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房纤颤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旨在防治房颤。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162例老年房颤患者住院资料,按年龄分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房颤的危险因素。结果162例房颤患者,年龄60—92岁,平均(72.4±9.16)岁,男83例(51.23%),女79例(48.77%)。其中60—70岁的患者17例(10.49%),71—80岁的患者62例(38.27%),80—92岁的患者83例(51.23%)。基础病中非瓣膜病房颤占133例(82.1%),其中首位的高血压67例(41.36%),其次为冠心病41例(25.31%),糖尿病30例(18.52%),慢性肺疾病21例(12.96%)、瓣膜性疾病8例(4.94%)等。心房纤颤并发脑卒中多见。结论老年人年龄增长、高血压、冠心病等是心房纤颤的主要危险因素,防治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和加强房颤病人抗凝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的含量及其比值与胃癌的关系,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作为标志物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8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7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和78例胃癌患者的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的含量并计算其比值的变化。结果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相比,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组血清胃蛋白酶原Ⅰ及胃蛋白酶原Ⅰ与Ⅱ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蛋白酶原Ⅱ水平在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Ⅰ与Ⅱ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相比,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胃蛋白酶原Ⅰ<70ng/mL和比值<3的患者出现比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蛋白酶原Ⅰ、Ⅱ及其比值下降与胃癌有密切关系,对胃癌的早期诊断及普查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胃蛋白酶原在胃病患者体检及人群胃癌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救治的胃癌患者为A组(50例)、胃炎患者为B组(50例)、健康体检人员为C组(50例),三组患者均接受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并分析其检测结果差异。结果A组患者中Ⅱ期、Ⅲ期患者血清PGⅠ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合C组(P<0.05),A组Ⅰ期患者PGⅠ水平与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明显低于C组(P<0.05),A组中不同分期患者PGⅠ水平排列为I期﹥Ⅱ期﹥Ⅲ期(P<0.05),三组患者PGⅡ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组研究者中Ⅰ期、Ⅱ期、Ⅲ期患者PGⅠ/PGⅡ值呈现出递减趋势(P<0.05),A组研究者中Ⅱ期、Ⅲ期PGⅠ/PGⅡ数值明显小于B组与C组(P<0.05),B组患者PGⅠ/PGⅡ明显小于C组(P<0.05)。结论人体PGⅠ水平及PGⅠ/PGⅡ对帮助人群筛选胃病患者、胃癌患者等均有积极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溶栓与急诊溶栓治疗的效果比较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均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对照组30例行院内溶栓治疗,观察组30例行急诊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前后其CK-MB、EF值等心功能指标脑之间的差异情况。结果经过积极的溶栓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K-MB水平(12.1±5.4)、EF值(51.3±5.1),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CK-MB水平(16.3±5.1)、EF值(60.3±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积极溶栓治疗可以明显的改善患者预后,其中急诊溶栓治疗较院内溶栓治疗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恢复情况,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肾病综合征患者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并对致病的相关因素展开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10月,我院接收诊治的肾病综合征患者100例作为研究样本,均为我院依据相应标准确诊的肾病综合征患者,将其作为观察组,收集患者临床治疗相关资料并对资料展开回顾性整合、分析,对患者血尿酸、血清肌酐、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实施测定,并选取同一时期的正常体检者100名作为对照组,对两组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及致病的相关因素展开探究、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尿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尿酸含量与血清肌酐含量、甘油三酯含量具有一定关联性,且为正相关(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尿酸含量与白蛋白含量、总胆固醇含量不具备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肾病综合征患者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正常群体,而且患者的血尿酸含量与血清肌酐含量、甘油三酯含量具有一定关联性,且为正相关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布拉氏酵母菌散剂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0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与对照组10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布拉氏酵母菌散剂治疗,治疗1周后观察两组患儿的胆红素变化情况以及疗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总胆红素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总胆红素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更见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8.0%、76.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布拉氏酵母菌散剂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上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血透患者预防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效果。方法以38例尿毒症者为研究对象,分为2组,19例/组。对照组常规临床护理。以此为基础,观察组接受早期临床护理干预。分析效果。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干预后感染、出血以及血栓形成率更小,P<0.05.观察组在干预后躯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情感因子分数均比对照组高,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内瘘闭塞发生率以及动脉瘤样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受试者上述情况发生率有所下降,干预后观察组的内瘘闭塞发生率以及动脉瘤样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结论对于接受血液透析病患,开展早期护理干预,能全面预防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安全性强,改善患者生活品质,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抚触护理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及排便、奶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自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8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90例,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施行常规护理+抚触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儿的血清蛋红素和黄疸指数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儿血清蛋红素指数、黄疸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儿每日排便次数及奶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施行抚触护理干预,不仅能改善其血清蛋红素水平,同时还能有效促进其奶量增加和排便通畅。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对跟骨骨折手术后早期并发症影响,探讨血府逐瘀汤对跟骨骨折术后伤口恢复的效果。方法收集分析了成都骨科医院2007年1月至2011年2月63例跟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骨折按照Sanders分型Ⅱ型32足,Ⅲ型21足,Ⅳ型10足。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其中围手术期给予血府逐瘀汤组33例(A组),传统的围手术期处理(未给予血府逐瘀汤)组30例(B组)。随访3个月~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早期并发症情况的不同。结果A组在治疗后伤口皮肤裂开、皮缘坏死、张力性水泡、伤口感染率上均优于B组(P<0.05)。结论对于手术治疗的SandersⅡ型、Ⅲ型、Ⅳ型骨折术后给予血府逐瘀汤治疗,与传统的围手术期处理相比,更利于手术后早期并发症的防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低氧血症与左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对48例年龄40~80岁的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行血气分析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氧分压分为呼吸衰竭组和无呼吸衰竭组,与18例肺功能正常的患者比较左心室功能功能及结构即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E/A)、E峰速时间(EDT)、短缩分数(FS%)、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的关系。结果①无呼吸衰竭组患者E/A值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DT相比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F%、FS%及LVED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呼吸衰竭组患者E/A值与对照组及无呼吸衰竭组相比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及P<0.05;EDT相比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F%、FS%及LVED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三组E/A值与氧分压值呈正相关(r=0.79,P<0.01)。结论低氧血症是引起COPD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下降的重要原因,并且与缺氧程度成正相关。低氧程度的加重对LVEF%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