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广西龙潭医院1型艾滋病病毒(HIV-1)抗体不确定病例的病毒载量结果。方法:对2018~2020年广西龙潭医院HIV抗体化学发光免疫测定初筛阳性标本应用两种筛查方法复检。分析检测结果。结果:29例不确定病例中,18例病理诊断为HIV感染。感染科住院病例和来源艾滋病门诊病例HIV感染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WB为不确定的病例,应早做HIV-1病毒载量检测,保证早诊断、早治疗。

  • 标签: 1型艾滋病病毒 不确定病例 病毒载量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前对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检测,主要分为病原学、分子生物学和血清学。病原学检测主要为病毒分离培养和鉴定。分子生物学检测包括基因测序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微流控芯片技术等。血清学检测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侧流免疫层析技术以及蛋白质芯片技术等。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是目前确诊的重要方法。血清学检测阳性率比较高,将核酸检测与之结合,可提高检出率。但因个体或检测方法等因素,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存在假阳性,本文试图对新冠特异性抗体IgM、IgG检测结果的假阳性进行分析,以期为该病毒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特异性抗体 假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一致性淋巴瘤(DL)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泰州市人民医院2019年11月收治的1例EB病毒阳性不一致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起病时行颈部淋巴结活组织病理检查提示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后因消化道出血行肠道病灶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最终诊断为DL。予以R2-CHOP方案化疗,患者病程中反复出现消化道出血,一般情况较差,后患者拒绝化疗,改为来那度胺单药治疗。最终患者因多脏器衰竭死亡,总生存时间13个月。结论DL临床少见,而同时患AITL和DLBCL更为罕见,临床医生需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避免误诊和漏诊。

  • 标签: 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 淋巴瘤,T细胞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不一致性淋巴瘤
  • 简介:摘要EB病毒(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EBV+DLBCL-NOS)是一种少见病,2003年首次被报道,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中暂命名为老年EBV+DLBCL,2016年WHO分类中正式命名为EBV+DLBCL-NOS。其发病率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4.7%~28.0%)稍高于西方国家(4.4%~5.8%)。与EBV-DLBCL相比,EBV+DLBCL是否预后更差,不同研究结果报道存在差异,可能与纳入患者的年龄、地域以及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肿瘤细胞比例不同有关。2016年WHO标准中规定EBER阳性率>80%,该研究为符合该诊断标准的最大的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了2006年至2019年在法国Lyon-Sud大学医院诊断的1 696例DLBCL-NOS患者中的70例 EBV+DLBCL-NOS患者(患病率为4.1%)。诊断时中位年龄为68.5岁;79%的患者为进展期(Ⅲ~Ⅳ期),48%存在结外病变,14%合并了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诊断时8例,治疗期间1例)。组织病理46例表现为多形性,21例为单形性;均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表型,多数肿瘤细胞表达CD30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分别为98%和95%)。EBV潜伏感染类型,88%为Ⅱ型,12%为Ⅲ型。在治疗方面,59%的患者接受了免疫化疗,22%接受了化疗,19%因高龄和体能状态差仅接受了姑息治疗。中位随访48个月,5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52.7%和54.8%。在多因素分析中,年龄较大(>50岁)和合并HLH与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较短相关。进一步比较接受标准治疗(免疫化疗或化疗)的56例EBV+DLBCL-NOS患者与425例EBV-DLBCL-NOS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在年轻患者中,EBV状态对其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5年无进展生存率:EBV+比EBV-患者为91.3%比69.0%,P=0.066;5年总生存率:EBV+比EBV-患者为91.3%比83.8%,P=0.438);但在>50岁的患者中,两组5年无进展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7.9%比45.8%,P=0.405),EBV+患者5年总生存率更低(53.0%比60.8%,P= 0.038)。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消化道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CAEBV)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2018年12月至2020年8月间诊断的3例消化道CAEBV。对3例消化道CAEBV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原位杂交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33、32、31岁。所有患者均间断发热伴反复腹泻持续数年,以及外周血EB病毒DNA拷贝数持续升高。内镜下,所有患者肠道均受累呈溃疡状病变,1例食管同时受累呈结节样病变。光镜下,3例黏膜活检均见中等量的多形性炎性细胞浸润,其中淋巴样细胞无或仅轻度异型,例3见深在裂隙状溃疡。肿瘤细胞均表达CD3和T细胞胞质内抗原1,CD5丢失、CD56阴性;例1和例2中病变细胞呈CD4和CD8均阴性,例3病变细胞CD4阳性而CD8阴性;EB病毒编码的RNA原位杂交均为阳性。例1、例2分别随访16和17个月病变无明确进展,例3随访22个月后进展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结论消化道CAEBV罕见,后期有转化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可能,其临床症状及组织学形态与炎症性肠病类似,尤其在小活检标本中极易混淆,重要的是整合临床病理、影像学及实验室资料以避免误诊。

