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4 个结果
  • 简介:中国新诗肇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当时以全面颠覆传统为己任,高呼"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样做,就怎样做。"(胡适)。它的伟大贡献在于语言与诗体的大解放,对于反映和表现生活与思想感情的丰富复杂性有着传统诗词无法比拟的"随意"之优越性。但也因为"随意"的泛滥,使它的诗形(体式)严重散文化,使它的诗风(语言)直白浅露普遍,使它的诗质(情感体验)善恶共舞。

  • 标签: 传统诗词 中国新诗 散文化 诗形 诗质 德林
  • 简介:杜甫的五绝句约为30首。在他现存的1450余首中所占的比例是较少的,在他的各体诗歌中也是居于末位的。不过其特色和成就,当为我们所称道。

  • 标签: 五言绝句 杜甫 笺释 诗歌
  • 简介:作品被搬上银幕的并不多,其中以《红高粱》(1987)、《暖》(2003)和《幸福时光》(2000)最为有名。这三部影片选材视角独特,均以底层人物的生活场景作为描写对象,当普通民众在面对爱情与生存、前途,乃至人性的较量时,他们会做出怎样艰难的抉择,或抗争,或背叛,也有可能会是欺骗。无论是莫,还是张艺谋,他们都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传递对社会个体的人文关怀。

  • 标签: 莫言 爱情 抉择
  • 简介:一种诗体的形式主要体现在节奏上,韵在其次。节奏又主要体现在一行(句)诗上,即一行诗中一定数目的节奏单位的反复就造成这一行诗的节奏。若干行诗的节奏则造成一节诗或一首诗的节奏。一行诗的节奏形式叫行式,它包括一定数目的节奏单位的反复形式以及这种节奏单位的一定的构成形式。西方诗歌分行,所以就其节奏形式看一般都有自己的行式。汉语现代诗歌学习西方诗歌,也分行,

  • 标签: 汉语诗歌 节奏形式 《诗经》 诗体 现代诗歌 分行
  • 简介:自由思想既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敏感话题,还是一种思想方法,“指运用理解力,致力于弄清任何命题的含义,探究支持或反对该命题的证据的性质,并根据证据的强大或不足来对命题进行判断”。科林斯还特别强调,自由思想的实质是不惟信宗教、权力,个人有自主的理性思考追求真理的能力和权利。

  • 标签: 自由思想 新文学 传统 莫言 鲁迅 胡适
  • 简介:体的问题是最为本质也是最高层次的问题,将前人所总结的五诗体的特征给予客观总结,树立五诗的标准,再将汉魏全部五诗作放到“体”的视角下验证,其产生时代的归属一目了然;体拥有作为自身独立生命的连续性、自律性、排他性,两汉五诗偶然出现,并不具备五诗之为本体的连续性,只能是起源而非成立。

  • 标签: 汉魏 五言诗体
  • 简介:2014年12月7日,应澳门大学邀请,澳门大学荣誉博士、2012年诺贝尔奖得主莫于澳大新校园大学会常任“汉语文学的成就与时途”论坛的主讲嘉宾,给观众来了一场精彩的文学盛宴。

  • 标签: 汉语文学 澳门大学 成就 莫言 诺贝尔奖
  • 简介:明末清初以来,编选同代诗歌总集颇为风行.然遭禁之后,众多总集散落不全,难睹全貌,诚为憾事.近年来,尽管四库禁毁、未刊等系列丛书以及学者之著述已多有辑佚,仍有部分诗歌总集因存本极少而学者难识.兹将经眼之六种稀见顺康间诗总集,按照刊刻时间顺序,依次辑录其选者、著录、版本、馆藏和序跋等信息,并略作按语简评,以飨学界同人.

  • 标签: 清诗 总集 序跋 辑佚
  • 简介:李瑞(1867—1920)字仲麟,号梅庵、梅痴、阿梅,晚号清道人、玉梅花庵主,戏号李百蟹,江西临川温圳人(今属进贤县),是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美术家和书法家,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奠基人和改革者。李瑞五十四年的短暂生命历程中,在诗、书、画三个方面都有杰出的表现,尤精书法,绘

  • 标签: 李瑞清 艺术教育思想 教育救国 传统哲学 以人为本 理论与实践
  • 简介:本文选刊评论家夏志清和夏济安之间的书信16封。这些书信写于1950年至1951年之间,夏志在美国读书,夏济安在台湾教书。兄弟俩就两地的生活、青春期情感及文学追求进行私密的沟通。

  • 标签: 夏志清 夏济安 书信 1950年代.
  • 简介:<正>春节闲暇之时,我读了不少中外名著,以此来给自己"充电"。然而,中国的名著也好,外国的名著也好,这些相对于宝应来说,都属于"舶来品"。而当我翻看徐汝清新近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的文学作品集《情系荷乡》,却使我豁然开朗,精神为之一振。因为这本书是地地道道地"土产品"。

  • 标签: 汝清 闲暇之时 文学作品 中外名著 宝应 小说选
  • 简介:是李一的新作,2004年1月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李一是当代文坛中致力于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家.他的笔下,没有霓虹灯诡秘的睒眼,没有香车宝马的豪奢,也没有达官富贾的气派不凡.乡村寂寞的花草在语言的世界里摇曳,潺潺的溪流在他的笔端不断地流淌,父老乡亲们的苦乐悲欢更使他魂牵梦绕.以"好人被告"点明了中国农民距社会思想意识的现代化尚有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反映了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困境,曾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的独到之处在于它通过描绘农民在解放后几十年间经历的数次土地的得与失,探寻了造成农民贫困落后的诸多原因,并展示了广大农民的最终命运走向,为我们留下了他们步步血泪的履痕,发人深思.

