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腹腔镜、开腹胃癌根治术用于早期胃癌治疗的不同效果。方法:从2021年8月-2022年4月肿瘤科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中随机选择50例作为观察对象,均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其中对照组25例接受开腹胃癌根治术治疗,另外25例纳入观察组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对比临床手术指标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的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更少,且手术持续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消耗时间相比明显更短,两组临床指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2.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0%,组间结果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腹胃癌根治术相比,在早期胃癌治疗过程中使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疗效更加明显,其手术时间与总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并发症情况较少,腹腔镜手术更具有安全性与有效性,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案。
简介:[摘 要] 目的 分析早期胃癌患者中,予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治疗的价值。方法 将2023年1-12月本院76例早期胃癌患者纳入研究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8例,开腹手术)、观察组(38例,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探讨两组治疗价值。结果 观察组术后恢复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肿瘤标志物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在治疗早期胃癌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能够提高术后恢复效果,减少肿瘤标志物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胃癌(EGC)黏膜下浸润的特征表现,通过联合白光内镜及窄带光成像结合放大内镜(ME-NBI)检查提高EGC浸润深度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因术前怀疑EGC于北京友谊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或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收集患者基本信息、病灶特征及术后病理等信息,分析EGC黏膜下浸润的特征、黏膜下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EGC浸润深度的模型。结果195例患者(207处病灶)纳入研究。207例病灶以2∶1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138处)及测试组(69处)。在建模组,病灶位于胃上1/3(OR=12.949,95%CI:2.148~78.070,P=0.005),胃中1/3(OR=7.534,95%CI:1.044~54.360,P=0.045),病灶长径>2 cm(OR=6.828,95%CI:1.657~28.136,P=0.008)及存在扩张血管(OR=6.856,95%CI:1.577~29.805,P=0.010)是病灶黏膜下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上述独立危险因素构建浸润深度预测评分系统(DPSS)(病灶位于胃上1/3、病灶位于胃中1/3、病灶长径>2 cm、存在扩张血管各为5分、4分、4分、4分)。在建模组及测试组,DPSS预测病灶黏膜下浸润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4(95%CI:0.809~0.960)及0.799(95%CI:0.684~0.914)。界值为8分时,建模组及测试组诊断敏感度分别为83.3%、71.4%,特异度分别为76.2%、74.5%。结论联合普通白光内镜及ME-NBI建立的DPSS可以较好地预测EGC浸润深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联合胃蛋白酶原-Ⅰ(PG-Ⅰ)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山西省人民医院消化科收治的108例早期胃癌患者为早期胃癌组,男81例,女27例,年龄(49.34±4.15)岁,年龄范围为35~59岁。另选取同期行身体检查的105例健康者为健康组,男75例,女30例,年龄(50.12±4.31)岁,年龄范围为37~60岁。比较两组的血清VDBP、PG-Ⅰ、胃蛋白酶原比值(PGR)水平及其各个指标对早期胃癌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早期胃癌组患者的VDBP[(4.07±1.36)μg/L]、PG-Ⅰ[(88.81±38.67)μg/L]、PGR(6.88±3.33)水平低于健康组[(4.88±1.58)μg/L、(105.2±43.09)μg/L、(8.43±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VDBP与PG-Ⅰ、PGR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OC曲线结果显示VDBP、PG-Ⅰ、PGR诊断早期胃癌患者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8、0.793、0.833;联合诊断后VDBP/PG-Ⅰ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895,VDBP/PGR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916。结论VDBP可作为筛查早期胃癌患者的新型诊断指标,与PG-Ⅰ联合诊断可进一步提高对早期胃癌筛查的准确度。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免疫球蛋白抗体G(Hp-IgG)联合胃镜检查筛查诊断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 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于2021年7月-2022年2月收治的73例患者,均行胃镜检查、Hp-IgG检测,比较胃癌患者、癌前病变患者HP-IgG检测结果差异,并分析单一胃镜检查、HP-IgG检测与联合筛查对疾病诊断价值。 结果 胃溃疡、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进展期胃癌及早期胃癌HP-IgG阳性率分别为83.33%、83.33%、84.61%、87.50%及77.7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一胃镜、HP-IgG检测比较,胃镜联合HP-IgG检测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的AUC值更高(P<0.05)。 结论 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Hp-IgG联合胃镜检查的应用价值较高,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多种内镜技术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20.9-2022.3武安市中医院门诊及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项目筛查人群进行胃镜检查发现的胃可疑黏膜病变23例,利用普通白光(White light endoscopy,WLE)、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ME-NBI)、放大色素内镜(喷洒0.2%靛胭脂)进行观察,并活检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最终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结果 23例疑似早期胃癌患者中,WLE和ME-NBI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51.06%、82.35%、54.43%及91.48%、76.47%、89.87%,ME-NBI诊断灵敏度、准确率均高于WLE(χ =56.28、49.39,P<0.05),特异度无明显差异(χ =0.18,P>0.05)。放大色素内镜和ME-NBI诊断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95.45%、91.18%、92.86%和91.48%、76.47%、89.87%,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Kappa值分别为0.853、0.764,2种诊断方式诊断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AUC分别为0.933、0.882(P<0.05)。结论 相较于WLE,ME-NBI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和放大色素内镜的诊断效果更好;ME-NBI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比WLE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放大色素内镜和ME-NBI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均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放大色素内镜和ME-NBI均适用于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2种诊断方式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较好,放大色素内镜的诊断效能更高,更适合精查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患者的X线诊断特点和价值。方法以我院于2015年3月—2016年3月间收治的61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胃癌X线诊断,将所得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X线诊断胃癌的检出率为96.72%(59/61),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2例胃癌患者中,35例为溃疡型胃癌,9例为覃伞型胃癌,8例为肿块型胃癌。结论X线诊断能够有效提高胃癌的检出率,与病理检查结果基本一致,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值得推广和应用。只有对早期胃癌的一般X线表现正确认识,认真仔细操作,尤其是对最容易被忽视的部位引起注意,与胃镜和病理检查密切配合,才能使胃癌的早期发现率得到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