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究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植骨术关节内骨折移位的效果。方法:将我院80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照组,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植骨术联合治疗观察组,对比两组效果。结果:两组比较,观察组患者Boiher角较小,Gisasna角较大,根骨高度、足部功能评分较高,治疗效果良好(P<0.0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植骨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取得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足部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距骨骨折发作后,为了减轻疾病症状,加速患者康复,探究天玑机器人、踝关节镜治疗阶段的护理策略、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活动调查后,共有50例患者参与,接收时间方面,区间跨度介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而后划分组别,主要包括:对照组和实验组,该项操作的指导原则为:奇偶数字法,且两个组别患者检查后被确诊为“距骨骨折”;临床治疗领域,将天玑机器人、踝关节镜治疗技术为其提供,该阶段内,常规护理在对照组中开展,综合护理在实验组中开展,每个组别中有25例样本纳入研究,对比疗效。结果:总有效率展开分析,关于距骨骨折患者统计数值,两个组别有明显差异,且实验组VS对照组,表现高,P<0.05;并发症方面进行调查,关节感染、距骨缺血性坏死、创伤性关节炎为典型代表,关于发生率数据比较,实验组展现出了更低水平,P<0.05。结论:天玑机器人、踝关节镜治疗时,针对距骨骨折患者来说,为了实现理想效果,减轻疾病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非常重要,该过程中,综合护理的辅助意义重大,可提高患者总有效率水平,推广价值高。
简介:【摘要】目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于手法复位基础上联合活血健骨汤治疗,对提升患者疗效、促进其症状尽快改善和骨折愈合的价值探究。方法:收录2021.1——2023.1期间我院接收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共计7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做分组处理,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评价组间疗效差异。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样本量组间纳入相当,对应给予手法复位治疗、手法复位结合活血健骨汤治疗。结果:疗效差异显示观察组94.29%高于对照组77.14%,P<0.05。患者疼痛、手背水肿症状的改善时间及骨折愈合所需时间以观察组更短,P<0.05。结论: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于手法复位基础上联合活血健骨汤治疗,对提升患者疗效、促进其症状尽快改善和骨折愈合的价值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胫骨骨折采用带锁髓内钉固定术联合骨肽注射液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从我院2020.1-2022.12月期间收治的胫骨骨折患者中随机选择11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平均划分成单纯带锁髓内钉固定术治疗的对照组(56例)以及联合骨肽注射液治疗的观察组(56例),基于此比较二者治疗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各项指标、骨折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表现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结论:在胫骨骨折治疗中采用带锁髓内钉固定术和骨肽注射液联合治疗方法可促进骨折恢复,加速术后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撬拨复位微创置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12月跟骨骨折8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予以撬拨复位微创置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影像学结果,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前,两组影像学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Bohler角、Gissane角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出现皮缘坏死、浅表感染等总并发症发生率2.50%低于对照组15.00%(P<0.05)。结论:撬拨复位微创置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患者术后影像学结果,降低皮缘坏死、浅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利于病症进一步好转,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我们分析MRI诊断创伤性膝关节软骨骨折的有效性和价值,以便为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入院的112例疑似软骨骨折患者作为诊断研究对象,对112例疑似软骨骨折患者进行MRI诊断,最终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100例确诊疑似手术病理诊断患者112例),分析MRI诊断软骨骨折的价值。结果:MRI诊断创伤性膝关节软骨骨折的敏感性为99.00%,特异性为83.33%,准确性为97.32%,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相比,其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19例股骨软骨骨折患者,81例股骨外软骨骨折患者,其中关节外侧黑色素损伤患者15例,关节连接前后交界损伤患者12例。结论:临床应用核磁共振来诊断关节外伤性软骨骨折,不仅能够获得较高的准确率,而且还能够为临床诊治该病提供可参考的依据,最大限度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骨折骨牵引及外固定针道感染预防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本院创伤中心二区于2022年1月~2023年6月收治并予骨牵引或外固定的骨折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予常规骨牵引及骨外固定针道护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对两组患者外固定期间针道感染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并比较。 结果:观察组在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骨牵引或外固定期间针道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持续质量改进通过识别和分析骨折骨牵引及外固定针道感染的风险因素并优化和改进护理流程,有效预防并减少了外固定期间针道感染的发生,对促进预后、确保治疗效果有着积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减数矫治的成年双颌前突患者矫治前后及保持阶段的前牙牙槽骨形态的变化,为临床安全内收前牙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完成正畸治疗,并且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强支抗内收前牙的成年患者15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1例,年龄(22.2±3.1)岁(19~28岁),对全部患者进行回访追踪,拍摄锥形束CT,分别于矫治前(T1期)、矫诊结束时(T2期)及随访时(保持期2年以上,T3期)测量患者上下前牙唇腭侧牙槽骨高度,以及根颈部、根中部、根尖部的牙槽骨厚度,通过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阶段牙槽骨形态的差异,对矫治前后(T1-T2)牙槽骨变化量、治疗结束至随访时(T2-T3)牙槽骨变化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T1、T2、T3期上前牙腭侧、上颌侧切牙及尖牙唇侧、下前牙唇舌侧牙槽骨高度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期前牙腭侧牙槽骨高度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上下中切牙腭侧牙槽骨高度分别降低(1.52±0.32)和(4.96±0.46)mm;T2-T3期,前牙腭侧牙槽骨高度变化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上下中切牙腭侧牙槽骨高度分别增加(1.20±0.27)和(3.14±0.35)mm;T1-T3期前牙腭侧牙槽骨高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上下中切牙腭侧牙槽骨高度分别降低(0.33±0.11)和(1.82±0.39)mm。上、下前牙根颈部及根中部牙槽骨厚度的3个时间点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期前牙根颈部及根中部牙槽骨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上、下侧切牙根颈部的牙槽骨厚度分别减少(0.63±0.10)和(0.67±0.09)mm。T2-T3期,下前牙根颈部牙槽骨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中切牙根颈部牙槽骨厚度增加(0.09±0.03)mm。T1-T3期上下切牙根颈部及根中部牙槽骨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根中部分别减少(0.38±0.16)和(0.63±0.13)mm,其他测量项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上前牙腭侧牙槽骨高度变化量与其在T1-T2变化量为极强负相关(r≤-0.8,P<0.001),T2-T3上前牙唇侧、下前牙舌侧牙槽骨高度变化量及切牙根颈部厚度变化量与其在T1-T2变化量呈中强负相关(-0.8<r≤-0.4,P<0.05)。结论成年双颌前突患者减数矫治后,前牙区牙槽骨高度与厚度均明显减少。在保持阶段,会发生相应的骨增生,但牙槽骨较治疗前还是有所减少。保持阶段的牙槽骨变化量与矫治阶段牙槽骨变化量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针对性护理预防颈椎骨折颈托固定患者枕后压力性损伤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2019年4月~2021年12月为研究时段,以100例随机选取的于我科进行治疗的颈椎骨折并以颈托固定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单双数法将其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护理路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护理路径为预防枕后压力性损伤护理,观察指标为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结果:(1)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相对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比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颈椎骨折并以颈托固定的患者而言,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预防枕后压力性损伤,能够获得良好的预防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