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 目的 探讨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手术标本规范率的效果。方法 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对手术标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改进,对品管圈实施前、后标本量的规范率进行比较。结果提高了手术标本管理的规范率( P<0.05),提升了小组成员沟通与协调、活动积极性及品管圈方法应用能力 (P<0.05)。结论 基于 JCI标准下的品管圈活动能够有效提高手术标本管理的规范率。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采用社区干预模式对老年病病发率进行调查分析,更好地帮助患者规避疾病,了解常见疾病知识,具有自我保护意识。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 2018年 1月 -2019年 11月社区老年疾病患者的健康情况进行调研,即对照组为 2018年全年参与调查的 224例老年群体,观察组为 2019年 1-11月份的 219例老年群体,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分析其在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脑中风的发生率,进一步对护理干预的成果进行讨论。结果:从护理质量上看,观察组患者在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脑中风的发病率上为 5.5%( 12/219)、 14.2%( 31/219)、 16.0%( 35/219)和 4.1%( 9/219),对照组为 9.8%( 22/224)、 24.6%( 55/224)、 21.0%( 47/224)和 7.1%( 16/224),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与此同时,在老年疾病认知的调查上,观察组的评分为( 92.3±4.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84.6±3.8)分,即观察组患者在接受社区护理干预后能够更清楚的认识疾病。结论:采用社区护理干预模式能够促使老年患者加强对身体状况的关注,进一步改善作息,科学饮食,从而防范了老年疾病,控制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具有积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应用优质护理方法,对其心绞痛发作率造成的影响。方法:纳入时间2023年6月~2024年2月,共有56例接受本院治疗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以随机的方式进行分组,将其分作常规组(常规护理)28例以及研究组(优质护理)28例。两组间比较的内容为心绞痛情况以及不良事件。结果:研究组干预后心绞痛的情况均明显比常规组更低(P<0.05);研究组干预后发生的不良事件明显比常规组低(P<0.05)。结论: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应用优质护理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其心绞痛的发作率,同时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也显著降低,具有较高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可实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抗肿瘤药紫杉醇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评价。方法:将 2017 年 10月至 2019年 10月我院采用抗肿瘤药紫杉醇治疗 的 120 例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用药期间患者 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情况 。结果:不良反应:患者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手足麻木、脱发及骨髓抑制;其中胃肠道反应 61例,占比 50.83%;手足麻木 65例,占比 54.16%;脱发 106例,占比 88.33%;骨髓抑制 112例,占比 93.33%。结论:虽然 紫杉醇对肿瘤患者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但是治疗过程中,患者难免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因此,实际使用过程中,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及用法用量进行使用,且必要时刻可调整患者用药时间, 以此降低患者不良反应, 提高用药安全性及合理性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抗生素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的临床价值。 方法: 本课题选取我院 2017.12 到 2019.10 时间段收治的抗生素治疗患者,共 100 例,随机划分为甲组( 50 例)和乙组( 50 例)。即甲组为常规用药,乙组为督导用药,对比患者住院时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 结果: 甲组住院时间为( 7.33±1.24 ) d ,乙组为( 17.37±4.28 ) d ,数据间比较有意义( P < 0.05 )。乙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 8.00% ,甲组为 24.00% ,数据间比较有意义( P < 0.05 )。 结论: 于抗生素药物治疗期间,倡导督导用药原则,不仅可缩短住院时间,还可降低或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确保患者生命安全,应引起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抗菌药物致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特征。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2月-2020年6月收治的使用抗菌药物的14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后血液系统产生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特征。结果:使用抗菌药物的产生不良反应146例患者女性占比为(88/146)60.27%,男性占比为(58/146)39.73%,患者年龄集中分布在20-80岁,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产生的不良反应最多(55/146)37.67%。结论:通过分析抗菌药物致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特征,要保证患者的性别、年龄和抗生素类型等方面使用抗菌药物的科学性,保证抗菌药物的临床安全性。