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部超声联合阴道超声诊断卵巢瘤样病变的价值。方法:从我院收治的疑似卵巢瘤样病变患者中选取70例,将患者的入院时间选定于2021年5月到2022年12月,对所有患者均予以腹部超声与阴道超声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方式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及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情况。结果:经病理检查可知,70例患者中,阳性患者共30例,阴性患者共40例。腹部超声检查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7.14%、75.00%、78.57%,阴道超声检查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8.57%、79.31%、82.93%,联合诊断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4.29%、93.33%、95.00%,均与病理检查结果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腹部超声联合阴道超声诊断卵巢瘤样病变具有较高的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部超声联合阴道超声诊断卵巢瘤样病变的价值。方法:从我院收治的疑似卵巢瘤样病变患者中选取70例,将患者的入院时间选定于2021年5月到2022年12月,对所有患者均予以腹部超声与阴道超声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方式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及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情况。结果:经病理检查可知,70例患者中,阳性患者共30例,阴性患者共40例。腹部超声检查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7.14%、75.00%、78.57%,阴道超声检查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8.57%、79.31%、82.93%,联合诊断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4.29%、93.33%、95.00%,均与病理检查结果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腹部超声联合阴道超声诊断卵巢瘤样病变具有较高的价值。
简介:目的对比观察经腹腔镜下和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EM术)治疗直肠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接受开腹TEM术(开腹组,n=70)和腹腔镜下TEM术(腹腔镜组,n=60)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术后排气时间及进食时间显著短于开腹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组,但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组患者保肛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肿瘤大小及肿瘤下缘距远切缘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术后肿瘤转移情况及术后2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腔镜行直肠癌根治术与传统开腹直肠癌根治术治疗效果相同,且术中出血量少,恢复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对下次妊娠产生的影响。 方法: 研究选择本院 2018 年 5 月 -2019 年 5 月收治的 80 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 40 例,选择传统的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组患者 40 例,选择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比两组患者的下次妊娠情况,对比早产、流产、足月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选择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均可以治疗子宫肌瘤, 观察组流产率 17.5% ,对照组流产率 15.0% ,观察组早产率 20% ,对照组早产率 17.5% ,观察组足月率 62.5% ,对照组足月率 67.5% ,两组患者流产、早产、足月情况数据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腹腔镜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两组患者的下次妊娠结局影响无明显差异,患者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产后腹直肌分离症使用针灸结合肌筋膜重整方式的康复疗效。方法 临床研究对象选择2021.03~2023.03在我院接受产后腹直肌诊治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排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针灸进行诊治,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肌筋膜重整方式进行诊治,观察两组患者双侧腹直肌间距、腹围、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患者满意度及康复效果,并进行对比。结果 诊治前两组患者脐上3cm、脐水平及脐下2cm双侧腹直肌间距基本相同(P>0.05),诊治后观察组双侧腹直肌间距低于对照组(P<0.05);诊治前两组患者脐上3cm、脐水平及脐下2cm腹围基本相同(P>0.05),诊治后观察组腹围低于对照组(P<0.05);诊治前两组患者SDS、SAS评分基本相同(P>0.05),诊治后观察组SDS、SAS评分相对于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患者整体总满意率(96.67%)相对于对照组(80.00%)更高(P<0.05);观察组患者康复总有效率(93.33%)相对于对照组(73.33%)更高(P<0.05)。结论 针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症患者采取针灸结合肌筋膜重整方式一方面有利于缩小腹直肌间距、降低患者腹围、缓解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患者诊治护理满意度、提高康复效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提倡推广使用。
简介: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98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分为冠心病组80例,非冠心病组18例,冠心病组又分为单支病变组27例,双支病变组29例,多支病变组24例。常规检测血尿酸水平,分析各组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血尿酸水平(339.45±88.04)μmmol/L,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293.92±74.51)μmmol/L(P〈0.01),单支病变组(332.0±80.30)μmmol/L,双支病变组(337.81±95.72)μmmol/L,多支病变组(352.23±80.04)μmmol/L,血尿酸水平呈递增趋势。结论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脂联素水平变化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所有受试者均检测颈一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a-PWV)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及粥样斑块情况,同时检测血浆脂联素水平。研究对象分组:非糖尿病组为对照组(A组,28例);单纯糖尿病组(B组,30例);糖尿病合并动脉硬化组(C组,30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D组,30例)。结果①D组血浆脂联素水平(1.34±0.58mg/L)最低,a-PWV值(9.20±1.91m/s)和CIM了值(0.96±0.19mm)最高,与其他组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01),按照由D组到A组的顺序血浆脂联素水平依次升高,a-PWV和CIM了值依次降低,除B组和A组两组间CIMT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267)外,余各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1)。②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血浆脂联素水平是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a-PWV和CIM了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与两者呈显着负相关。③将2型糖尿病患者按血浆脂联素水平的25%、50%和75%百分位数作为分界点分为四组後发现,随着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的降低,a-PWV和CIMT逐步增高,且两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01)。结论①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脂联素水平随着大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的加重而降低。并且大血管功能改变(顺应性)比结构改变(动脉内中膜增厚和/或粥样斑块形成)较早出现。②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脂联素水平与a-PWV和CIMT的增加呈负相关,并且是影响a—PWV和CIMT的独立危险因素。