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双能量CT定量参数联合常规CT特征模型,并探讨其在浸润腺癌Ki-67表达水平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丽水市中心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1例浸润腺癌患者资料,均为女性,年龄25~77(53.2±11.3)岁。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胸部平扫和双能量CT增强扫描,测量并计算病灶动脉期和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NIC)、能谱曲线斜率(λHU)及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nZeff),并评估其常规CT特征。根据免疫组织化学(IHC)结果,将患者分为Ki-67高表达组(129例)和Ki-67低表达组(62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常规CT特征及双能量CT定量参数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单独、联合模型评估Ki-67表达水平的效能,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两组肿瘤最长径、形状及强化方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Ki-67高表达组动脉期NIC、nZeff和静脉期NIC、nZeff及λHU[M(Q1,Q3)]均高于Ki-67低表达组[0.13(0.12,0.16)比0.11(0.08,0.14),0.71(0.70,0.75)比0.70(0.67,0.72),0.40(0.32,0.48)比0.23(0.17,0.32),3.10(2.58,3.63)比2.86(2.19,3.48),0.88(0.85,0.92)比0.85(0.84,0.86);均P<0.05]。联合有意义的常规CT特征和双能量CT定量参数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Ki-67表达水平的诊断效能最高,其AUC、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0.924、88.37%、83.87%、86.91%;双能量CT参数模型的AUC、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0.908、82.17%、88.71%、84.29%;两者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8),且均优于常规CT特征模型(均P<0.001)。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双能量CT定量参数联合常规CT特征模型对浸润腺癌的Ki-67表达水平具有较好的评估效能。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乳腺癌 双能量CT 定量参数 Ki-67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5岁及以上老年乳腺癌患者治疗方式选择并综合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手术治疗的521例年龄≥65岁的老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为女性,年龄65~98岁。按照年龄分为65~74岁组(n=353)和≥75岁组(n=168)。比较两组间包括患者年龄、功能状况、治疗方式、病理特点、合并症和生存时间等变量的差异。并分析其综合治疗方式的差异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方式主要为改良根治术[分别为39.1%(138/353)和33.9%(57/168)]、保乳手术[(分别为56.9%(201/353)和61.3%(103/168)]。术后选择辅助治疗的患者中,除化疗外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化疗的选择与年龄、手术方式、病理类型、肿瘤负荷、分子分型、功能状况以及合并症有关(均P<0.05)。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和合并症数量是影响老年乳腺癌化疗选择的独立影响因素[ECOG评分:调整后OR=0.45(95CI:0.26~0.75),合并症数量:调整后OR=0.63(95CI:0.41~0.98);均P<0.05]。521例老年乳腺癌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为86.3%,5年总生存率为88.8%,乳腺癌特异性生存率为94.3%。结论≥65岁老年乳腺癌患者的综合治疗方式不受年龄影响,但与肿瘤负荷、病理类型、分子分型、合并症及ECOG评分相关。其中,ECOG评分和合并症数量是影响术后辅助化疗选择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老年 乳腺肿瘤 综合治疗 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发病趋势变化。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接受外科治疗的新发甲状腺癌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肿瘤数目、中央区及侧区淋巴结转移情况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共纳入甲状腺癌患者21 980例,女16 895例,男5 085例(性别比例3.3∶1),年龄4~95(47.6±11.8)岁。除2012年外,女性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均高于男性,两者发病年龄均呈随时间减小趋势(女性:Z=-2.703,P=0.007;男性:Z=-3.004,P=0.003)。女性25~39岁、男性20~39岁年龄段的患者占比呈增高趋势;两组中60岁以上患者占比均呈递减趋势(均P<0.05)。新发甲状腺癌的病理类型绝大部分为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占98.5%(21 645/21 980)。新发PTC主要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74.8%,16 189/21 645),各类型及大小的肿瘤的构成比未见明显时间变化趋势(均P>0.05)。随着肿瘤长径的增加,中央区(Z=-2.205,P=0.027)及侧区(Z=-2.205,P=0.027)淋巴结阳性率逐渐升高。结论甲状腺癌的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建议加强相应年龄范围人群的筛查。新发甲状腺癌主要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其淋巴结转移和多灶比例较高,治疗方法仍需慎重选择。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病理学,临床 发病年龄 发展趋势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乳腺癌围术期患者的心理护理,旨在制订出更切实可行的心理护理对策,减少患者的忧虑、恐惧,提高生活质量。方法对2017年1月—2017年10月确诊的乳腺癌42例病人心理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给予个体化心理干预和认知干预。结果42例乳腺癌病人经心理干预后,无一例发生轻生,对已有抑郁、焦虑倾向病人,经过个性化一对一心理护理均明显得到改善,42例乳腺癌病人术后情况稳定,定期进行复查,无一例病情恶化和死亡。结论应重点宣传各种应对的知识、有效应对方式和策略,重建正面情绪,消除负性情绪,利用家属和亲友的感情支持作用,以提高有效的应对能力,降低手术压力,从而帮助患者尽快适应手术后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乳腺癌 心理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归脾汤对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升白效果。方法将68例乳腺癌术后进行化疗的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口服归脾汤联合静脉化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口服立可君、鲨肝醇联合静脉化疗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观察两组患者化疗后的骨髓抑制情况。结果归脾汤能减少骨髓抑制的发生,提高化疗的完成率,同时缩短白细胞减少后恢复至正常需要的时间,减少rhG-CSF的临床用量。结论归脾汤适用于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升白治疗,且疗效安全有效。