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时所致的不良反应 。 方法: 选取 2017 年 9 月 -2019 年 9 月在我院治疗的 46 例患者进行研究,均是使用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对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不良反应中,肌肉毒性发生率最高,他汀类药物中,辛伐他汀最易引起不良反应,他汀类药物与降压药联用时,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均有显著差异( P < 0.05 )。 结论: 他汀类药物应用中,辛伐他汀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最高,与降压药联用,会增加不良反应出现的几率,多表现为肌肉毒性,临床上需要注意调节用药方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预防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后的不良反应及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在本院预防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的63例儿童视为研究组,将同期未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的63例儿童视为参照组,比较两组儿童的水痘发生率、出疹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研究组中感染水痘1例,发生率是1.59%;参照组中感染水痘7例,发生率是11.11%。参照组的水痘感染发生率较高,与研究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儿童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后,出现1例红肿反应,1例发热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是3.17%。研究组儿童的出疹时间、脱痂时间及病程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差距对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后,可降低儿童的水痘感染发生率,缩短儿童出疹及脱痂时间,建议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高血压患者常见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物合理应用。 方法: 将本院 2017 年 7 月 -2019 年 7 月期间收治的 90 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合理应用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18 例患者采取利尿剂治疗,低血钾症患者 6 例( 33.3% ), 17 例患者采取 β 受体阻滞剂的治疗,支气管痉挛症患者 2 例,心动过缓患者 4 例,发生率 35.2% , 18 例患者采取 CCB 治疗,下肢水肿患者 1 例( 5.5% ), 20 例患者采取 ACEI 治疗,低血压患者 2 例( 10% ), 13 例患者采取 ARB 治疗, 3 例( 23.0% )患者存在恶心等症状, 4 例患者采取 α 受体阻滞剂治疗,低血压患者 1 例( 25% )。 结论: 高血压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掌握药物适应证和禁忌症,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结合患者病情和心血管情况等进行药物选择,可实现药物合理应用,有效控制患者血压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药制剂在临床患者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因素以及相应改善对策。方法:选择淄博市张店中医院 2018年 6月至 2019年 6月间使用中药制剂造成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100例,对患者年龄、用药类型、用药途径以及用药剂量进行综合性分析,从而探究中药制剂临床用药不良反应发生因素以及制定相应改善措施。结果:分析 100例采用中药制剂后出现不良反应患者,其中老年及儿童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于中青年,采用静脉滴注方法用药不良反应高于对口服用药,其各项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含义( P<0.05)。结论:中药制剂在临床治疗中具有较高治疗效果,但其不良反应高发于老年及儿童群体,静脉用药方法不良反应高于口服用药患者。因此需要在实际治疗中,注重患者年龄、体质因素,相应调整药物剂量以及用药方法,确保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
简介:【摘 要】目的:于百白破疫苗预防接种中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并总结护理措施。方法:选 2018年 4月至 2019年 6月来我计划免疫门诊进行百白破疫苗预防接种的 800例婴幼儿患者开展研究,观察预防接种后的不良反应。结果:在 800例有幼儿中,有 102例是加强免疫, 698例是基础免疫。有 50例皮肤表面出现红肿热痛,大都是小于 3cm2; 10例皮疹; 20注射部位硬结。考虑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接种人员的操作水平、受种者个体差异等有关。结论:于百白破疫苗预防接种中,时常有不良反应发生,所以要做好护理工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只要接种人员掌握百白破疫苗的预防接种原则以及处理原则,在进行接种前详细了解婴幼儿的身体情况,在进行接种时严格按相关规范进行操作,做好家长的宣教工作,就可减少甚至是避免百白破疫苗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致病药物、临床特点和应对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该市2013年1月–2017年6月期间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上报的DILI报告进行收集,共计216例,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品种、给药途径、DILI发生的时间、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DILI病例无明显性别差异,≥40岁的中老年人发生居多(70.37%)。导致DILI的前三种药物分别为抗感染药(36.79%)、治疗精神障碍药(16.98%)和心血管系统药(16.35%)。发生DILI的时间因药物种类不同而异,多在8周内,最快在用药后6d,最慢在用药后7个月余。经保肝、降酶、退黄等治疗后患者恢复良好,及时停药是治疗的关键。结论:中草药及中成药、非甾体抗炎药和保健品引起药物性肝损害比例较高,应予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