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用益确权在城市更新土地法制保障中居于基础地位。国有建设用地使用的确权问题主要表现为届满续期和收回产生的问题。集体建设用地使用主要存在规划、颁证确权、缺乏管理细则等问题。宅基地使用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登记规则不够规范、收益权能缺失、取得、转让与收回的规定不明等。分层建设用地使用是对空间利用的权利,是建设用地使用的新形态,确权问题主要在于分层空间客体确定,以及其与其他权利的关系处理。针对城市更新中的确权问题,完善法律制度应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运用体系思维,实现城市更新土地法律制度的系统性、整体性,进行土地产权的权利化构造,平衡国家、集体、村民、非村民之间的利益。

  • 标签: 城市更新 确权 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 宅基地使用权
  • 简介:目前,关于所有权立法的问题正处在激烈的论争之中.笔者认为,"三分法"的模式已不符合当今中国的经济结构,但在物权法中不对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加以规定,令这两种重要的所有权失之规范,不符合中国社会的客观实际.因此取消"三分法",构建统一的所有权制度,在此基础上特别规定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所有权体系的合理格局.

  • 标签: 所有权体系 所有制 国家所有权 集体所有权
  • 简介:诉讼证明目的因案件性质不同、诉讼证明主体的职责不同、利益诉求不同,其具体证明目的也不同,但不同诉讼证明主体最终都是为了案件事实真相的发现,使案件得到公正地处理。诉讼证明目的之确定依据包括哲学依据、法理依据和主体依据。

  • 标签: 证明目的 客观真实 确定依据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法治”成为基本治国理念,诉讼文化逐渐向“励讼”转型。国家精英鼓励民众将纠纷交由司法机关解决,不仅努力树立“诉讼”在纠纷解决机制中至高无上的排他性权威,还将“诉讼”与“权利意识”相联系,参与诉讼是权利意识高的表现。一在”法治”的治理理念和“励讼”的价值取向作用下,社会舆论和诉讼制度也发生转变。在普法运动中,国家精英一方面将法律武器交给民众,另一方面努力使民众懂得并敢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权。王海现象和一元钱官司在媒体上被赋予崇高的社会意义,法制栏目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纠纷来指导民众该如何打官司,破除民众的传统诉讼观念。诉讼制度方面,在“司法为民”“诉讼使民”观念的引导下,中国的诉讼制度不断便民化、便利化,努力使诉讼成为民众可便利接触的权利救济途径。“励讼”的诉讼文化以及“励讼”强度的变迁为人们提供了理解诉讼率变迁的新思路,“励讼”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尚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励讼 法治 民事诉讼 诉讼文化 社会治理
  • 简介:从现代化理论来看,刑事诉讼模式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型刑事诉讼模式向现代型刑事诉讼模式转化的历程。传统型刑事诉讼模式与现代型刑事诉讼模式之间在主体构造关系、事实认定机制和程序运行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重大差异。在当代中国,在依法治国、人权保障、市场经济的语境下,我们应当遵循在传统继承与法律移植、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司法公正与诉讼效率诸价值理念中寻求平衡的理论路径,推动中国刑事诉讼模式向中国特色的现代型刑事诉讼制度转变。

  • 标签: 刑事诉讼模式 传统 现代 中国
  • 简介:在中国民事诉讼程序立法的修改、完善中,审级制度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本文依据现代审级制度构建的基本原理,以及在比较国外相关立法例的基础上,对我国审级制度的完善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改革设想.

  • 标签: 民事诉讼 审级制度 制度缺陷 改革设想
  • 简介:适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8年10月通过了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这为整体上从立法的角度回顾与展望中国的刑事诉讼制度建设提供了良好契机。纵观四十年的四部刑事诉讼法,1979年刑诉法的开创性意义值得充分肯定,1996年刑诉法鲜明的改革性值得重视,2012年刑诉法意味着中国刑诉制度建设进入新平衡时代,2018年刑诉法对"试验性立法"的肯定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立法技术的某种转型,"技术时代"似乎到来。未来中国刑诉立法可能采取"修正案"模式,逐步实现立法者与理想主义者在价值取向上的双向平衡与双向靠拢。

  • 标签: 改革开放四十年 刑事诉讼 立法 中国道路
  • 简介:通过分析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独立性、行政诉讼撤诉的涵义,揭示"行政诉讼请求"是行政诉讼撤诉的关键问题,继而对行政诉讼第三人按照诉讼主张的不同进行再分类。提出行政诉讼第三人撤诉制度应适用于所有提出诉讼请求的行政相对人作为第三人的情况以及第三人撤诉的影响范围等有关问题的设想。

  • 标签: 行政诉讼第三人 撤诉 再分类 诉讼请求 制度构建
  • 简介:作者系上海大学人类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乡村地权的研究,既在田野中做历史研究,又在档案中做田野工作,试图以社会理论的想象力整合人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三门学科,在知识论的意义上迈向一种开放的整体社会科学。

  • 标签: 博士生导师 林权 出版 上海大学 历史研究 田野工作
  • 简介: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的设置和适用,能有效协调司法公正与效率的平衡,符合中国行政诉讼的实践,其功能和价值已被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立法和实践所证实,具有可行性。

  • 标签: 简易程序 可行性 法理基础 实践基础 域外经验
  • 简介:从著作法上界定,“个人使用”主要指涉个人复制及演绎行为,同时以个人复制为主,不包括传播行为。从逻辑上看,数字技术时代著作的保护理路侧重强化对传播本身的直接控制,故权利人无需通过缩小“个人使用”的复制权限制范围来实现对著作的有效保护。同时,在对“个人使用”进行著作法定位及政策选择时,既应为创造力的生长和发展寻找适合的环境,也应留意行为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 标签: 个人使用 私人使用 复制权 所有权 政策
  • 简介:《卜居》和《渔父》,旧题为屈原所作。但自清代大怀疑家崔述以来,好多研究者却认为这是先秦楚人之作,马茂元先生便持这一观点。马先生在他所著《楚辞选·卜居》的题解中,首先否定了旧题之说,然后引用崔述《考古续说·观书余论》一段文字[注]作证,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是有根据的。不过他只同意了崔氏“必非屈原之所自作”的论点,而对其论据的理

  • 标签: 《渔父》 屈原作品 崔述 楚人 《楚辞章句》 《天问》
  • 简介:从比较法角度,讯问录音录像大体上可以区分为保障供述自愿性与事实证明两大功能范畴。功能定位的不同,决定了讯问录音录像运用规则的差异。借鉴美国、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与司法经验,对于违反讯问录音录像程序的口供,应区分任意性录音录像与强制性录音录像采取不同的救济方式;当录音录像与笔录内容实质上不一致时,应采纳真实性较强的录音录像而排除虚假性较强的笔录内容。我们还应进一步探索和论证我国讯问录音录像的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构建录音录像运用规则体系,最大程度地发挥它在保障供述自愿性和事实证明方面的效用,进一步提高我国刑事证据制度在人权保障和犯罪控制方面的水平。

  • 标签: 讯问 录音录像 刑事诉讼制度改革 司法适用
  • 简介:台江县既是一个苗族县又是一个林业县。由于林木在当地苗族人的生活中作用重大,为了保护山林权益,他们形成了丰富的林习惯法资源。这些习惯法集中体现在村规民约当中。林纠纷是当地村寨最常见的纠纷之一,纠纷解决机制主要是调解,也会偶然用到神明裁判。在林保护方面,习惯法很好地补充了国家法之不足,但也偶然会有冲突。

  • 标签: 台江县 阳芳寨 林权 习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