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中国新电影"的概念,相比长期以来使用的"第五代",更能准确地指代同一时期的电影艺术运动。重拾并反思"中国新电影"的命名方式与历史价值,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当下对这一运动的批评话语缺失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对电影本体的再认识、对自我主体性的再审视过程,进而能够有效地将"中国新电影"的艺术实践纳入到中国电影学派的历史建构之中。
简介:乡土电影与城市电影一样,一直是中国电影传统深远的一脉.①1979年以来乡土电影辉煌过,在创作上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许多作品是这一时期整个中国电影的佼佼者,成为电影发展中的独特风景,这是值得探讨研究的社会文化现象.本文所指的"乡土电影"的含义很宽泛,包容着以乡村生活为背景的影片,不仅包括常提的"农村题材",也包括那些表现历史中乡土社会生活的影片.
简介: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展会已成为企业走出地方,走向全国.奔赴世界的平台。会展经济的勃兴为传媒提供了丰富的新闻资源。如何做好会展新闻,已成为传媒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简介:“舞台美术”是指舞台综合艺术中除演员自身造型因素以外的所有视觉和音响听觉形象,即空间造型艺术的总称。它是舞台艺术的组成部分的一个中支系,包含化妆、服装、道具、布景、装置、灯光、音响效果等子项,它既有戏剧因素,以其艺术规律而存在,又有美术因素,同其造型美学而发展;既有综合美术、雕塑、装饰等造型章法,又综合电子、电气、光学、机械等科技工艺,是跨越艺术与科学的边缘学科。
简介:1992年,英国著名女导演萨莉·波特(SallyPotter)将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Woolf)写于1928年的小说《奥兰多》(Orlando,1992)改编成同名电影搬上银幕。这部电影以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了60多年前的文学作品,并结合前卫电影的实验手法与90年代性别政治议题,
简介:近年来,《金婚》、《媳妇的美好时代》、《幸福来敲门》等一系列家庭伦理剧的热播,不仅创下收视佳绩,也给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提供了形象、生动的伦理学解读范本,堪称当代中国人的幸福实践。这些作品或以中国现当代历史为大背景,或以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工作生活的根本转型为依托,
简介:从《百变马丁》到《大耳朵图图》,再到热播的《猪猪侠》系列,国产动画在经济效益上得到了明显的突破,其背后所蕴含的电视动画制作水准也在逐步提升。《猪猪侠》系列动画作品从儿童视角出发,以极具辨识度的造型设计,以及紧跟热点、不断推陈出新的主题内容,加上叙事结构与节奏的不断优化,与儿童认知具有极高的契合性,一举成为当下动画产业中的佼佼者。本文以《猪猪侠》为例,探究国产电视动画的表现形式与儿童认知的契合性,进而为动画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参考。
简介:引言精神分析学派是19世纪末由弗洛伊德创立的不同于当时其他心理学流派的异军。精神分析学与当时的其他心理学派不同的是,它不是产生于实验室而是用于治疗精神病患者,研究的范围是传统的心理学所忽略的心理变态,通过临床观察的方
简介:地域性电视剧以生动活泼、贴近本土等特点,深受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为全国各省市地方频道所偏爱。但是,地域性电视剧受资金投入、演员等人才因素制约,其质量和收视率还是得不到如期的发展与提高。
简介:本文回顾了欧美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中有关情节剧"文本协商"理论及当代学者对中国30年代情节剧的研究,并由此提出积极阅读20世纪30年代情节剧及其中女性角色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女性主义情节剧的批评方法认为研究者应该找到电影文本中的异质性声音。鉴于此,笔者认为20世纪30年代电影文本中的女性角色可能是各种意识形态力量协商的结果,这种协商使得女性角色呈现出多元的意涵。
简介:<正>专业舞台灯光设备控制技术的发展从15世纪欧洲宫廷及贵族欣赏节目演出开始,到后来伴随电力的发明产生焕然一新的变化。舞台灯光控制技术经历了原始控制技术阶段、模拟控制技术阶段、数字化技术控制阶段、以及智能化网络化控制阶段。清代后期,宫中和民间都在演出"灯彩戏"。光绪十年(1884)慈禧寿诞时,一次演出就用去蜡烛448枝,而民间演出的《牛郎织女》也用了许多喜鹊灯。辛亥革命后,中国剧场一般使用汽灯或电灯照明。从1933年上
