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8 个结果
  • 简介: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急症,出血部位大多位于鼻腔前段,其中鼻中隔利氏区最为常见,治疗比较容易。而难治性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难治病症之一。下鼻道穹隆顶部出血为比较常见的难治性鼻出血,多系动脉破裂出血,出血较凶猛,量大。因该出血部位隐匿、深在,鼻腔止血、填塞较困难。本科对明确诊断为下鼻道穹隆顶部出血的难治性鼻出血30例(2008年1月~2010年1月)患者行下鼻道局部出血点烧灼和21例(2010年1月~2012年1月)患者行下鼻道局部出血点烧灼+鼻后外侧动脉区烧灼的止血效果进行了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难治性鼻出血 双极电凝治疗 下鼻道 疗效分析 穹隆 鼻内镜下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翼状胬肉切除与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硬性角膜接触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5-03/2016-03经我院诊断为单侧翼胬肉老年患者90例90眼进行分组对比研究。观察组45例45眼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跑移植术后硬性角膜接触,对照组45例45眼行单纯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两组患者观察指标包括:角膜愈合时间和术后1、3、5、7d时两组患者疼痛程度(VAS评分)、胬肉复发几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角膜刺激症状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照组患者角膜愈合时间高于观察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显示,术后1、2d时对照组患者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胬肉愈合复发几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术后结合硬性角膜接触对老年翼状胬肉效果明显,患者愈合较快,还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同时不会增加胬肉复发率。

  • 标签: 原发性单侧翼状胬肉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硬性角膜接触镜 干预效果 VAS评分
  • 简介:目的:评价非穿透性小梁手术和小梁切除对降低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arane图书馆、PubMed(1966~2013)、Embase(1980~2013)、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2013)中关于非穿透性小梁手术和小梁切除对降低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的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同时筛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对符合质量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用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个RCT,7篇研究均显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与小梁切除比较,小梁切除能提高患者术后眼压降低的水平和手术的成功率,但是8篇研究均显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较传统小梁切除能更有效的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论:与非穿透性小梁切除相比,传统小梁切除能够提高眼压的降低水平和手术成功率;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能较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 小梁切除术 开角型青光眼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通过对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前、术后的血流动力学研究及视网膜功能的了解,判断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并探讨两种检测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62例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通过彩色多普勒(CDI)检测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舒张末期流速(Vmin)、阻力指数(RI);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分别对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术前、术后进行检测,并以对侧正常眼作对照组。结果:CDI术前患眼与对照眼的CRA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wk视网膜脱离眼CRA的Vmax,Vmin均较术前降低,RI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脱离区mfERG的a波、b波振幅密度均明显高于术前,潜伏期比手术前明显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mfERG,CDI的联合检测能及时了解视网膜脱离术后的视网膜复位情况及硅胶海绵垫压后CRA的血流情况,从而避免视网膜脱离术后视网膜部分复位不良,巩膜因缺血引起局部坏死等情况发生。

  • 标签: 多焦视网膜电图 彩色多普勒 视网膜脱离
  • 简介:目的:研究当归芍药散配合小梁切除联合bevacizumab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将2011-01/2014-02期我院收治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接受中西医药物配合小梁切除治疗的观察组和接受西医药物配合小梁切除治疗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视力水平、眼压、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结果:视力水平:治疗后1wk;6,12mo,观察组的患眼视力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41±0.07vs0.27±0.04,0.52±0.08vs0.38±0.06,0.72±0.14vs0.54±0.08);眼压:治疗后1wk;6,12mo,观察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15.11±3.22vs22.32±5.34,18.64±5.08vs26.67±6.22,17.18±3.76vs22.42±4.32)mmHg;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治疗后12mo,观察组上方视野、下方视野、颞侧视野、鼻侧视野等神经纤维层厚度等神经纤维层厚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90.41±10.52vs78.64±8.24,88.38±12.12vs72.37±8.82,73.21±8.46vs60.25±7.23,75.35±8.13vs62.63±7.29)μm。结论:当归芍药散配合小梁切除联合bevacizumab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有助于促进视力水平的恢复、控制眼压、改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

