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MR影像组学预测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CI)转化为阿尔茨海默病(AD)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确诊为aMCI的30例患者及来源于公共数据库的190例aMCI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男120例、女110例,年龄50~80岁,其中进展为AD 39例,未进展为AD 181例。以7∶3随机分为训练集(154例)和验证集(66例)。在患者的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T1WI三维磁化强度预备梯度回波序列图像上手动逐层勾画双侧海马边缘,得到三维图像,然后分别提取左侧海马、右侧海马、联合双侧海马的影像组学特征,并进行影像组学特征筛选,最后构建影像组学标签。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影像组学标签的性能。选取最优影像组学标签计算影像组学分数(Rad-score),并构建影像组学(R)列线图。根据最优影像组学标签的Rad-score阈值,区分aMCI转化为AD的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aMCI患者进展的临床特征,建立临床特征(C)列线图,最后建立影像组学+临床特征的列线图(R+C)。用C指数评估R列线图、C列线图、R+C列线图预测aMCI患者3年、5年进展为AD的效能。最后绘制决策曲线评估R列线图、C列线图、R+C列线图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ROC曲线显示右侧海马影像组学标签预测aMCI转化为AD的效能最好(曲线下面积训练集为0.989,验证集为0.897)。以右侧海马影像组学标签的Rad-score=21.374为阈值,训练集中高风险组70例、低风险组84例,验证集中高风险组34例、低风险组32例。训练集中右侧海马影像组学标签预测低风险组、高风险组aMCI患者的转化为AD平均时间分别为42.5、25.0个月,验证集中分别为41.3、22.4个月。列线图和决策曲线均表明R+C列线图较R列线图、C列线图预测aMCI转化为AD显示出更大益处。结论右侧海马影像组学标签预测aMCI患者是否进展为AD的效能较好;右侧海马影像组学标签结合临床特征的列线图可以用于进展为AD的aMCI患者预测,更好地帮助临床医师决策提供信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部扩散加权成像(DWI)影像组学特征的稳健性及再现性。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19年1月4日至5月5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行MRI检查的30例肺部结节/肿块患者,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7~69(57±11)岁。所有患者在自由呼吸状态下接受肺部平面回波成像(EPI)-DWI及快速自旋回波(TSE)-DWI检查,检查完成后间隔5 min各序列重复扫描一次,并重建相应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图。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对各DWI及ADC序列(共8组图像)分别进行手动分割,并对每组图像提取6大类共396个影像组学特征。使用一致性相关系数(CCC)、动态范围(DR)评估两次扫描间特征的稳健性,以CCC和DR均≥0.85为稳健特征。通过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特征的再现性,以ICC≥0.75为再现性好的特征。结果无论EPI或TSE技术,基于DWI图(TSE:n=197,EPI:n=169)提取的稳健特征数量均高于相应的ADC图(TSE:n=126,EPI:n=148)。TSE-DWI、TSE-ADC、EPI-DWI、EPI-ADC稳健特征占比分别为49.7%(197/396)、31.8%(126/396)、42.7%(169/396)、37.4%(148/396)。396个特征中有54个(13.6%)在所有序列中均表现出很好的稳健性(CCC和DR均≥0.85),且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具有很好的再现性(ICC≥0.75)。结论肺DWI影像组学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健性及再现性;不同序列及不同特征簇中具有不同比例的稳定特征,部分特征在不同扫描间、不同观察者间,甚至不同序列间都有很好的稳健性和再现性。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通过影像学定位选择手术入路切除眼眶神经鞘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00年至2019年眼眶神经鞘瘤摘除手术93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通过影像学定位选择手术入路。年龄8~82(36.61±15.94)岁,男性37例,女性54例。分别采用前路开眶、外侧开眶、内外联合开眶以及内侧开眶切除肿瘤。分析肿瘤影像定位与术式选择的关系、肿瘤切除情况及手术后1周的视力。结果前路开眶术45例(包括结膜入路24例,皮肤入路21例),其中2例肿瘤大部分切除;术后1周视力提高2例,不变29例,下降14例,其中1例意外视力丧失。外侧开眶术43例,其中37例病变完全切除,6例病变大部分切除;术后1周视力提高1例,视力不变23,视力下降19例,其中2例意外视力丧失。行内外联合开眶术4例,均完全切除肿瘤;术后1周视力不变1例,视力下降3例,其中1例意外视力丧失。行内侧开眶1例,完整切除肿瘤,术后1周视力无变化。结论在个性化治疗理念指导下,通过影像学肿瘤定位,选择合适术式可成功摘除眼眶神经鞘瘤,并最大限度保存患者视功能。
