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徐梅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技术学
- 创建时间:2011-12-22
-
出处:《学习方法报》 2011年第47期
-
机构:在我们上课时肯定出现过这样的情形:教师提问后,一位学生在发表着自己的见解,很多同学觉得与自己的意见不合,并没有耐性地听别人讲完就会举手,甚至会去抢着说,虽然表面上可能很活,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教学效果。再如,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一下子教室里热闹起来了,看上去学生们在热烈地讨论着,可把镜头对准某些小组,却看见小组中的成员一碰头,就各自叽叽喳喳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完,然后就迅速地端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可别人的想法根本就没有听见。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热热闹闹,可小组讨论的实际效果却值得怀疑。
-
作者:
郑彩芝赵玉英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技术学
- 创建时间:2011-12-22
-
出处:《学习方法报》 2011年第49期
-
机构:多年来,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上习惯于“满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象;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与一个个互为联系的知识点,肢解地支离破碎。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一言堂,是教师的独白,是一对多的单一交流,而忽视了其他几种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