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前言2011年,美国听力学学会在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一次关于听力学服务和教育的调查[1],13个参与国家代表了全球不同经济发达水平和医疗健康服务模式的主要区域,如听力学发达的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听力学尚在起步阶段的尼日利亚、博茨瓦纳和印度等国家。中国没有参加此次调查。虽然这些国家在听力学发展方面相当不平衡,具体实践也各有不同,但该调查得出的5项共识却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譬如加强对于听力损失的认识和宣传,提高听力学作为一门特殊专业的地位等,其中尤其强调提高听力学教育标准和服务质量,并倡导在全球范围内尽快改善听力学教育水平,从而提供高质量的听力学服务。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未通过听力筛查的婴幼儿听力追踪情况。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7年5月医院新出生的婴幼儿6564例,采用DPOAE法、ABR法等进行听力筛查,其中未通过的婴幼儿86例。对这86例婴幼儿行听力追踪,分别在出生后3个月、6个月再次进行听力检查,对比分析检查结果。结果86例婴幼儿(172耳)3个月检查结果中,正常23.26%、轻度33.72%、中度19.77%、重度8.14%、极重度15.12%;6个月检查结果中,正常46.51%、轻度22.09%、中度9.30%、重度6.98%、极重度15.12%,两组检查结果中正常、轻度、中度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听力筛查未通过的婴幼儿,不能立即判定为听力损伤。持续听力追踪证实,婴幼儿听力损失可通过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改变。
简介:【摘要】:目的:对未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婴儿进行客观的听力评价,为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听性脑干反应、多频稳态、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和声导抗技术,对未通过听力筛查的新生儿进行听觉分析。结果:107名儿童中42名(39.25%)听力正常,65名儿童(60.75%)耳聋。在65名儿童中,27名儿童有轻微的听力损伤(25.23%),21名(19.63%)发生了中度的耳聋(19.63%),严重的有5名(4.67%),极度严重的有12名(11.22%)。结论:对未通过的新生儿应进行听力综合评价,以达到早期发现、诊断和干预的目的。
简介:摘要人类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的言语声总是存在实时频率信息和振幅信息的变化。由于调制声易合成和量化,因此,听力学研究领域,常使用调幅声和调频声作为测试材料,采用心理物理学研究方法,测试受试者调幅声感知(amplitude modulation detection)能力和调频声感知(frequency modulation detection)能力。本文将综述调幅声感知能力与调频声感知能力测试在听力学领域中的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耳保健操对引起听力下降老年人的语言交流能力、听力功能、听力下降程度等因素,对治疗老年人听力下降的治疗的效果及医疗事业的稳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80名听力下降老年人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1组和研究2组,每组患者人数为40人。研究1组患者采用听力健康相关教育和耳保健操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研究2组患者采取听力健康相关教育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身体基本情况进行检查,其中包括1、纯音听阈测试2、言语识别率测量3、老年人听力障碍码量表筛查版问卷测评,病人治疗126天(18周)后再次进行测量1次。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对比分析发现两组老年人语言频率平均听阈具有差异性(P<0.01);两组患者的高频区听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语言识别能力比较后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研究1治疗前后具有显著差异(P<0.01),研究2组治疗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研究1组和研究2组两组患者的听力损失进行客观测量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主观测量的听力损失程度比较后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耳保健操对患有轻、中度老年人听力下降的患者的听力功功能、言语交流、主观测量听力下降程度具有显著效果,耳保健操可以作为预防或延缓老年人听力下降的治疗和预防措施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听力检测方法对早期发现噪声性隐性听力损失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体检的30例日常生活以及工作环境均无噪声接触史,常频听阈正常的人群作为对照组,同时纳入同样数量的常频纯音听阈正常,日常生活以及工作环境存在噪音的人群作为观察组,均接受扩展高频纯音测听和噪声下语言识别能力测试,对比差异。结果:观察组9、14、18kHz频率的纯音气导平均听阈以及信噪比损失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扩展高频纯音测听和噪声下语言识别能力测试对噪声性隐性听力损失均具有一定的检出作用,具有不同的特异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听力筛查和听力保健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分娩的新生儿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新生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采取自动脑干诱发电位技术,为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高危患儿需要在病情稳定后进行筛查。初次筛查未通过的新生儿在出生后的42天后复查,复筛查仍然未通过的则在3个月的时候进行听力诊断,实验组由2名经过听力筛查系统培训的护理人员构建的听力筛查方案来辅助听力诊断工作,并为听力障碍患儿进行护理;对照组护理人员根据护理班次进行常规的听力筛查和护理。结果:实验组常规听力筛查的通过率高于对照组,失访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听力筛查复筛的通过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新生儿护理后的随访调查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构建规范的新生儿听力筛查过程,帮助新生儿进行听力初筛和复筛,有利于提高初筛率和复筛率,降低失访率,能够保证听力障碍儿童的尽早诊断和治疗,为保证患儿预后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