简介:摘要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重要中间环节。故对肝纤维化无创的、准确的评估能够为及时干预及治疗后评价提供重要的信息。影像组学分析能够提取多种医学图像特征以对疾病进行诊断及评估。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及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磁共振影像组学分析在肝纤维化的诊断及分期中显示出了其突出的价值及应用前景。其中,基于常规磁共振、增强磁共振以及其他功能或定量磁共振图像的影像组学分析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分期性能。但同时也面临一些重要的问题及挑战,包括影像组学分析方法内在的局限性以及肝脏形态和病理状态对分期性能的影响。因此,作者就磁共振影像组学分析在肝纤维化分期中的应用和当下面临的客观挑战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脊索瘤好发于中轴骨,以颅底及骶尾区域最为常见,发生在其他部位较罕见。笔者报道了1例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的发生在右侧鼻腔-筛窦的脊索瘤病例,分别从临床症状、术前CT及MRI影像学表现、手术所见及术后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分析了该病的特点,并通过文献复习鉴别诊断,加深了对该病的认识,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方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艾滋病合并空洞性肺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诊治的52例艾滋病合并空洞性肺病变患者纳入研究。采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CT-PTLB)取肺活组织,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分成感染组(43例)和肿瘤组(9例),比较组间临床特征、胸部计算机断层成像特征和不同CD4+T淋巴细胞计数所占比例。结果52例艾滋病合并空洞性肺病变患者中,肺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为感染性病变43例(分枝杆菌感染8例,真菌感染35例)和肿瘤病变9例。感染组患者中,<40岁共27例;而肿瘤组患者中,>50岁有8例。52例患者中仅25.0%(13例)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主要分布在肿瘤组(8例)。肿瘤组患者仅1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而感染组有41例。与肿瘤组患者比较,感染组患者更易出现发热。胸部计算机断层成像检查显示,感染组多数患者病变边缘可见卫星灶,而肿瘤多数患者病变可见边缘毛刺及分叶。感染组中共42例治愈或好转,肿瘤组中仅2例。结论艾滋病合并空洞性肺病变的主要病因有感染(分枝杆菌感染与真菌感染)与肿瘤,可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是否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与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进行鉴别。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DCG)与常规心电图(ECG)运用在冠心病(CHD)诊断中的效果及准确率。方法将2020年1月—2021年6月作为研究时间段,选取期间医院接诊且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的50例CHD患者,进行ECG检查、DCG检查,对组间诊断准确率、ST段检出情况、ST段检出部位、心律失常类型展开分析。结果(1)DCG检查心肌缺血检出率、心律失常检出率均高于ECG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DCG检查ST段压低检出率、ST段抬高检出率均高于ECG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前间壁、前壁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G检查下壁检出率、侧壁检出率均高于ECG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DCG检查房室传导阻滞、右束支阻滞(38.00%)、左束支阻滞、房性早搏二/三联律、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检出率均高于ECG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应用价值高于常规心电图,可提高阳性率及心律失常各指标检出率,同时室性早搏早发、房性早搏早发检出率可为心律失常提供及早诊断依据。
