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法是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基本依据.本文通过梳理近百年来国际法中关于旅游利用方面的内容,揭示了国际法对旅游利用的认识与态度的变化趋势.本文认为,国际法对文化遗产旅游利用的认识与态度的重要转变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即:从对环境影响的关注到对经济社会文化影响的关注;从对遗产的原真性与完整性保护需要的关注到对社区发展与游客精神体验需要的关注;从对待旅游利用被动、消极的态度到主动、积极的态度.我国当前的文化遗产旅游利用实践远未与国际法接轨,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的立法尚处于缺失阶段,因此须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相关立法以引导和规范文化遗产旅游利用的实践.
简介:旅游活动是一项审美实践活动。旅游者旅游审美偏好的影响因素是什么?西方学界强调以照片为基础的景观偏好(landscapepreference)研究,中国学界重视经验性思考,但至今未有共识性结论。数码相机的普及使通过考察大众游客的摄影动机与行为来研究其审美行为成为可能。本文以游客受雇拍摄法(VEP)为基础,提出了"游客自愿拍摄法"(VSEP);通过探测九寨沟、张家界、嵩山3个知名旅游地大众旅游者摄影动机与影响因素,研究检验了以往以照片为基础的景观偏好影响因素部分结论,探索了"游客自愿拍摄法"(VSEP)在研究旅游审美方面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有新的研究发现。
简介:通过与近3年内有过国内旅游经验的城镇居民进行对比分析,本文对近3年内未出游城镇居民的旅游障碍和目的地选择偏好进行了研究。文章以城镇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在全国15个城市发放2500份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2296份,其中近期内未出游城镇居民问卷639份,然后以近期内出游者样本作为对照组,利用对比分析和非参数Ridit分析等方法分析近期内未出游者,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时间因素、经济因素、心理因素和旅游意识因素构成近期内未出游者的主要旅游障碍;(2)相比近期内出游者,近期内未出游者的经济因素、身体因素和旅游意识因素的障碍性更强;(3)近期内未出游者的目的地选择因素按偏好程度可以划分为6个层次,其中旅游安全和目的地环境是最重要的因素,但相比于近期内出游者,旅游的总费用和目的地环境条件(包括餐饮、交通等)对该群体影响更大,而核心吸引物的优劣影响则较小。在此基础上,本文还针对性地提出了市场拓展策略。
简介:《行政许可法》将在2004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依法治国从政府做起,改善行政管理,转变行政职能,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长远举措。将对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用好行政许可权力提出的高要求。文物行政部门是国务院和各级政府负责文物保护的职能部门,按照所辖区域对文物保护实施监督管理。2002年10月以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和《实施条例》)已陆续出台,为文物保护以及文物保护的行政许可提供了坚实的法制基础。作为文物行政部门,尤其是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如何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贯彻好《文物保护法》和《实施条例》,有一些亟待研究的问题。
简介: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我国旅游体验研究日益兴盛。本文运用知识图谱法,对我国近十年旅游体验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综述。研究发现:文献发表数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核心发文作者数量与发文量较少,且研究学者互相合作较少;研究机构大多依托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相互之间有一定合作;研究热点为“游客满意度”,“体验经济”,“乡村旅游”,“影响因素”,“真实性”,“感知”等六个方面;研究内容不断拓展深化,从理论基础转向实际应用,研究案例地种类逐步丰富,研究方法趋向多样化。另一方面,后期出现了研究热点数量下降,重复性研究过多,旅游体验研究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需要引起研究者重视。
简介:本文通过晚清时期笔者的一位在京城有一定书法声名的族人(浙江昌化人)法云和尚故事的钩沉,对如何认识民间传说以及如何让微观史和地方史研究走向总体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民间的传说未必全然无据,而正式的文献记载也不见得全然可靠,传说或口述,固然不可尽信,但也一定不能忽视作为钩沉史实线索的意义。从地方的案例中,我们不仅可以观察到一个时代生活的日常性,而且也可能藉由对社会的相关网络,也即日常生活舞台和背景的方方面面的探究,来分析概括出一个时代和地区中人们生活的“常识”,并从“常识”采透视和捕捉一个区域乃至国家的时代风貌和特性,使地方与微观史研究达致总体史或全面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