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炎症在机体的防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炎性反应可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扩散,加快清除坏死细胞,修复受损的组织及器官。但过度的炎性反应会引起细胞变形凋亡、组织器官的坏死、系统功能的障碍,危及生命。当皮肤经过灼烧或是受到创伤之后,身体就会触发免疫炎症反应,而这样则会导致受伤的部位形成更加严重且范围更加广泛的病理损伤。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丙戊酸钠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丙戊酸钠能有效对抗机体引缺血和缺氧继发的组织器官损伤,提高机体对缺血和缺氧以及炎症打击的耐受性,提高生存率。本文就丙戊酸钠对烧伤患者炎性反应的相关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近年,儿童中枢性性早熟(CPP)发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疾病。CPP是指在女童7岁半前、男童9岁前呈现出第二性征的病变。已有研究证实,Kiss-1(一种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具有调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抑制肿瘤转移及作为食欲调节因子调控摄食行为等作用。因此被纳入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及内分泌代谢等多系统疾病研究中 。Kisspeptin是一类由Kiss-1基因编码的下丘脑肽,是一种作用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上游的神经调节剂,通过与受体GPR54(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发挥作用。既往研究已证实Kiss-1 /GPR54信号通路与青春期启动密切相关,尤其是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这一经典中枢通路实现,近期,有研究证实还可能通过与外周组织中的受体 Kiss-1R 直接结合而局部调节生殖器官的功能。为此,本文主要论述 Kiss-1/ GPR54信号通路在性早熟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几种可能机制。
简介:摘要:本研究针对猪链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毒力调控与免疫逃逸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探讨这两种病原菌在感染过程中如何通过调控毒力因子实现免疫逃逸,本研究揭示了其在宿主体内长期存活和传播的关键策略。猪链球菌通过改变表面抗原结构逃避免疫识别,而大肠杆菌则通过水平基因转移和LPS调控增强免疫逃逸能力。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基于这些机制的抗感染策略,指出靶向毒力调控网络的干预措施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在效果。这为开发新型抗感染疗法提供了理论支持。
简介:摘要长非编码RNA(lncRNA)和环状RNA(circRNA)是两类重要的非编码RNA,可通过与DNA、RNA或蛋白质相互作用调控基因表达。lncRNA、circRNA不仅能够预测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的放化疗预后情况,还可以通过竞争性内源RNA机制、调控PI3K/Akt/mTOR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参与DNA及蛋白质修饰、调节细胞周期等多种途径影响ESCC放化疗敏感性。对lncRNA、circRNA调控ESCC放化疗敏感性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指导筛选患者人群,提高ESCC患者放化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电针调控外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作用,并基于海马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变化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O)大鼠配对分为模型组(8只),NSCs移植组(8只),电针+NSCs移植组(8只);由于造模后部分大鼠死亡,最终各组取6只大鼠进行数据分析。模型组大鼠给予基础饲养以及同等条件抓取固定,NSCs移植组采用NSCs移植治疗,电针+NSCs移植组在NSCs移植基础上行电针百会穴治疗。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区BDNF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相比,NSCs移植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时间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NSCs移植组及模型组相比,电针+NSCs移植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时间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电针+NSCs移植组大鼠跨越平台次数为(2.28±0.35)次,高于NSCs移植组(1.76±0.46)次与模型组(0.98±0.32)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电针+NSCs移植组大鼠海马区BDNF蛋白表达量为(1.45±0.35),明显高于NSCs移植组(0.92±0.22)、模型组(0.86±0.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SCs移植组大鼠海马区BDNF蛋白表达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可能基于调节海马区BDNF的表达调控外源性NSCs从而改善PSCI。
简介:摘要缺血性脑卒中(IS)后的血脑屏障(BBB)通透性改变对缺血急性期脑水肿、脑免疫炎症、出血转化及恢复期血管新生和再通均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IS后的BBB高通透性由IS数小时后显著增加的脑血管内皮跨细胞转运(跨细胞通路)和缺血数日后的紧密连接(TJs)解体(细胞旁通路)逐步导致,且跨细胞转运上调早于并独立于TJs解体。维持较低的血管内皮跨细胞转运率和保持完整的TJs对BBB的生理功能和脑稳态起关键作用,因此跨细胞转运的发生和调控机制成为IS后BBB靶向治疗研究的新方向。本文围绕BBB内皮跨细胞转运的生物学分类、细胞结构及其调控机制、靶向该途径的治疗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血管钙化(VC)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是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率的重要预测指标。除羟基磷灰石在血管壁的内膜和中膜层沉积以外,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的转化也是VC发生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外泌体是一种具有脂质双分子层结构的细胞外囊泡,含有多种特异性脂质、核酸和蛋白质,参与细胞间通讯,在不同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已有研究证明外泌体通过诱导矿物质沉积、在细胞间运输微小RNAs(miRs)、将钙化信号扩展至相邻正常血管平滑肌细胞等途径参与调控VC。本文以血管平滑肌细胞为桥梁,对外泌体在VC中的作用及机制展开综述,为预防和治疗VC提供一些新思路。
简介:摘要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 VTA)是多巴胺能神经系统中脑-边缘和中脑-皮质通路的起始点。VTA多巴胺能神经元主要向伏隔核和前额叶皮质等区域发出投射,广泛参与奖赏反馈、动机、成瘾以及睡眠-觉醒节律的调控,是中脑区域内与维持意识密切相关的关键神经元群落。近年来的研究显示,VTA多巴胺能神经元在睡眠-觉醒和全麻-觉醒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促觉醒作用,然而其神经环路机制未被完全阐明。文章综述了VTA多巴胺能神经元及其通过调控下游核团对睡眠-觉醒和全麻-觉醒进程的调控及机制研究进展,以期为全面理解全麻药物作用机制和睡眠-觉醒中的觉醒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简介:摘要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基底膜上的碘离子转运体可参与并介导细胞内外碘离子流动。机体众多含碘组织中,仅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内胶体的碘离子可被作为原料,经氧化、碘化、偶联而合成甲状腺激素(thyroid hormone,TH)以发挥生理功能。因此,碘离子转运体的碘转运功能对TH的生物合成至关重要。此外,功能学研究表明,碘离子转运体作为离子通道蛋白,其表达异常或功能丧失可作为肿瘤促进因子或抑制因子参与mTOR信号通路、MAPKs信号通路、以及NF-κB信号通路的调节,进而调控癌细胞增殖、浸润、转移和凋亡,以发挥非碘转运作用。因此,碘离子转运体的非碘转运功能对肿瘤发生进展至关重要。本文就经典碘离子转运体,钠/碘协同转运体(sodium iodide symporter,NIS)和阴离子交换体(pendrin),及新型碘离子转运体,囊性纤维化跨膜电导调节器(cystic fibrosis trans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or,CFTR)、钠复合维生素转运体(sodium multivitamin transporter,SMVT)、钙激活氯通道蛋白(anoctamin 1,ANO1)的碘转运功能以及非碘转运功能。在肿瘤发生进展中的作用,及其相关调控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全面阐明碘离子转运体及其调控信号通路在癌症发生进展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文献总结参考。
简介:摘要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crophthalmia-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MITF)是一种具有碱性螺旋-环-螺旋亮氨酸拉链结构的转录因子,它在神经嵴源性黑素细胞的生存、增殖和分化以及黑色素的合成、转运和分布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MITF基因突变会影响黑素细胞的功能,从而导致与黑色素相关的疾病。了解MITF对黑素细胞的作用机制可为这些疾病的治疗提供一些线索。本文就MITF基因的表达调控、对黑素细胞的调控作用以及其导致Waardenburg综合征的机制做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