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在应用MRI进行膝内翻骨关节炎患者前交叉韧带附着端早期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断时,不同体位对最终诊断准确度产生的影响。方法:录入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中60名膝内翻骨关节炎患者前交叉韧带附着端早期损伤患者进行研究,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在接受病情诊断时,医务人员均应用MRI对患者进行扫描。在进行患者的病情扫查时,患者分别采用常规体位与MRI膝关节功能位扫描。在扫查完成后,医务人员对所有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进行记录,分析不同的体位,对于MRI诊断膝内翻骨关节炎患者前交叉韧带附着端早期损伤准确度产生的影响。结果:在研究结果中发现功能位扫描的诊断准确度为58(96.67%),而常规体位诊断准确度为49(81.67%),两种诊断方式结果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针对膝内翻骨关节炎患者前交叉韧带附着端早期损伤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人就人员可选择I进行诊断,这一诊断方式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能够清晰反映病情,而在对患者进行体位调整时,建议采用功能为能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度。
简介:摘要目的 本研究针对目前临床现状,比较和分析对糖尿病足患者应用综合性护理干预的实验成果。方法 本次研究样本为我院76例糖尿病足患者,研究时间选择于2023年2月至2024年2月间,所有研究样本以单双数字表法划分为两组,将其组间记录数据做对比。结果 实验组患者血糖控制良好,空腹及餐后血糖均在合理值范围内且平稳,同时自我管理能力显提升,较另一组各项数据,组间P值均达到小于0.05标准。结论 临床针对糖尿病足患者,为其提供综合性护理干预方案,可一定程度控制其血糖指标,在提升其测糖、饮食、运动等自我管理能力下,加快其机体康复速率,对其预后质量的影响意义深远。
简介:背景:膝骨关节炎是慢性骨关节疾病,其特征是半月板和软骨不同程度的损伤,关节镜技术配合胫骨高位截骨手术被认为是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广泛应用于骨折内固定并取得良好的疗效,但尚无其在外侧闭合胫骨高位截骨矫形中作为内固定物的临床报道。目的:探讨应用外侧闭合胫骨高位截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结合关节镜清理治疗内翻型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手术技巧及相关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应用外侧闭合胫骨高位截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结合关节镜清理治疗30例内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4例,女16例;年龄45-70岁,平均(56.3±8.9)岁,均为单侧病变。记录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骨性愈合时间和股骨胫骨角(FTA)变化情况,采用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手术切口长71-92mm,平均(81.6±6.1)mm;手术时间50-75min,平均(65.2±7.5)min。无血管及神经损伤、髌骨轨迹异常等并发症,下肢力线均恢复正常。30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6.5±1.4)个月。未出现骨折延迟愈合、异位骨化,未出现内固定物排异、移位及断裂。FTA由术前的185.0°±2.5°恢复至术后的172.8°±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SS评分由术前(69.0±3.6)分提高到术后1年的(86.1±8.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外侧闭合胫骨高位截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结合关节镜清理治疗膝内翻型骨关节炎的疗效可靠,创伤小、恢复快,无明显并发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简介:目的分析多针穿刺延长法松解内侧副韧带(MCL)对中度膝关节内翻畸形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软组织平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6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骨科,TKA术中采用多针穿刺技术松解MCL以获得软组织平衡的中度内翻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55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9例、女36例,年龄57~79岁。术后康复按照我科标准膝关节康复计划进行。术后3周复查拍摄下肢站立位全长片,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拍摄患膝关节站立位正侧位片,并检查膝关节活动度,进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做内外翻应力测试检查膝关节稳定性。平均随访时间14个月,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术前及术后膝关节力线、膝关节屈曲活动度、KSS临床评分及功能评分的差异。结果根据术中松弛度测量标准,55例病例术中均获得了满意的内外侧软组织平衡,未出现内侧过度松弛的情况。术后利用膝关节站立位全长片测量膝关节力线显示,由术前的内翻13.5°±3.36°(9°-25°)纠正至术后的内翻0.8°±1.07°(内翻3.5°-外翻2.0°);KSS临床评分从术前(39.9±7.84)分(20—65分)改善至末次随访的(94.0±7.27)分(65~100分),KSS功能评分从术前(35.2±10.51)分(20~80分)改善至末次随访的(85.0±10.84)分(50~100分);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从术前90.0°±9.87°(65°~110°)改善至末次随访的115.0°±10.08°(95°-1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随访中,除了2例仍存在5°屈曲挛缩外,其余53例膝关节均能完全伸直,未发现膝关节失稳病例,未发现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其他并发症。结论TKA术中采用多针穿刺松解技术,可以通过增加穿刺次数逐渐延长MCL,增加内侧间隙,从而获得满意的软组织平衡,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小腿三头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本院收治确诊的2-5岁痉挛型脑瘫伴小腿三头肌痉挛的80例患儿,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40)和冲击波治疗组(n=40)。常规治疗组接受包括振动疗法,冲击波组加用冲击波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10周后肌张力的变化、小腿三头肌的兴奋性(表面肌电)。结果经过对比,两组在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分级有明显的差别;小腿三头肌积分肌电值(iEMG)、均方根值(RMS)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大。结论体外冲击波能缓解患儿肌肉痉挛,降低肌肉张力,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高,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抗抑郁治疗对弥漫性食管痉挛患者心理及食管压力的影响。方法将88例弥漫性食管痉挛(DES)患者设为干扰组,44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干扰组又分为干预1组与干预2组,每组44例。干预1组患者入院后常规治疗,干预2组在干预1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抗抑郁治疗,对各组患者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及食管压力测定,对干预组进行消化道症状的综合评分。结果干预1组及干预2组患者治疗前的HAMD、HAMA评分及食管压力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干预1、2组治疗后的HAMD、HAMA评分及食管压力均低于治疗前(P〈0.05);干预1、2组治疗后的食管蠕动波幅、食管收缩持续时间、食管运动异常率均低于治疗前(P〈0.05);干预1组的总有效率为47.73%,干预2组的总有效率为81.82%,两组比较P〈0.01,干预2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干预1组。结论心理异常及食管运动功能紊乱对DES的发病存在一定的影响,抗抑郁治疗能迅速改善患者的消化道症状。
简介:目的探讨跟骨移位性关节内骨折(DIACF)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疗效及影响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11月跟骨移位性关节内骨折患者46例(57足),用PACS图文分析系统测量手术前后的关节面移位距离、Gissane角、Bohler角、跟骨长宽高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可能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进行分组统计,手术疗效按Maryland标准评定。结果除跟骨长度外,其余各指标在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Sanders分型、术后关节面移位距离、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后Gissane、术后Bohler角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后Bohler角和Sanders分型为影响手术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DIACF可以取得满意疗效。术后Bohler角和Sanders分型是影响手术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中应避免不利因素,提高手术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