  • 标签: 肠道病毒感染 疱疹病毒4型,人 疱疹病毒科感染 内窥镜检查,胃肠道
  • 简介:摘要目的EB病毒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传统的R-CHOP方案获益并不理想,本病例利用利妥昔单抗+泽布替尼+来那度胺+PD-1抗体治疗1例80岁女性EB病毒阳性DLBCL患者。方法应用PET-CT评估此联合用药方案治疗前后的肿瘤代谢变化。结果患者经此联合用药治疗后,PET-CT评估疗效4个周期后患者达到完全缓解。结论此联合用药方案为EB病毒阳性DLBCL提供了一种治疗选择,特别是老年性EB病毒阳性DLBCL,既有疗效且耐受性好。

  • 标签: EB病毒阳性 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 免疫治疗 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昔洛韦联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确BV感染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计算机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儿例数各30例,对照组给予阿昔洛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人丙种球蛋白,对比两组患儿经不同治疗干预之后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患儿经治疗之后总有效率分别63.3%显著低于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93.3%,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比较显著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BV感染的患儿采用阿昔洛韦联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效果显著,可以有效降低病毒感染几率,改善患儿日后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EB病毒感染 阿昔洛韦 人免疫球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B病毒感染患儿不同临床疾病类型与其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我院近两年收治的EB病毒感染患儿150例平均分为三组,分别为IM组、CAEBV组、EBV-HLH组(以下简称I组、C组、E组),选取50例不存在EB病毒感染普通感染患儿为对照组,对四组患儿细胞免疫功能进行对比。结果比较CD3+T细胞,I组升高,E组降低(p<0.05);比较CD4+T细胞,I组、C组、E组都出现降低(p<0.05),E组下降幅度最高;比较CD8+T细胞,I组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对比CD19+细胞,I组、C组与E组皆明显下降(p<0.05);对比CD56+细胞,E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EB病毒感染通过IM、CAEBV、EBV-HLH三种疾病发病机制引发疾病,三种疾病的发展与患儿免疫功能紊乱有很大的关系,监测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对于EB病毒不同临床疾病类型的判断很有必要,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EB病毒 患儿 疾病类型 免疫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患儿EB病毒感染应用阿昔洛韦联合人免疫球蛋白的治疗效果,分析其优势。方法 对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间的100例EB病毒感染患儿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D组,50例)和联合组(L组,50例)。D组采用阿昔洛韦治疗,L组在D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和症状好转时间。 结果 L组总有效率(96.00%)高于D组(80.00%),发热、咽部肿胀、淋巴结肿大和肝脾肿大好转时间均短于D组,两组对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各项免疫功能指标对比无差异(P>0.05),L组治疗后CD3+为(64.32±5.54)%,CD8+为(22.12±4.72)%,低于D组;CD4+为(37.16±5.42)%,CD4+/CD8+为(1.64±0.21),高于D组,数据对比均有差异(P<0.05)。 结论 予以EB病毒感染患儿阿昔洛韦联合人免疫球蛋白方案,效果明显,对机体免疫功能有改善作用,可促进患者病情好转,存在推广价值。

  • 标签: EB病毒感染 阿昔洛韦 人免疫球蛋白 临床疗效 免疫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研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于2019年4月至2021年6月期间我院接治的57名小儿EB病毒感染患儿,分为对照组(28名)和观察组(29名)。对照组使用更昔洛韦,观察组使用单磷酸阿糖腺苷。将两种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予以对比,并分析。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93.1%(27/29)显著高于对照组71.4%(20/28),比对差异明显(P

  • 标签: 单磷酸阿糖腺苷 小儿EB病毒感染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癌胚抗原(CEA)、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EB病毒壳抗原免疫球蛋白A抗体EB病毒VCA-IgA)诊断鼻窦癌价值及与化疗反应性关系。方法:选择鼻窦癌患者为对象,共80例,视为研究组,选取健康者40例为对象,视为参照组,研究时间是2011年11月-2018年11月,均检测SCC-Ag、CEA、EB病毒VCA-IgA水平,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SCC-Ag水平、CEA、EB病毒VCA-IgA水平与参照组比较,前者更高,差异P

