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两种术式修复成人腹股沟斜疝的效果对比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0月前来我院接受治疗的92例成人腹股沟斜疝患者,采用均衡分组法分为参与组和研究组,各46例。参与组采用传统修补术,研究组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术后6个月开展随访工作观察疗效,包括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前术后疼痛评分、C-反应蛋白、血清纤维蛋白质等指标变化。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参与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17%,参与组并发症发生率17.39%,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疼痛评分低于参与组及术前,C-反应蛋白、血清纤维蛋白质等指标高于参与组及术前,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斜疝的效果优于传统修补术,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及降低并发症风险,改善其生理状态,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翼状胬肉不同手术方式对术后眼表修复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2016年7月~2017年12月间治疗的32例翼状胬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16例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照组16例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术后3个月行BUT、SIt与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并开展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BUT、SIt术后3个月较术前均提高,实验组BUT、SIt提高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较术前结膜杯状细胞增多,术前术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与术后3个月差值为(7.2±2.0)个、(14.7±3.5)个,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对眼表损伤有修复作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眼表损伤的修复作用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由式局部穿支皮瓣修复臀部褥疮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35例臀部褥疮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24~71岁,平均46岁,13例为外伤后截瘫,6例为脑溢血后瘫痪,13例慢性感染,3例肿瘤切除术后伤口愈合不良。创面缺损面积为2.0 cm×3.0 cm~10.0 cm×5.0 cm,平均5.6 cm×5.0 cm。以自由式穿支皮瓣设计理念为指导,术前采用便携式多普勒超声探测仪探测并标记创面周围合适穿支,紧邻创面设计穿支皮瓣,通过旋转等方式修复臀部创面,或改良成真皮脂肪瓣,翻转180° 填塞深部死腔。术后观察并记录皮瓣、真皮脂肪瓣存活和创面愈合情况,以及臀部、下肢感觉功能情况。结果35例中采用自由式穿支皮瓣修复21例,改良成真皮脂肪瓣修复14例,皮瓣切取面积为3.0 cm×3.0 cm~10.0 cm×7.0 cm。术后随访3~22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及真皮脂肪瓣均存活良好,臀部无臃肿,褥疮无复发,所有未并发截瘫的患者臀部均无主要感觉缺失及疼痛不适,臀大肌功能基本正常,下肢运动功能总体满意。结论自由式局部穿支皮瓣或改良的真皮脂肪瓣设计及切取简单、血运可靠、对供区损伤较小,是修复臀部褥疮的较好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由式穿支皮瓣在臀部压疮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3年12月—2019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整形外科采用自由式穿支皮瓣修复臀部压疮患者39例,其中男22例、女17例,平均年龄71岁;骶尾部19例,股骨转子部9例,坐骨结节部7例,骶尾部合并股骨粗隆部4例。术前应用多普勒探查并标记出缺损周围血流流速超过2.5 cm/s的穿支血管,以此穿支为自由式穿支皮瓣的供血血管,以血管穿出点所在位置为旋转点,结合常规的皮瓣供区选择原则优选供区。常规行清创术,彻底切除溃疡周围坏死及失活组织,包括创面周围瘢痕及纤维化组织,直至创面新鲜。清创后创面组织活力好、无炎性反应患者行一期皮瓣修复术;清创术后创面组织活力较差、有潜在局部感染倾向患者,创面应用负压封闭引流装置,每次5~7 d,更换1~3次,待创面肉芽生长良好后行二期皮瓣修复术。39例患者臀部压疮修复共采用螺旋桨皮瓣34个、旋转皮瓣9个、V-Y推进皮瓣7个,其中单个皮瓣修复30例、组合皮瓣修复9例;皮瓣切取范围为10.5 cm×6.5 cm~22.0 cm×7.0 cm;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密切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对症处理;随访术后功能、外形及复发情况。结果术后37例切口一期愈合,皮瓣顺利成活;1例术后皮瓣下出血,皮瓣远端部分坏死,二次清创,游离皮瓣及周边软组织,拉拢缝合修复;1例静脉回流不畅,皮瓣淤血,针刺放血处理后,切口延迟愈合。供区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6个月。39例患者术后皮瓣供区与受区功能及外形均满意,其中2例因护理不当分别于术后半年和1年臀部压疮复发。结论自由式穿支皮瓣既减少了传统轴型皮瓣或肌皮瓣的较大手术创伤,又避免在设计与操作中因血管解剖异常造成的困难,且血供可靠、操作简便,是修复压疮的理想皮瓣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牙列缺损的患者,修复过程中应用种植修复和常规修复的比较。方法:选择 62 例牙列缺损的患者进行研究,分为两组进行比较,分别实施常规修复以及种植修复。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比对照组的高
