而,时隔70余载,这一强大的社会主义大厦轰然倒塌,人们在感叹唏嘘的同时,不得不承认跃退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毁灭性打击。在苏联,首先跃退的不是外在的政治制度,而是人们内在的信仰,信仰的震荡会导致国家政治的震荡。我们纵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这一跃一退,不禁要思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信仰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制度 世界历史 人类历史
  • 简介:布尔什维主义的起源不应从马克主义当中去寻找,即使没有马克主义俄国也会产生和出现布尔什维主义运动,只不过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和旗帜来进行。布尔什维主义并不是非民主国家的原因,而是非民主国家的结果,其产生根源于俄国社会发展的落后实际,是俄国社会历史与现实的复杂形势使然。作为20世纪马克主义的表现形态之一,苏联马克主义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和无根据的,但它与马克的思想观点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布尔什维主义 民主 专政 现代化
  • 简介:中国模式是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论总结与概括。马克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理解中国模式的一把钥匙。中国发展道路本身的客观存在性决定了中国模式及其内涵的客观存在性。但中国发展道路的高度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动态性,又决定了我们要用发展的和普遍联系的观点,运用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及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对待中国模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认识中国发展道路的本质和规律,并将其概念化为'中国模式'。因此,中国模式的形成、发展及不断完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中国模式才能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的发展模式。

  • 标签: 中国模式 马克思主义 价值判断
  • 简介:当下国外的马克主义思潮、流派从整体上仍处于一定的热潮当中,学派涌现,学者辈出。中国化马克主义的迅速发展及其与世界马克主义研究相互借鉴和交流的迫切愿望加速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世界马克主义大会的召开,助推我国对世界范围内马克主义理论研究进展的关注,表明了'国外马克主义研究'学科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较强的发展态势。深化国外马克主义研究,站稳学科立场,保持清晰的学科边界意识,是进行国外马克主义研究最为基本的前提性问题。

  • 标签: 国外马克思主义 基本立场 学科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