  • 标签: 鼻窦癌 EB病毒壳抗原免疫球蛋白A抗体 化疗反应性 癌胚抗原 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干扰素雾化吸入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小儿EB病毒的效果。方法:于南江县中医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21年2月~2022年2月的时间范围中,特选出收治的3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为样本,针对所有患儿实施以干扰素联合阿昔洛韦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分析效果。结果:经对症支持治疗、抗病毒治疗、密切防治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等综合治疗后,患儿病情均得到完全恢复,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干扰素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小儿EB病毒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 标签: 干扰素 阿昔洛韦 EB病毒 患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弓形体、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检验在自然流产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该院接受自然流产的孕妇48例纳入观察组,选取同期来该院体检的40例无自然流产史孕妇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检验法检测所有孕妇巨细胞病毒、弓形体、风疹病毒、单纯疱疹抗体,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中的巨细胞病毒(CMV)、弓形虫(TOX)、风疹病毒(RV)、单纯疱疹病毒(HSV-Ⅱ)的阳性率分别为43.75%、8.33%、16.67%、58.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2%、0.00%、2.22%、4.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SV-Ⅱ和CMV所致不良妊娠发生率显著高于RV、TOX,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检测巨细胞病毒、弓形体、风疹病毒、单纯疱疹抗体可有效防止自然流产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自然流产 巨细胞病毒 弓形体 风疹病毒 单纯疱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抗体(CMV-IgG)亲和力指数(AI)在诊断孕妇巨细胞病毒感染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在我院同时进262例孕妇血清标本,化学放光法检测CMV-IgG、IgM和AI。结果262例标本中,检出8例低亲和力。中低亲和力总检出率4.96%(13/262)。112例IgG+/IgM+孕妇低亲和力检出率高于150例IgG+/IgM-孕妇低亲和力检出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亲和力是判断原发感染重要指标。亲和力指数联合CMV-IgG、IgM检测诊断孕妇巨细胞病毒感染有重要参考意义。

  • 标签: 亲和力 巨细胞病毒 原发感染
  • 简介:摘要患儿为13岁男孩,突发高热伴视物扭曲等爱丽丝梦游仙境综合征(AIWS)相关感知觉异常,随后出现典型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表现,通过病原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在脑脊液中检出EB病毒,经短程糖皮质激素和抗病毒治疗后症状快速缓解。AIWS国内少有报道,出现视觉及感知觉障碍时需考虑此病,病因不确定时需筛查EB病毒感染。

  • 标签: 爱丽丝梦游仙境综合征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B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症状,探讨外周血中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和EB病毒DNA拷贝数的关系。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于北京友谊医院7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成人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按异型淋巴细胞比例进行分组,观察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和EB病毒DNA浓度的关系。结果大多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具有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临床症状。在72例患者中EBV-DNA检测值为阳性的共43例(59.7%)。异型淋巴细胞≥4%(阳性)63例,异型淋巴细胞<4%(阴性)9例,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占87.5%。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与EB病毒拷贝数不存在线性相关性。将异型淋巴细胞按照比例大小分为3组,Ⅰ组(1%~10%者)12例,Ⅱ组(11%~20%者)14例,Ⅲ组(>20%者)13例,3组之间EB病毒拷贝数对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异型淋巴细胞与EB病毒的拷贝数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疱疹病毒4型,人 异型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对2020年5月湖南省儿童医院肾脏风湿科收治的1例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移植相关的儿童EB病毒相关平滑肌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女,6岁7个月,因"双侧髋关节疼痛1年余"就诊,影像学检查发现中枢神经系统及肺部多发结节灶,本例患儿早期无中枢神经系统及肺部病灶的定位性疼痛或器官功能障碍,而以关节炎为首发表现,因此被误诊为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最终经病理诊断为EB病毒相关平滑肌肿瘤,该病是与免疫抑制相关的一种罕见肿瘤。

  • 标签: EB病毒相关平滑肌肿瘤 免疫抑制 关节炎 EB病毒编码的小RNA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儿童肝移植术后淋巴增殖性疾病(PTLD)受者EB病毒(EBV)感染后淋巴细胞类型的特点,探讨EBV感染淋巴细胞类型在儿童肝移植术后PTLD中的意义。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移植中心2013年6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14例儿童肝移植术后PTLD受者的临床资料。对14例儿童受者治疗前后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血浆和TBNK细胞分选后EBV-DNA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PTLD儿童受者PBMC EBV-DNA呈高复制水平(>104拷贝数/ml),其中8例血浆EBV-DNA>103拷贝数/ml。12例儿童受者EBV感染淋巴细胞类型以B淋巴细胞为主,2例伴有T淋巴细胞和/或NK细胞EBV-DNA高载量感染。治疗后7例PBMC和血浆EBV-DNA转为阴性,6例较前下降,1例较前升高。10例儿童受者治疗后B淋巴细胞EBV-DNA转阴,3例较前下降,1例治疗后T、B淋巴细胞和NK细胞中EBV-DNA较前升高。13例受者治疗后好转,1例治疗后效果不佳,出现噬血综合征,最终因PTLD进展而死亡。结论大多数EBV相关PTLD以B淋巴细胞感染类型为主,少数伴有T淋巴细胞和/或NK细胞EBV-DNA高复制。伴有T淋巴细胞和/或NK细胞EBV-DNA高载量感染的PTLD儿童受者相比B细胞感染为主的儿童受者对治疗反应性较差,预后不佳。EBV感染淋巴细胞类型的检测在EBV相关PTLD受者中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对临床治疗和预后有指导作用。

  • 标签: 肝移植 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 EB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