简介:【摘要】 目的 比较MRI特异性对比增强及组织水分子弥散状况与超声对小肝癌(sHCC)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癌患者22例,将其MRI特异性对比增强及组织水分子弥散状况与超声结果分别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比较两者对小肝癌的诊断效能。结果22例患者共30个病灶,病理证实sHCC病灶25个。联合MRI特异性对比增强及组织水分子弥散序列诊断sHCC的灵敏度为96.00%,特异度为80.00%,诊断符合率为93.33%。超声诊断sHCC的灵敏度为68.00%,特异度为60.00%,诊断符合率为66.67%。联合MRI特异性对比增强及组织水分子弥散序列对sHCC的灵敏度和诊断符合率均高于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超声,联合MRI特异性对比增强及组织水分子弥散序列可明显提高sHCC的灵敏度及诊断符合率。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腕关节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 TFCC)的MRI影像组学模型,评价其对TFCC损伤的诊断效能。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放射线科行腕关节磁共振检查的100例患者病例(损伤及非损伤各50例),所有患者均行高分辨率3.0 T磁共振扫描,选取T2WI冠状位序列,手动勾画图像中的TFCC区域,提取影像特征,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Mann-Whitney U test)及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LASSO)算法进行数据降维、特征筛选,将所筛选出的相关性最强的影像特征采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的建模方法建立分类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精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评价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从T2WI冠状位序列中提取到88个初始特征,用曼-惠特尼U检验和LASSO算法筛选出12个相关性特征,基于上述相关特征在SVM分类器中构建的模型AUC值为0.88,精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92%、100%,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结论基于MRI的影像组学特征可以提供一个识别腕关节TFCC损伤的无创性工具,提高TFCC损伤的检出率。
简介:摘要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高发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健康。医学影像学在肝癌的诊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十年来中国肝癌影像研究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超高磁场、多核MRI、光子CT等影像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为肝癌患者的早筛、早诊、早治和全程优化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运用AI结合多维度组学(影像组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将会进一步揭示肝癌的“临床-影像-病理-分子”核心关联机制,为无创性评估肝癌的病理特点、基因特征、免疫表型、分子亚型、疗效及预后带来新的机遇,为肝癌患者更加精细化和个体化的临床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本文以影像技术为脉络主线,归纳总结了近年来MRI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Liver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LI-RADS)的应用及肝胆特异性对比剂使用、扩散MRI技术、功能MRI技术、影像组学与AI、CT影像等在中国的临床研究与转化应用成果,展现了这些年我国肝癌影像领域的蓬勃发展和辉煌成就,同时也提出了当前肝癌影像研究的局限性,未来需要根据国内患者的发病特点及人群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设计,建立涵盖人群广、代表性强的多中心研究队列,建设同质化、高质量的全国肝癌影像数据库;同时需要注重原创性影像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未来将运用AI结合影像组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深入研究肝癌的病理特征、基因表型和预后转归,促进医学影像深度参与肝癌患者的全流程临床管理,为精准医疗提供技术支持,助力实现国民大健康的战略目标。
简介:摘要较低级别脑胶质瘤(lower-grade gliomas, LGGs)是指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2级和3级脑胶质瘤,与胶质母细胞瘤相比,LGGs患者的病理级别低,预后较好。但是,由于其侵袭性生长方式,部分患者治疗后仍然会出现复发或恶性转变,因此,早期进行预后预测有望对LGGs患者提供个体化精准治疗,提高生活质量。影像组学可以从图像中提取高通量成像特征,将图像信息转换为直观的数据来反映肿瘤内部异质性信息,这有助于临床医生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基于MRI的影像组学可以直接预测LGGs患者的预后,也可以将影像组学特征与基因表型或免疫特征结合共同预测预后,但多项研究仍存在局限性,开展基于功能MRI的影像组学,并将影像组学与新发现的预后相关基因或免疫学特征结合用于预后预测是未来研究的方向。本文综述了影响LGGs的预后因素及影像组学在LGGs预后预测中的作用,以拓展基于影像组学预测LGGs患者预后的方法,为临床精准诊治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