  • 标签: 李一清 《农民》 小说 人物形象 乡土意识
  • 简介:继不久前在台北出版《台湾当代新诗史》后,古远最近叉由香港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香港当代新诗史》。该书描述了1950年代至2007年香港新诗所走过的复杂而曲折的道路,对从舒巷城到林幸谦近50位诗人作品一一加以评述。这当中既有按十年为一期的新诗发展描述,也包括诗歌思潮史、诗论史、论争史、诗刊出版史等。该书的着力点不仅在于总结香港新诗发展的经验与教训,而且还力图融合“本土”与“南来”,在史的基础上确立一套建构香港新诗史的话语。著者将香港当代新诗分成三大板块:“本土”、“南来”、“外来”。在作者看来,这三大诗群各有其独特贡献,但又存在着自己的盲点。

  • 标签: 人民出版社 新诗史 古远清 香港 50年代 林幸谦
  • 简介:大约十年前,我曾想编一本名为《知堂两梦抄》的选集,企图通过周作人反复提及的“三盏灯火”“两个梦想”和“一桩心愿”,梳理出其思想中隐含的一条独特思想路线。这条路线自上古的大禹和稷肇端,中间填充周作人选择的孔子、颜回、墨子的部分思想,由其所谓的“中国思想界之三盏灯火”——汉之王充、明之李贽、之俞正燮——发扬,突出强调“疾虚妄,爱真实”的一面。在周作人看来,这是一个对中国思想及现实有益,却两三千年隐而不彰的传统。构想本有实现的机会,但出于各种原因错过了。不过书有自己的命运,去年偶然谈起这本想象中的书,有朋友表示兴趣,也就终于有了出版的可能,前两天校样已经拿到手上。

  • 标签: 《清庙》 文王 中国思想 周作人 思想路线 思想界
  • 简介:本文选择中国现代知识精英里的留日、留德、留美三个不同群体的代表人物,分析其对尼采的接受,凸显由于留学背景的国别差异导致的文化接受路径的基本区分,同时也进一步凸显个体之主体接受的立场选择对于文化影响之重要性。而尼采东渐三道路径的揭出,对于我们理解德国资源进入现代中国的多元状况有所助益,同时也适当显现文化思想输入的政治社会语境,使之呈现某种程度的交融。作为具有强烈可操作性与接受性的尼采思想,确实也在政治社会层面产生强烈的语境功用乃至反作用。

  • 标签: 尼采 现代中国 酒神精神 权力意志
  • 简介:进入新世纪后,尤其近十年来,诗总集研究摆脱了长期冷落的处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具体表现为:成果数量激增,研究范围大幅扩张,研究路数广泛开拓,研究深广度显著提升。同时还形成一系列热门领域,单种总集以《粤风》《诗别裁集》等最受瞩目,总集类型以全国性综合选本与地方类诗总集受关注较多,研究取向以文献研究、选本研究、诗学研究、区域文学研究等方面的成果最为丰硕。不过,近十年来诗总集研究虽已步入兴盛阶段,但存在的问题也依旧显著,最突出的就是文献清理仍显薄弱以及研究工作不平衡。这种现状正预示着它广阔的开拓空间。

  • 标签: 清诗总集 发展 热点 问题
  • 简介:任华的诗《寄杜拾遗》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与我们文学史描述不一样的杜甫。杜甫拥有不凡的才气与豪情,他的诗风怪异奇特,行为狂歌醉卧,性情仗义直言,在长安就拥有盛名。这些特点有助于纠正以往我们对杜甫的很多成见,是可信服的亲历者的旁证。这对于了解杜甫的狂性格也具有难能可贵的见证意义和价值。通过任华《寄杜拾遗》这首诗和杜诗的自述,可见杜甫沉郁顿挫背后还有狂的一面。我们应该回到盛唐的现场,复原杜甫的狂,让杜甫的形象丰满起来,鲜活起来。

  • 标签: 任华 寄杜拾遗 杜甫 清狂 性格
  • 简介:冯梦龙(1574年-1646年),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同其兄画家冯梦桂、其弟诗人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最有名的作品为《古今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醒世恒言》,合称“三”),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

  • 标签: 白话短篇小说 “三言” 冯梦龙 征文启事 征文大赛 《古今小说》
  • 简介: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中国学界对于其作品与翻译的关系予以了关注,发表了不少的观点。有的认为,再忠实的翻译也是对原著的一种改写,凭翻译将诺贝尔奖授予莫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盲目性;有的认为,莫的作品之所以获奖,在很大程度是靠了“美化”的译文;也有的认为,翻译是莫作品产生世界影响的必经之路,原作与翻译之间呈现的是互动的关系。带着相关的疑问,笔者就莫作品的翻译及其引发的争论请教了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

  • 标签: 中国翻译协会 莫言 作品 许钧 创作 诺贝尔文学奖
  • 简介:《蛙》主要讲述的是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生。姑姑的父亲是八路军的军医,在胶东一带名气很大。大爷爷牺牲后,姑姑继承衣钵,进了卫生院,16岁毕业,开始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姑姑性情泼辣,嫉恶如仇,对荒唐的旧式接生法大力批驳,很快职代了“老娘婆”们在妇女们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个又一个婴儿。姑姑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乡,可丧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东北乡。姑姑一面行医,一面带领着自己的徒弟们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

  • 标签: 计划生育政策 长篇 莫言 乡村医生 八路军 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