  • 标签: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BEVACIZUMAB 玻璃体腔注射 小梁切除术 当归芍药散
  • 简介:目的比较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的疗效观察.方法将翼状胬肉69例(74眼)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3例(36眼)作单纯手术切除,并在中、术后应用0.2mg/ml丝裂霉素C;B组36例(38眼)在胬肉切除的基础上行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后平均随访20个月,按Prabhasawat提出的标准进行疗效评价,比较两组的治愈率、复发率、视力及角膜散光度.结果A组36眼中31眼获得临床治愈,治愈率为86.11%,复发率为13.89%.B组35眼中33眼获得临床治愈,治愈率为94.74%,复发率为5.26%;两组的治愈率和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裸眼视力和角膜散光度方面,B组优于A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有利于重建角膜缘屏障功能,利用该方法治疗翼状胬肉可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在减轻角膜散光,提高视力方面也优于手术联合丝裂霉素.

  • 标签: 翼状胬肉切除术 疗效观察 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 角膜散光度 单纯手术切除 临床治愈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疗效及安全。方法对52例(59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后发性白内障患者行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治疗。结果59眼一次手术成功,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简单、安全、有效。

  • 标签: ND:YAG激光 后发性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 简介:目的总结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人手术护理配合经验。方法对我院26例52只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矫正高度近视的手术配合进行回顾。结果26例52只眼后房型人工晶体矫正高度近视的手术配合顺利,效果满意。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有效的手术配合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后房型 有晶体眼 植入术 高度近视 手术配合
  • 简介:目的:探讨在基层医院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中玻璃体脱出的原因和预防以及处理办法。方法:对我院2008-01/2009-042000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中52例52眼玻璃体脱出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2眼玻璃体脱出发生在上浮核、劈核、圈套核和吸皮质时;49眼植入人工晶状体,3眼未植入人工晶状体;45眼获得满意圆瞳孔,7眼欠圆;18眼术后视力〉0.5,27眼视力〉0.3,3眼视力〉0.1,2眼视力〉0.05,2眼视力〈0.0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发生玻璃体脱出多在劈核、圈套核及吸取皮质时,玻璃体脱出经过及时恰当的处理仍然可以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 标签: 小切口 非超声乳化 白内障 玻璃体脱出
  • 简介:目的探讨总结白内障扶贫复明中“灌注液迷流综合征”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本院2011-2013年参与防盲民生工程,共有31例患者发生“灌注液迷流综合征”,临床表现为突发性眼压升高、浅前房、虹膜脱出,通过注入黏弹剂以及升高灌注瓶高度无法维持前房深度,中检查未发现眼内出血现象,其中7例发生在水分离和水分层后,24例发生在皮质吸出过程中。所有发生灌注液迷流综合征的患者均暂停手术,给予20%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若经药物降压无效,可根据手术条件行经平坦部前段玻璃体切割或玻璃体腔穿刺,待前房形成后继续进行手术。结果31例患者中,29例经甘露醇静滴治疗后前房形成,继续完成手术,2例经药物降压仍不能形成前房,经平坦部行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后前房形成,继续完成手术。术后1天裸眼视力0.3~1.0者为20例(20眼),视力0.1~0.3者为8例(8眼),视力0.02~0.1者为3例(3眼),眼压高于或等于21mmHg者10例(10眼),发生角膜水肿者14例(14眼)。术后1周裸眼视力0.3~1.0者为24例(24眼),视力0.1~0.3者为7例(7眼),眼压均恢复正常,无角膜水肿发生。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中灌注液迷流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中并发症,经正确处理可以缓解突发性眼压升高引起的各种体征,顺利完成手术。