  • 标签: 归脾汤 乳腺癌 化疗骨髓抑制 升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色素框同源蛋白(CBX)的表达及与乳腺癌临床病理预后的关系,寻找乳腺癌治疗的新靶点。方法利用METABRIC数据库分析8个CBX基因的mRNA表达情况,并重点研究CBX2 mRNA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应用CBX2 siRNA处理CBX2高表达的乳腺癌细胞株SUM159和SUM1315,观察CBX20基因敲减后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通过对METABRIC数据库分析研究发现,在8个CBX基因中mRNA表达增高最明显的为CBX2,有22.47%(445/1 980)的患者mRNA呈现高表达;CBX2高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和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密切相关(P<0.001);与CBX2 mRNA低表达组相比,高表达组中人表皮生长因子(HER)2型乳腺癌比例(28.1%与7.5%)和Basal-like型比例(44.5%与8.5%)均较高;CBX2高表达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明显缩短。CBX2基因沉默能够显著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结论CBX2与乳腺癌预后关系密切,有可能成为乳腺癌治疗的靶点。

  • 标签: 色素框同源蛋白2 RNA,小干扰 乳腺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织活检和细胞学诊断联合应用在乳腺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4月~2010年2月我院221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诊断资料,分析活检枪穿刺检查法和细针穿刺检查法的诊断结果,与肿物组织病理学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活检枪组织活检检出了92.86%乳腺病变,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检出了92.08%乳腺病变,这两种方法在临床具有经济、快速、对患者创伤小的特点,细针穿刺检查与活检枪组织活检联合应用可提高早期乳腺癌诊断率。结论活检枪组织活检与细针穿刺检查联合应用能提高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组织活检 细胞学检查 乳腺癌诊断
  • 简介:摘要胰腺癌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虽然手术切除仍是目前唯一能够治愈胰腺癌的方法,但伴随着胰腺癌辅助治疗的进展,其治疗模式已由“手术优先”向“多学科协作”转变。新辅助治疗已被证实可提高交界可切除和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R0切除率并改善患者预后,这些患者应给予新辅助治疗已成共识,但胰腺癌新辅助化疗方案的选择、放射治疗的地位、新辅助治疗后影像学与病理学评估等方面仍存较大争议。

  • 标签: 胰腺肿瘤 新辅助治疗 放射治疗 影像学评估 病理学评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IMP3(胰岛素生长因子Ⅱ的mRNA的结合蛋白3)是一个新发现的癌胚胎的RNA结合蛋白,研究发现其参与细胞生长和细胞迁移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该研究利用实时定量逆转录PCR对IMP3在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潜力进行了研究和评估.检测了不同类型乳腺癌样本中IMP3的表达情况,定量PCR结果分析中应用2也小。方法进行了归一化比较.研究结果表明,IMP3基因表达与乳腺癌病人肿瘤的大小及淋巴转移存在明显的相关(P〈0.01).不同的临床阶段和病理分期与IMP3的表达水平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关,表明差异不显著(P〉0.05).该研究表明IMP3作为一种新的肿瘤相关因子,其表达水平与乳腺癌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显示了其作为一种潜在的肿瘤标志物的可能

