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镇痛方式用于剖宫产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探讨该手术术后镇痛的适宜方式。方法行剖宫产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EA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镇痛,IA组患者用静脉镇痛,TA组患者行双侧TAP阻滞,每组20例。于麻醉诱导前20min、切皮后1h、术毕、术后24h及术后48h,采静脉血测定血浆IL-6及IL-10的浓度。结果与EA组比较,IA组术后IL-6血浆含量增加,IL-10血浆含量减少;与IA组比较,TA组术后IL-6血浆含量减少,IL-10血浆含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镇痛方法均安全有效用于剖宫产,其中硬膜外镇痛及腹横肌平面阻滞复合静脉镇痛效果更优,有利于维持炎症因子的平衡。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常规检查在诊断活动期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这1年内收治的8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病情的活性不同分为活动组和缓解组各40例,对比两组的血常规数据。结果:活动组的血红蛋白值、平均红细胞体积以及平均血小板体积均低于缓解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接连发表的大量研究文献证实,细胞坏死是遵循精细化调控机制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发生方式。在细胞凋亡生理机制无法正常执行,导致细胞必须发生死亡结果条件下,细胞坏死调控生理机制将会作为细胞凋亡生理机制的替补角色,进入激活生理状态。程序性细胞死亡生理机制的启动过程,通常需要依赖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物质和Toll样受体家族物质发挥的作用,且借由与受体蛋白物质具备相互作用关系结构的两种蛋白激酶RIP1物质和RIP3物质具体传递细胞死亡生理信号,全面归集并且磷酸化处置MLKL物质,且MLKL物质作为细胞死亡生理过程的具体执行者,能够具体诱导细胞发生坏死结果。文章将会围绕程序性细胞坏死的分子机制及其在炎症中的作用,展开简要的阐释分析。
简介:摘要:生物制剂作为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重要手段,其特异性高、靶向性强的特点使其在临床治疗中表现出显著优势。本文综合分析了生物制剂在治疗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效果,探讨了抗TNFα单克隆抗体、整合素受体拮抗剂等多种生物制剂的治疗机制,并评估了其安全性与患者应答率。通过对比分析,总结了生物制剂的优化治疗方案与未来研究方向,以期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为IBD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小儿腹泻治疗时,为了改善炎症免疫反应,探究地衣芽孢杆菌颗粒的应用效果。方法:70例患儿筛选后分为2组,具体命名为:对照组、实验组,该项操作干预时以奇偶数字法为指导原则,在入院时间方面,介于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全部患儿就诊后明确为:腹泻;在治疗阶段,蒙脱石散为对照组提供,地衣芽孢杆菌颗粒为实验组提供,对比疗效。结果:CRP测定值中,实验组VS对照组,数据更低,P<0.05;IgG、IgA比较,实验组更高,P<0.05。结论:临床治疗阶段,地衣芽孢杆菌颗粒的应用优势明显,对于腹泻患儿来说,可有效改善自身炎症免疫反应,减轻疾病症状,保障最佳效果,值得推行。
简介:目的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复发性口腔溃疡187例,随机分为四组,A组:溃疡处涂抹rhEGF凝胶;B组:溃疡处bFGF喷雾;C组:rhEGF凝胶联合bFGF喷雾治疗;D组:2%碘甘油溃疡局部涂抹.所有患者均治疗2周,观察四组患者的总体疗效,有关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C组有效率为93.9%、A组为82.2%、B组为80.4%、D组为44.6%.C组的疗效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hEGF凝胶联合bFGF喷雾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能明显缓解临床症状,促进创面的愈合,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微钙化与预后因子的相关性。方法2014年1月-2017年6月,选取我院收治167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术前行钼靶X线摄影诊断,根据诊断结果分为微钙化组91例,无钙化组76例,分析研究微钙化影响因素,判断其对预后情况的影响。结果相较于无钙化组,微钙化组淋巴结转移率、肿瘤大小超过2cm占比、雌激素受体(ER)阳性率、孕激素受体(PR)阳性率较高,P<0.05;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内生存率分别为83.52%、80.26%,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微钙化与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和肿瘤大小有关,且受ER、EP水平影响,是否存在微钙化不影响患者生存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