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包含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又包含对中国的认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集中表现为对无产阶级及其世界性的认同;对中国的认同则集中表现为对中华民族及其民族性的认同。中国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必须与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结合起来,才能阐明。就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功能认同而言,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工具;就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目的认同而言,中华民族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重要主体和自觉的历史工具。这种双重认同将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目的与手段有机地统一起来,取得了伟大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同时又受到来自国际马克思主义阵营和中国传统文化阵营的怀疑和责难。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问题,对于我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双重认同 功能认同 目的认同
  • 简介:<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至今已有70多年历史了。然而作为一种独立的理论体系,它还很不成熟,缺少独创性和民族文化特色。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是革命与反动、侵略与反侵略对抗、斗争最激烈的时代。反动派视马克思主义为"洪水猛兽",千方百计要扑灭它,而革命者也无余裕之力为其发展创造充分条件。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可以说是在这种政治夹缝中生长的,马克思主义的书籍遭到反动政治的封禁,人们没有充分的条件进行研究与思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民族文化特色 中国特色 理论体系 美的本质 蔡仪
  • 简介:国家形象是国家对外政治传播和外交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外交政策不仅要服务于国家利益,而且应效力于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本文从国家形象与外交政策关系的规律性分析入手,通过梳理国际关系学以及国际传播学中的有关论述,从理论诠释和案例分析两方面来说明中国国家形象建设与其外交政策的相关性问题。

  • 标签: 中国 国家形象 外交政策 国际关系学 国际传播学 社会价值观
  • 简介:毛泽东在艰苦的文化学习和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勇于斗争的同时心怀温热柔软、志存高远的同时不忘脚踏实地、海纳百川的同时坚持中国特色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个性特征直接影响其治国理政实践活动。

  • 标签: 毛泽东 治国理政 个性特征
  • 简介:党的十八大之后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一理论成果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其理论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内容和主体部分是"八个明确",作为党的基本方略的"十四个坚持"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等,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继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 标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最新理论成果
  • 简介:贺全胜在《湖南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撰文认为,毛泽东社会管理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管理规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联合“共同体”和人民主体性学说是毛泽东社会管理思想的根本学理渊源。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艰辛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管理的规律,形成了毛泽东社会管理思想:科学建构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重要学说;加强社会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

  • 标签: 社会管理思想 毛泽东同志 新中国成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湖南社会科学》
  • 简介:<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表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为了建构一个严密自洽的理论学说,在与其他学说的思想博弈中占居上风,而是要用来解答"中国何处去"的时代课题,寻找国家独立民族振兴之策。从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来看,切中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是作为舶来品的任何一种外来学说可以在中国立足的一般性要求。马克思毕生以"改变世界"为己任,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 马克思恩格斯 利益主体 黑格尔
  • 简介:<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根本途径。20世纪以来,正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得以形成和出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土地上才得以不断地实现着理论上的创新和时代性的发展。今天,要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也必须在新的高度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相结合 历史文化传统 民族化
  • 简介:李达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先行者和杰出代表,他不仅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而且全面论述了我国法律的基本规定性,还深刻阐发了我国法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作出了突出贡献。李达始终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法学研究的理论分析基点,注重紧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研究法学问题,具有献身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的大无畏精神,这些在今天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标签: 李达 马克思主义法学 中国化
  • 简介:近70年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十大误解,即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虚假的命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反马克思主义的命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命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根本不可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毫无必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百年西学东渐史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具体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学术层面上应定位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只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仅仅关乎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它们分别属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前提、内涵、性质、历史、意义等的各种形式的误读和这样那样的曲解。只有首先澄清和消弭这些误解,才能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切实加强当代中国哲学建设。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 误解 辨误
  • 简介:中国传统实践理性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注重实际,讲求实效,崇实黜虚,经世致用,其精神实质是实事求是。这种实践理性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延续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历史局限。邓小平正是通过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实践理性,冲破了“两个凡是”等“左”倾思想的束缚,重新确立了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通过提出“不搞争论”、“摸着石头过河”、“猫论”、“三个有利于”等实践观点,以及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和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重大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同时克服了中国传统实践理性的历史局限,对其实现了历史性超越。

  • 标签: 邓小平 中国传统实践理性 继承和发展 实事求是 实践观点 国情世情
  • 简介: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基础上提出的世界历史理论具有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双重维度。它的真理尺度一方面表明中国梦具有科学合理的理论来源,另一方面解释了中国梦产生的必然性、内涵的合理性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它的价值尺度表明中国梦既要注重民族共同体的整体利益,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也要重视其实践主体的价值需求,满足人对幸福的追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此外,这一理论还能够科学解释中国道路与中国梦之间的辩证关系。

  • 标签: 马克思 世界历史 中国梦
  • 简介: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想是通过社会主义的高度发展实现共产主义,这是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和现实国情的清醒认识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中国的贫穷问题和发展问题,才能提供发展所需要的社会稳定和政策稳定。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原则是发展生产力和全面改革,邓小平认为要发展生产力必须依靠改革,改革必须是全面的、有轻重缓急的改革。总结经验是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方法论,邓小平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地总结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的历史经验,以发展的方式不断坚持和完善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

  • 标签: 邓小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共产主义 生产力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实质和核心。从内在逻辑的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利于在整体上正确理解和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一致性,有利于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当代价值,从而增强人们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同和信仰的自觉性,增强社会实践的规范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基石 理论逻辑 思维逻辑
  • 简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宣传、普及等形式让马克思主义走进普通大众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使马克思主义真正适合广大人民群众实际需要的过程。可以说,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马克思就曾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

  • 标签: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 日常工作 实际需要 人民群众
  • 简介:21世纪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在改变全球经济地理、政治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宏观语境.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的产物,总是钟情于成功的故事。21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故事应当在中国,“中国”理所当然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分析的基础。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超越西方的启蒙现代性、经典现代性、后现代性以及“反思的现代性”话语,在解码中国样本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书写现代性的中国版本;在规避“现代性之痛”的基础上,实现现代性的救赎;在摆脱西方话语路径依赖的条件下,形成原创性的中国现代性话语。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 21世纪 样本 西方话语 历史性变化
  • 简介:政党文化研究是近几年来才引起学界关注的。就其研究现状来看,政党文化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政党文化的概念与功能,而焦点问题是对政党文化概念的阐发。本文着重考察了政党文化的本质与概念,并据此提出了政党文化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就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思路。

  • 标签: 政党文化 中国典产党政党文化
  • 简介: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发展中,卢那察尔斯基是一个需要特别加以关注的人物,建国60多年来,对于他的著作的译介及研究工作,在我国虽然没有形成规模性和计划性,但也是硕果累累,相关探讨主要集中在对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观念、其对社会学批评的贡献、对各种非社会学批评的评价与批判,以及他的社会学批评理论对鲁迅、周扬等的影响几个方面。本文对此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对其社会学批评的弱点与不足进行了反思。

  • 标签: 卢那察尔斯基 文艺思想 在中国 60年
  • 简介:总体性是人类赖以生活的基础,它涉及人存在的根本性维度。马克思的总体性思想是其唯物史观的重要方法,以总体性视角来关注整个生活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总体性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显现出来,与人类的现代性历史实践息息相关。马克思以辩证总体性的视角对资本主义现代性作了彻底的反思与批判,进而从构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握人的社会生活和致力于个体自由而全面发展几个方面阐发了其总体性思想。今天,马克思的总体性思想对于解决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问题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解决好中国社会发展的公正性、发展的平衡性以及发展的人文性问题,这是我们关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总体性的基本视阈。

  • 标签: 总体性 现代性 马克思 中国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