  • 标签: IMP3 乳腺癌 实时定量PCR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腋窝淋巴结功能分区清扫减少乳腺癌相关上肢淋巴水肿的有效与安全。方法前瞻纳入 2018年7月至2019年2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拟行手术的临床评估淋巴结阳性或前哨淋巴结阳性的女性乳腺癌患者 168 例。利用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表分为腋窝淋巴结功能分区清扫组(试验组)和标准腋窝淋巴结清扫组(对照组)。所有试验组患者均用亚甲蓝示踪前哨淋巴结,随后0.1 ml亚甲蓝缓慢注于蓝染的前哨淋巴结进行分级显影以显影输出淋巴管及下一站淋巴结,钝性分离输出淋巴管,完整显露蓝染的乳腺淋巴引流。移除前哨淋巴结,送术中冰冻病理检查;若前哨淋巴结为阳性,移除下一站蓝染乳腺淋巴结,同时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若第二站蓝染乳腺淋巴结为阴性,腋窝淋巴结清扫至第二站淋巴结范围。收集所有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采用上臂固定点周径体积测量法、诺曼问卷评分法,评估两组患者上肢淋巴水肿;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水肿率、局部区域转移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年龄为(50.3±8.0)岁,对照组年龄为(51.1±9.0)岁。试验组患者中,88.1% (74/84)成功施行腋窝淋巴结功能分区清扫,分级显影失败患者行标准腋窝淋巴结清扫并移除试验。比较试验组(n=74)与对照组(n=84)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组织学类型、手术方式及辅助治疗方法,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69±15)、(123±12) min (范围:145~198、103~146 min) (P<0.001);移除淋巴结数量[M (Q1,Q3) ]分别为 8.3 (6,15)、12.9 (7,18)枚(P=0.019)。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24和 23个月)内,周径测量法发现的累积水肿率分别为 10.8% (8/74)、23.8% (20/84) (P=0.033),诺曼问卷调查发现的累积水肿率分别为 12.2% (9/74)、27.4% (23/84) (P=0.018)。两组患者随访时间内均未出现局部区域复发事件。结论对临床淋巴结阳性或前哨淋巴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功能分区清扫可能是减少腋窝清扫范围、降低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风险的有效术式。

  • 标签: 乳腺肿瘤 腋窝淋巴结清扫 上肢淋巴水肿 前哨淋巴结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超声引导下经皮静脉球3.正骨手法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外髁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扩张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05月--2017年10月入院治疗的1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全部数据均展开回顾分析,总结相应的研究数据,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患者在没有手术之前,其狭窄处内径、透析血容量以及内瘘自然流量等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经过治疗之后,与治疗前的狭窄处内径、透析血容量以及内瘘自然流量等均呈现临床不均衡,即P<0.05。在手术之前,6例患者有内瘘杂音及震颤减弱情况,4例患者发生内瘘杂及震颤消失。而在手术之后,10例患者的内瘘处均能够听见明显杂音及明显震颤情况。参与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在术后3天内均应该使用内瘘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另外,在患者治疗后,经过9个月的随访可知,3例患者在手术后的3、5、7月均出现血管内瘘再狭窄,剩余患者随访至9个月后并没有发生内瘘再狭窄情况。结论给予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应用超声引导下经皮静脉球扩张术进行治疗,其能够有效解除患者的狭窄情况,同时也能够为尿毒症患者节省相应的血管资源,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 标签: 超声引导 经皮静脉球囊扩张术 动静脉内瘘狭窄 临床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引导下经皮二尖瓣球成形术(PBMV)的安全及近中期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2月至 2019年1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经胸超声引导下PBMV患者15例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53±13)岁,总结术前、术后即刻效果以及术后早、中期随访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1例患者因术后二尖瓣大量反流,转外科治疗。其余14例手术成功,术后即刻评估二尖瓣瓣口面积、左心房平均压、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分别为(1.84±0.43)cm2、(11.9±4.5)mmHg(1 mmHg=0.133 kPa)、(10.9±3.2)mmHg,与术前[(0.89±0.24)cm2、(21.9±6.0)mmHg、(20.1±3.6)mmHg]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术前相比,术后即刻三尖瓣反流面积减少[(3.79±2.81)cm2比(5.26±3.99)cm2,P=0.03),而二尖瓣反流面积未见明显增加(P=0.67)。14例患者随访(13.8±4.6)个月,术后早、中期二尖瓣瓣口面积、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术前相比均改善(均P<0.01);三尖瓣反流面积较术前改善(P<0.05),二尖瓣反流未见明显变化(P>0.05);术后早期和中期比较上述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期间全组患者无因再狭窄二次手术者,无死亡病例。结论经胸超声引导下PBMV具有可行和有效,且近中期效果良好。

  • 标签: 二尖瓣狭窄 超声心动描记术 球囊扩张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雄激素过多在多卵巢综合征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进行分析探究。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多卵巢综合征患者,将其作为实验组,再选取50例健康体检的女性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体内的雄激素水平及睾酮、脱氢表雄酮水平进行检测,并对比分析。结果分别对两组患者体内的雄激素水平进行检测后,实验组患者体内雄激素水平(0.74±0.15)ng/mL均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体内的雄激素水平(0.48±0.13)ng/mL,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睾酮水平(4.1±1.3)umol/L及脱氢表雄酮水平(8.6±2.1)n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睾酮水平(2.5±1.1)umol/L及脱氢表雄酮水平(5.3±1.5)nmol/L,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雄激素过多在多卵巢综合征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重大,有利于对多卵巢综合征疾病的诊断,安全可靠,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雄激素过多 多囊卵巢综合征 临床意义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女性妇科疾病类型,严重威胁着广大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同时对患者的卵巢及胎儿存在及其恶劣的影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