  • 标签: 小切口 白内障 灌注液迷流综合征
  • 简介: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LASEK)治疗高度近视术后半年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接受LASEK手术的109只眼进行半年的跟踪观察,将眼按术前屈光度分为三组,Ⅰ组(23眼):-6.00~-9.00D;Ⅱ组(56眼):-9.25~-12.00D;Ⅲ组(30眼):-12.00以上.对各组术后裸眼视力、HAZE、角膜曲率、回退率及眼压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1.术后视力各组均比术前有显著改善(P<0.001);2.术后HAZE发生率随度数增加而上升,且程度加重,但术后各组6个月时角膜混浊比第一个月有明显改善(P<0.01);3.术后各组回退率高,回退率随度数增加而上升;3.术后各组眼压与术前均有差异(P<0.001),术后各组第6个月时眼压有显著降低(P<0.01).结论LASEK手术对高度近视及超高度近视均有明显治疗作用,但对超高度近视预测性较差,HAZE发生率较高且回退率高.

  • 标签: 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 高度近视 屈光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白内障合并晶状体脱位范围〉2个象限的患者,Ⅰ期行白内障囊内摘除+前部玻璃体切割,术后3mo矫正视力〉0.3者,Ⅱ期行小切口两点固定人工晶状体悬吊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07/2016-12我院白内障科就诊的34例34眼白内障合并晶状体脱位范围〉2个象限的患者,Ⅰ期行白内障囊内摘除+前部玻璃体切割,3mo后矫正视力〉0.3者,Ⅱ期行小切口两点固定人工晶状体悬吊,分别观察患者术后1wk,1、3mo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散光度、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随着术后恢复时间的延长,患者各期的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术后3mo最佳矫正视力0.1~〈0.3者1眼,0.3~〈0.5者8眼,0.5~〈0.7者16眼,〉0.7者9眼,达到或接近术前的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wk,1、3mo眼压处于正常范围内。手术并没有明显增加角膜的散光度。结论:对于白内障合并晶状体脱位范围〉2个象限的患者,Ⅰ期行白内障囊内摘除+前部玻璃体切割,3mo后矫正视力〉0.3者,Ⅱ期行小切口两点固定人工晶状体悬吊能有效确切地提高视力,稳定眼压,术后并发症少,是较为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

  • 标签: 白内障 晶状体不全脱位 脱位范围>2象限 人工晶状体悬吊术
  • 简介:目的观察表面麻醉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IOL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治疗合并有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以及术前术后房角形态的改变。方法表面麻醉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IOL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1例(46眼),对其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形态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术后矫正视力不同程度提高,眼压在21mmHg以下,中央前房深度加深,房角加宽。结论对于部分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白内障患者,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IOL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是一种便捷、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表面麻醉 小切口 白内障 房角分离术 青光眼
  • 简介:目的观察白内障囊外摘除(ECCE)中采用两种不同娩核的手术疗效。方法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二组,分别采用“夹面包法”娩核(A组)及常规注水圈匙娩核(B组),比较术后的视力、角膜水肿等情况。结果术后1天二组病例的角膜水肿率分别为:A组5.1%,B组27.8%,统计学分析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天二组病例裸眼视力或球矫正视力≥0.5分别为:A组82.1%,B组69.7%,统计学分析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夹面包法娩核能明显减少白内障术后的角膜水肿发生率,提高术后视力。

  • 标签: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娩核 临床分析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泪道探通联合妥布霉素滴眼液冲洗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在我院眼科就诊的88例(103眼)采用泪囊挤压按摩等保守治疗不能治愈的新生儿泪囊炎患儿,给予泪道探通、联合妥布霉素滴眼液冲洗等方法治疗,术后追踪随访并观察疗效。结果88例103眼全部治愈,其中1次治愈54只眼(52.43%),2次治愈35例(33.98%),3次治愈11眼(10.68%),3次以上治愈3例(2.91%)。结论对于保守治疗不能治愈的新生儿泪囊炎患者采用泪道探通联合妥布霉素滴眼液冲洗治疗,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应作为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首选。