简介:摘要:研究目的:通过HSA-THz光照细胞修复仪对50岁以上男性出现的前列腺良性增生,也称前列腺肿大,产生的尿频,尿急,尿痛,夜尿增多,排尿困难,尿线变细,尿流无力,排尿时间延长,尿后滴沥,尿流中断,或尿失禁等膀胱刺激症状和梗阻症状,进行前列腺照射热疗,达到了辅助缓解疼痛、减轻肿胀、减少夜尿次数、疏通尿道梗阻及改善尿道刺激等不适症状,提高了这类人群的生活质量的目的。研究方法:从2023年2月1日至5月31日,利用4个月时间,对有前列腺风险50岁-84岁62名男性顾客(有在医院治疗的历史,症状反复)进行了HSA-THz光照细胞修复仪照射,跟踪热疗照射效果。结论:通过HSA-THz光照细胞修复仪热疗照射前列腺风险,可以有效改善前列良性增生或前列腺炎造成的不适,有效率达到90%以上。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外泌体对大鼠肌腱损伤的修复效果及其机制。方法培养hUC-MSC,通过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面标志物,通过特定培养基促使细胞成骨、成软骨、成脂三向分化。使用外泌体分离柱从细胞上清中分离外泌体,并通过透射电镜、外泌体绿色荧光标记染料(PKH67)染色和Western blot鉴定外泌体。40只Wistar大鼠采用手术切除的方法建立跟腱损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hUC-MSC外泌体组(A组,在损伤部位注射100 μg外泌体)和对照组(B组,在损伤部位注射250 μl生理盐水),每组20只。术后4周,通过q-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各组肌腱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损伤组织中胶原蛋白Ⅲ的表达情况。结果分离培养的hUC-MSC在倒置显微镜下呈梭形,细胞经成骨分化后,出现立方体结节状结构,茜素红染色阳性。成脂分化后,细胞内部出现脂肪,油红O染色呈红色。成软骨分化后,细胞分泌大量氨基葡聚糖,阿利辛蓝染色强阳性。hUC-MSC外泌体经PKH67染色鉴定证实,在透射电镜下呈圆盘状、内部凹陷结构,Westen blot检测高表达移动相关蛋白-1(CD9)和溶酶体相关膜蛋白3(CD63)。q-PCR结果表明,A组TGF-β(4.887±0.767)、BMP-2(3.079±0.150)、VEGF(3.108±0.508)、FGF-2(4.211±0.522)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B组(分别为1.000±0.062、0.918±0.129、1.004±0.103、1.010±0.169)(P<0.01),而IL-1β(0.697±0.037)、TNF-α(0.793±0.021)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B组(分别为1.004±0.089、1.006±0.015)(P<0.01)。Western blot检测A组TGF-β(1.434±0.041)、BMP-2(1.798±0.177)、VEGF(1.552±0.113)、FGF-2(1.357±0.039)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B组(分别为1.002±0.032、0.992±0.068、1.007±0.070、0.994±0.051)(P<0.01),而IL-1β(0.705±0.016)、TNF-α(0.840±0.045)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B组(分别为1.000±0.016、1.003±0.040)(P<0.01)。免疫荧光显示,A组TGF-β、VEGF的阳性表达率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MP-2(2.278±0.208)、FGF-2(4.656±0.106)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B组(分别为0.315±0.101、1.661±0.110)(P<0.05或0.01),IL-1β(1.677±0.947)、TNF-α(1.520±0.088)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B组(分别为4.296±0.291、2.373±0.273)(P<0.01)。A组肌腱胶原纤维排列规则且紧密,胶原蛋白Ⅲ的表达较为明显,而B组肌腱胶原纤维排列较为松散伴破损的瘢痕样愈合。结论hUC-MSC外泌体可促进大鼠损伤肌腱的修复,可能与其上调生长因子TGF-β、BMP-2、VEGF、FGF-2及胶原蛋白Ⅲ的表达,抑制炎性因子IL-1β、TNF-α的表达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DNA错配修复(MMR)蛋白缺陷(dMMR)和完整(pMMR)的结直肠癌(CRC)患者相关基因体细胞突变差异。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行手术治疗、术后常规免疫组化检测报告为dMMR的93例CRC患者石蜡病理组织行二代测序技术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93例CRC患者肿瘤组织中4种MMR蛋白(MLH1、MSH2、MSH6和PMS2)的表达情况,依据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标准对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进行重新判读。采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93例CRC患者石蜡病理组织中41个基因的体细胞突变情况,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分析组间基因突变差异。结果依据CAP标准重新判读后,93例CRC患者中pMMR组31例,dMMR组62例。dMMR组基因突变中位数为9.5个,高于pMMR组(3.0个,P<0.001)。dMMR组和pMMR组中17个基因存在体细胞突变差异,分别为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BRCA2、MLH1、PDGFRA、PIK3CA、APC、ATM、KIT、MET、PMS2、MSH6、POLE、MSH2、PTCH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TP53和ERBB2基因。dMMR组致病体细胞BRAF、MLH1、MSH2和MSH6基因突变率高于pMMR组[分别为21.0%(13/62)和9.7%(3/31),9.7%(6/62)和0(0/31),21.0%(13/62)和0(0/31),22.6%(14/62)和0(0/31),均P<0.05]。