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从远古时代起,布里亚特人便拥有丰富的民间叙事诗遗产,这些诗歌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感情,伴随人们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不论是神话传说、历史歌谣和抒情歌曲,还是童话故事、祝辞赞语和谚语俗语,都具有开拓创新和特色。英雄史诗《格萨尔》是布里亚特民间叙事诗的顶峰,这部民间长篇叙事诗反映了布里亚特人祖先为争取民族统一和处理复杂的相互关系同周边部族和民族进行的长期斗争。《格萨尔》是布里亚特英雄史诗的鸿篇巨制,不愧为布里亚特人乃至中亚各民族史诗遗产的主要成果。《格萨尔》流传的地域广阔,语种繁多:布里亚特、卡尔梅克、蒙古、准噶尔、西藏语等。但在中亚各民族所共有的各种异文作品中,布里亚特的《格萨尔
简介:布里亚特语有东、南、西三大分支①。每一支方言词汇的构成除了具有共同点之外,还具有其独立的特点。方言中保留的固有的词汇都是早期的日常生活用语,比较积极的词汇是:"明天","皮鞭","短的","一半儿"等,这些词在早期的蒙古书面语中既有记载。试比较一些类似的词:东布里亚特和南布里亚特方言词:(南布里亚特语)。西布里亚特方言称"雨"为。这种称呼在中世纪蒙古语中就已出现,而且其它蒙古语族语言中至今仍在使用这个词。东布里亚特方言、南布里亚特方言用表示"雨",不单独使用,偶尔与组合使用,表示"雨"的意思,是蒙古语固有的词,是后来从突厥语中借用过来的。在早期蒙古语文献中是"雾"的意思,在西布里亚特方言和其他
简介:说起重庆特园,老一辈革命家和民主人士,无人不夸,无人不赞。中共中央南方局就矗立在这里,红岩村和曾家岩周公馆,自然成了领导大后方民主运动的指路明灯。民主党派中的中国民主同盟、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国民主建国会、九三学社也在这里诞生,它是爱国民主人士鲜英的公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民主人士和社会名流贤达多会于此,它是中共南方局在重庆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圣地。
简介:<正>19世纪至30世纪初,布里亚特的文化启蒙人物经常注意收集中央亚民族的中世纪书面文献,其中包括蒙古人和藏人的作品。第一位布里亚特学者道尔吉·班扎罗犬(1822—1855年)曾于1847年在彼得堡编纂了亚洲博物馆藏东方抄本及刊本目录(见班扎罗夫的《文选》,莫斯科,1955年)。为开展蒙文和藏文书面史料收集工作做出重人员献的学者有俄国著名东方学家A.M.奥登堡、A.M.波兹德涅耶夫。而布里亚特的著名收集活动家有Γ.Ц.齐比科夫(1873—1930年)、Ц.Ж.扎木察朗诺(1880—1637年)、Б.Б.巴拉丁(1878—1637年)。受俄国地理协会的派遣,齐比科夫1899—1902年曾赴西藏旅行考察,带回333卷藏文刊本。1905年他又赴中国为设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威)的东方研究所收集蒙文和藏文刊
简介:史沫特莱是美国进步女记者和作家。1929年她以法兰克福报特派员的身份来到中国,在中国生活了12年之久,期间撰写了大量的文字,向世界介绍当时的中国。她留下了5本关于中国的著作,其中《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是她生命最后几年的倾心力作。本文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中有关史沫特莱收集的朱德史料着手,探讨史沫特莱执意写作朱德传记的缘起,以及她为写作该书收集素材的艰辛过程;并通过细致比对她收集的朱德史料与《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中的相关内容,揭示了馆藏的史沫特莱收集的朱德史料就是其写作《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的素材来源。它们既反映了史沫特莱严谨求实的创作态度,也是研究朱德其人乃至中国革命的珍贵史料。
简介:本文讨论大体断代至乌鲁克末期的一组印章资料,特别是乌鲁克城市滚印(ArchaicCitySeal)、乌鲁克城市封印(UrukCitySealing)和乌尔一号封印(UrCitySealing,No.1),将它们放在历史时空内来认识。此前学界忽略了乌鲁克城市封印和乌尔一号封印彼此之间的一个重要对照,即前者之中没有乌尔(Ur)城名而后者之中没有乌鲁克(Uruk)城名。在分析基本资料并对相关理论问题做出澄清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这个对照不是偶然的,其实佐证了乌鲁克末期南部巴比伦尼亚的分裂,尤其是地理位置极为接近的乌鲁克(Uruk)和乌尔(Ur)城之间的冲突。这可以为认识这一时期的两河流域区域政治提供一条新的证据,甚至可以作为一条线索来理解乌鲁克末期及之后一段时间的巴比伦尼亚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