简介:网络动画在当今的网络信息时代已经占据了一定的文化和经济市场,无论是企业商机还是文化人传媒,应用网络动画的宣传作用其前景是非常广大的。它由最初的艺术形式到娱乐小品,最终在两者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并提升它的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相信随着科技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动画在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经济市场中都将继续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简介:电视科普节目是面向大众传播科普知识的重要平台,面对日新月益的数字技术,其创作内容和传播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动画是当下深受大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将其应用于电视科普节目中,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纯抽象的科学内容变得通俗易懂,更利于有效传播。本文将结合具体的电视科普节目案例,分析当前动画在电视科普节目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发展趋势,对采用动画进行电视科普节目创作的方式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提高电视科普节目的制作质量,更好地为科普教育服务。
简介:
简介:电视,作为当今世界一种普及率最高,受众最广泛,传播最迅捷的电子媒介,最显著的特点表现在节目的制作上,就是受众的普遍性和平民意识。因此可以说无论哪一种电视节目体裁都离不开一个原则,即贴近性原则。新闻节目如此,科技节目如此,文艺节目尤其是文艺晚会更该如此。
简介:最近十年3D电影再度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话题。关于3D电影的学术研究常常集中在技术革新,却忽略了电影形式与内容的关系。3D电影的美学和叙事范式中最值得注意的问题之一是立体的电影凝视,从原初的眼球刺激到种族凝视与叙事空间的探索,我们可以沿着这些脉络去发现立体凝视如何建构一个个世界,而这些世界也为这种凝视而存在。
简介:2015年,青年纪录片导演约翰·马卢夫(JohnMaloof)及其奥斯卡提名作品《寻找薇薇安·迈尔》为新媒体时代纪录片叙事风格的发展演进提供了绝佳研究范本:片中由导演/制片人/事件亲历者约翰·马卢夫亲自出镜,以"第一人称"方式讲述故事,在表现形式、叙事主客体关系、新媒体时代的纪录片观念等方面值得深入探析。
简介:<正>在大学英语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英语学科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英语学科的教学也应该勇敢的冲破禁锢,以生动形象、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供知识,将课文内容相关的影视作品应用于英语教学,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的可行之路。一、引入英语原版电影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优势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从听觉获取的知识能够记忆15%,而3天的遗忘率高达80%;从视觉获取的知识能够记忆25%,3天遗忘率为50%;如果同时使用听觉与视觉两种感官获取信息,
简介:影视广告中人称的表现手法主要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复合人称四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其镜头的叙事风格各不相同,应根据不同主题的特点采取相适应的人称表现手法。
简介:特效,是特殊效果的简称,在目前一般是指数字特效技术。数字特效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软件来表现各种场面或场景、人物的变形以及动物的拟人化动作等数字应用技术。按照不同特效生成方式的差异,可以将其划分为3种类型:后期特效软件处理技术、计算机图形技术及数字影像合成。由于影视作品的差异,往往对特效的要求也不同,所以后期特效制作人员在专业软件选择时应以适合影视作品要求和适合自身工作特点为依据。
重返中国新电影运动 建构中国电影学派的一次历史性考察
乡土电影中的现代性表达——简论1979年以来乡土电影的民间形态的影像言说
会展新闻的深度广度和带动性张力——以《深视新闻》高交会报道为例
试议折衷手法在舞美中的应用
双性同体:女性主义自我探索的理想之路—解析女性主义电影《美丽佳人奥兰多》
从苦情叙事到幸福叙事——家庭伦理叙事变化与现代性实践关系的文化分析
电视动画的表现形式与儿童认知的契合性——以动画片《猪猪侠》系列为例
探索音乐中的“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音乐的相关性
电视剧地域性特色与频道核心竞争力——浅析电视系列剧《七十二家房东》
为什么要寻找异质性:从“文本协商”看中国30年代的女性情节剧
舞台灯光新科技应用今昔谈
网络动画在商业推广中的应用与发展
动画在电视科普节目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摄影艺术在戏曲电视剧中的应用
电视文艺晚会的贴近性——从2005年沈阳电视台主持人春节晚会谈起
论3D电影的规范性:电影之旅,“霸权的可视性”及解缚的摄像机
新媒体时代纪录片“第一人称”叙事风格研究——以导演约翰·马卢夫及其奥斯卡提名纪录片《寻找薇薇安·迈尔》为例
原版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影视广告中人称表现手法的应用
特效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