BLM N515fs、BRAF V600E、PTCH1 R1308fs和KRAS G13D位点突变率在dMMR组和pMMR组CRC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2.6%(14/62)和0(0/31),19.4%(12/62)和3.2%(1/31),11.3%(7/62)和0(0/31),16.1%(10/62)和3.2%(1/31),均P<0.05]。在MLH1和PMS2共同缺失的dMMR患者中3个不常见位点BLM N515fs、MSH6 F1088fs和PTCH1 R1308fs的突变率分别为28.2%(11/39)、15.4%(6/39)和15.4%(6/39),与pMMR患者[均为0(0/3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MMR结直肠癌患者有更多的相关基因发生体细胞突变。BRAF V600E突变与dMMR密切相关。KRAS G13D、BLM N515fs和PTCH1 R1308fs突变位点也与MMR蛋白的表达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DNA错配修复(MMR)蛋白缺陷(dMMR)和完整(pMMR)的结直肠癌(CRC)患者相关基因体细胞突变差异。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行手术治疗、术后常规免疫组化检测报告为dMMR的93例CRC患者石蜡病理组织行二代测序技术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93例CRC患者肿瘤组织中4种MMR蛋白(MLH1、MSH2、MSH6和PMS2)的表达情况,依据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标准对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进行重新判读。采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93例CRC患者石蜡病理组织中41个基因的体细胞突变情况,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分析组间基因突变差异。结果依据CAP标准重新判读后,93例CRC患者中pMMR组31例,dMMR组62例。dMMR组基因突变中位数为9.5个,高于pMMR组(3.0个,P<0.001)。dMMR组和pMMR组中17个基因存在体细胞突变差异,分别为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BRCA2、MLH1、PDGFRA、PIK3CA、APC、ATM、KIT、MET、PMS2、MSH6、POLE、MSH2、PTCH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TP53和ERBB2基因。dMMR组致病体细胞BRAF、MLH1、MSH2和MSH6基因突变率高于pMMR组[分别为21.0%(13/62)和9.7%(3/31),9.7%(6/62)和0(0/31),21.0%(13/62)和0(0/31),22.6%(14/62)和0(0/31),均P<0.05]。BLM N515fs、BRAF V600E、PTCH1 R1308fs和KRAS G13D位点突变率在dMMR组和pMMR组CRC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2.6%(14/62)和0(0/31),19.4%(12/62)和3.2%(1/31),11.3%(7/62)和0(0/31),16.1%(10/62)和3.2%(1/31),均P<0.05]。在MLH1和PMS2共同缺失的dMMR患者中3个不常见位点BLM N515fs、MSH6 F1088fs和PTCH1 R1308fs的突变率分别为28.2%(11/39)、15.4%(6/39)和15.4%(6/39),与pMMR患者[均为0(0/3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MMR结直肠癌患者有更多的相关基因发生体细胞突变。BRAF V600E突变与dMMR密切相关。KRAS G13D、BLM N515fs和PTCH1 R1308fs突变位点也与MMR蛋白的表达有关。
简介:摘要肌腱和腱骨止点损伤是常见的运动损伤,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和生活质量。手术重建是肌腱和腱骨止点损伤的主要治疗手段。但由于修复后的肌腱及腱骨止点结构与原生组织差异较大,手术效果常不理想,易再次撕裂。外泌体是一种内含多种活性物质的脂质双层小囊泡,在细胞间通信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干细胞外泌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无细胞治疗手段,在药物递送、组织工程、退行性疾病等领域中得到广泛研究,但其在肌腱及腱骨止点修复中的作用关注较少。因此,笔者就肌腱及腱骨止点的组织学特点和修复过程、干细胞外泌体对肌腱和腱骨止点的修复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肌腱及腱骨止点损伤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简介:目的观察氟尿嘧啶(5-FU)致肠黏膜损伤修复过程中肠上皮干细胞的动态变化。方法成年C57BL/6J小鼠50只,其中40只给予连续5d腹腔注射5-Fu(30mg·kg^-1·d^-1),另10只腹腔注射等量PBS作为空白对照。于处理后1、3、5和7d剖杀取出中段小肠,光镜下观察肠黏膜病理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肠黏膜细胞中Rhdamine123(Rho)染色阴性细胞比例变化情况:免疫组化分析Musashi-1fmsi-1)表达阳性细胞数量及其百分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5-Fu作用后小鼠肠黏膜萎缩,间质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Rho染色阴性细胞比例显著增高,以处理后1d最高,随后逐渐下降(P〈0.011;msi-1表达阳性细胞数量略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i.1表达阳性细胞百分比显著增高(P〈0.01)R与Rho染色阴性细胞比例呈显著正相关(P〈0.01,r=0.7551。结论Rho染色阴性细胞中含有丰富的肠上皮干细胞.msi-1表达阳性的肠上皮干细胞可能起着修复5-FU致肠黏膜损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