  • 标签: 新生儿泪囊炎 泪道探通术 妥布霉素
  • 简介:我科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phacoemulsificationandintraocutarlensimplantation,PHACO+IOL)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84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资料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科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合并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患者84例(106眼),其中男性33例,女性51例;年龄50~78岁,平均(65.8±5.6)岁。急性发作就诊者52例(均为单眼),

  • 标签: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白内障超声乳化 闭角型青光眼 合并治疗 超声乳化白内障 白内障吸除
  • 简介:目的:探讨激光光凝、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单用或联用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macularedema,DME)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4-10/2016-10收治的DME患者150例156眼,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50例52眼,B组50例51眼和C组50例53眼,分别采用激光光凝单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单用和激光光凝+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联合方案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视网膜新生血管渗漏面积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B、C组患者治疗后3、6、12mo最佳矫正视力水平较A组均显著提高(P<0.05);B、C组患者治疗后3、6、12mo黄斑中心凹厚度较A组均显著降低(P<0.05);B、C组患者治疗后3mo视网膜新生血管渗漏面积较A组均显著缩小(P<0.05);C组患者治疗后6mo和12mo视网膜新生血管渗漏面积较A、B组均显著缩小(P<0.05);同时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光光凝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治疗DME可有效改善视力水平,降低黄斑中心凹厚度,控制视网膜新生血管渗漏,且未增加不良反应,效果优于激光光凝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单用。

  • 标签: 激光光凝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 DME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目的探讨小梁切除中连续锁边缝合的两种不同结膜瓣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双眼原发性青光眼患者26例,双眼均行小梁切除,左眼组: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组26例26眼;右眼组: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组26例26眼,两组中结膜瓣均采用连续缝合密闭切口,并检测术前1d、术后1d、7d、14d、30d、60d的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Itest,SIT)、角膜荧光素染色积分(fluorescenceintegral,FI)。结果两组BUT、SchirmerI试验于术后1d、7d、14d、30d及60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连续锁边缝合的以穹窿为基底结膜瓣的小梁切除显著降低了泪膜的稳定性,为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我们主张以角膜缘为基底作为手术切口。

  • 标签: 小梁切除术 连续锁边缝合 结膜瓣 泪膜
  • 简介:目的评价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9例(29眼)急性闭角型青光合并白内障患者,在眼压控制正常、稳定,皮质类固醇局部抗炎,葡萄膜炎症得到显著控制后,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术后眼压正常,视功能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中并发症有剪除周边虹膜时少量出血,术后并发症有角膜水肿(后弹力层皱褶)、葡萄膜炎、人工晶状体表面渗出膜等,无暴发性脉络膜出血、前房延缓形成、角膜失代偿、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在眼压正常、葡萄膜炎症控制后,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对控制患眼眼压,减少术后前房延缓形成,角膜失代偿等并发症的发生,以及不同程度的保护和恢复视功能方面有积极的意义和较好的临床效果.本手术是安全和有效的,且费用低廉,尤其适合基层开展.

  • 标签: 青光眼 急性闭角型 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植入 小梁切除术
  • 简介:目的探讨80岁以上高龄老年白内障式的选择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针对高龄白内障晶状体核大、核硬、角膜内皮细胞减少的生理病理特点,采取把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的切口扩大为8mm,粘弹剂保证前房操作空间,减少前房内操作保护内皮细胞,一次娩出晶状体核。结果36例病人晶状体核均为一次顺利娩出。均无后囊破裂。术后角膜轻度水肿3例,均于3—5天消失,两周后裸眼视力〉0.4者12例、0.2—0.3者20例、4例0.2以下者均为90岁以上患者,其中3例黄斑变性、1例视神经萎缩。结论80岁以上高龄老年白内障的手术方法以非超声乳化扩大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为首选。

  • 标签: 高龄白内障 硬核 角膜内皮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